十月十五下元节:祭祀炉神送寒衣

百科   2024-11-15 10:10   北京  


下元节的来历
下元节,节期在农历十月十五日。人们在此节及其前后,有祭神、祭祖及给祖先送寒衣等一系列节俗。
下元节大概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家认为三官大帝中水官大帝诞辰是下元,即十月十五日,此日即道教三元节之一。宋之后各地道教徒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求解厄,各地还祭祀牛神。地方工匠要祭祀炉神,这是工匠们的保护神。至于下元节前后的祭祖,则源于我国古代对逝者的冬祭之礼。这些礼仪与祭神之俗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下元节的基本框架。直到如今,在民间仍有流传。

下元节祭水官大帝、牛王
道教的三官大帝,是很有名的神灵,但关于他们三位的来历却众说纷纭。或认为是尧舜禹三贤君,或认为是长江三水府,或干脆把他们硬拉进《西游记》,与唐僧扯上亲戚关系。其实他们应该是发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即对天、地、水的崇拜。后来天、地神各自分开祭祀,但道教又把天地水诸神人格化了,抬出了天地水三官,认为他们可主宰人间祸福;并且把元宵(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于每年三元分别祭祀。
三元大帝职守是主管人间祸福等事,水官大帝侧重于水域管理,不像前两位那样管理较广,所以下元也比不上上元、中元的浩大规模,但过下元的风俗还是有一定影响,如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可见其时祭祀之诚。过去下元节还有不杀牲、不判极刑的习俗,如唐代开元年间规定在三元节时连续三天禁止民间杀牲,宋代还规定三元日不许断极刑。
明末《广东新语》载:“十月下元会,天乃寒,人始释其荃葛。农再登稼,饼菜以饷牛,为寮榨蔗作糖食。”牛为农业功臣,十月庄稼收完,就要用饼菜慰劳。有的还在十月祭祀牛王,以谢牛王恩德。清代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之“牛王”条:“今人多于十月初一日相率祭牛王。牛于农家有功,以报本也。”《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载贵州的盘县牛王会,即一种牛王祭典:“十月朔,俗传为牛王神生日。乡农各寨,捐资举牛王大会,爆竹之声,各寨相应,极一时之喧闹。各家并出新糯米制饼(俗名粑粑),先取一团喂牛,一团挂牛角上,牵之至河畔饮水。俗传牛饮时于影中见角上之饼,格外喜悦,知人酬其劳也。”广东曲江亦有类似习俗。

下元祭炉神
下元节有个重要活动:金属匠、矿工等祭祀炉神,即太上老君,尊称道德天尊。祭祀老君的日子原有四个,一在二月十五(诞辰),二在六月二十四,三是十月十五,四是腊月二十三。原在北京、苏州等地均设有炉神庵或老君堂以供祭祀。每逢会期,凡金、银、铜、铁、锡匠以及矿工、制作陶瓷盆碗匠、烧窑匠均往庙中进香;有的在行会所中挂老君像祭祀,并且可以休息、聚饮。
为什么金属匠等要奉老君为祖师呢?大概源于古代道教信仰。金属匠等干活都离不开炉子,而道教有盛行以炉炼丹的,老君又为道教首领,想必善于炼丹;《西游记》说他用八卦炉炼丹、烧炼孙悟空,这更把他与炉子的关系说明白了。所以工匠们奉他为炉神、祖师爷。这是较晚才出现的,南宋有开炉节,但只是表示皇宫中取暖的火炉开始点燃而已。拜炉神可能是由明代开始,与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分不开。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工匠们就创造出这么一个行业神。一些少数民族也受到影响,他们的手工业制作者亦多有供奉老君为炉神的。
由于炉神是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三清(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之一,神格最高,所以民间多将奉祀炉神的铁匠等作为各行业最尊敬的人,遇到铁匠等就要恭敬一些。

十月送寒衣、收获节
十月为许多地区祭扫先人墓庐的日期。此俗可以一直追溯至夏商周代之时。古代祭祖有四时祭享。《春秋繁露》记载古代一岁四季有四祭,所以后世在冬季也多有祭祖的。南宋《武林旧事》记载开炉节:“是日御前供进夹罗御服,臣僚服锦袄子夹公服,‘授衣’之意也。此御炉日设火,至明年二月朔止。皇后殿开炉节排当。是月遣使朝陵,如寒食仪。都人亦出郊拜墓,用绵球、楮(chǔ)衣之类。”绵球是冬衣之需,楮衣即纸衣,是为了给祖先御寒的。后世各地方也于十月时祭祖、扫墓以及送寒衣。如《民俗趣话》记载吉林省民间的十月一日活动:“十月里,十月一。家家户,上坟去,奠酒馔,焚纸钱。”广西南宁过去多在十月十日修理祖坟,举行冬祭。此时天气渐冷,人们制作纸衣焚化于坟前,叫作送寒衣,以表示关怀追缅先祖之情。至于北方民间称十月一日为鬼节,则亦应是来源于三元日三官解厄赦罪的传说。
另外,送寒衣也与我国四大传说之一的孟姜女传说有关。孟姜女传说源于《礼记》记载的齐国杞梁之妻的形象。汉代刘向《列女传·齐杞梁妻》:“杞梁之妻无子,……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十日而城为之崩。既葬……遂赴淄水而死。”这是较早的有关孟姜女的传说,与流传至今的大概情节相差不远。民间多传说孟姜女于十月千里寻夫,以送寒衣,故称十月一日为寒衣节。妇女们亲手缝制寒衣,送给远方亲人;或以纸剪寒衣,到坟头上祭祀、烧给逝者。所以有的地方又称十月初一为鬼节、祭祖之节,与清明、中元等祭祖节意义相近。这个习俗主要流传于华北。
北方民间也有把烧寒衣、祭祖之俗移到冬至去做的(见“冬至节”),但其起源是一样的。
下元前后,天气寒冷,农作物渐渐收割完毕。北方不少地区喜欢在此时娶亲,并砍柴、备火炭、糊窗,准备好过冬衣裳,还要腌制素菜,以便过冬。辛苦至农作物收获后,该进入冬闲,好好休息一下了。
在广东的化州,十月有一个禾了节(当地种庄稼一年两熟,所以六月也有禾了节),就是为了庆贺禾苗收获而举行的,是纯粹的庆丰收之节。活动时在土地庙前或空地上搭起禾楼,把田祖和禾谷夫人像请到楼上,家家备着酒肴去祭祀,报告一年的丰歉。拜毕,聚饮一番。出嫁女亦回娘家过节。入夜要“跳禾楼”,奏锣鼓、跳舞、对歌,青年男女纷纷上阵,欢喜之极。这种“跳禾楼”歌舞可能来源极早,源于古代对土神、谷神的祭拜歌舞。这对于各地的中秋跳禾楼活动而言,可能是最为古老的源头。
(摘自《岁时节俗知多少》,清华大学出版社)


原点阅读入驻小红书啦!

每天更新科普小知识

↓ 识别二维码直达主页 ↓

点个关注哟!

欢迎加入清华原点阅读和小伙伴们微信读者群

请联系微信mashuo577044(添加时请注明来意)

原点阅读
清华大学出版社科普图书品牌,全国科普阅读推广联盟会员。致力于科学普及和科技文化类图书出版,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为读者提供客观、理性、多维、优雅的阅读产品,展现科学的迷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