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兜售“神药”的“江湖神医”,为什么总能骗到人?

百科   2024-08-15 07:21   北京  


陈二蛋生活不规律,加上压力太大,天天头痛失眠,经人介绍找到“隐居”的王大师求解。王大师“闻名天下”,号称有特异功能,能治百病。陈二蛋虔诚拜见后,大师在他头上摸了几下,便给了他一些“神药”。果不其然,陈二蛋出门后就觉得好了很多,回家睡眠质量也明显提高,于是逢人就说王大师的好。

但其实真相是:王大师没有神功,只有演技。

70 多年前的欧洲,世界大战,有个美国大兵受伤了,被困在战场,更不幸的是止痛片用完了,他非常痛苦。还好,一位医生找到了几粒最新式的止痛片,他吃完立刻感觉好多了,安静地睡着了。

但其实他吃的不是止痛片,而是维生素 C

这俩故事为啥要一起讲?因为他们都深刻揭示了一个科学原理: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 (placebo effect):由于患者期待并相信某种治疗方法有效,而导致理论上本应无效的安慰剂显著缓解患者症状的神奇现象。

换句话说,只要患者相信,“假药”也是可以有效果的!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听起来玄乎,但绝不是伪科学,而是一种逐渐被科学界认可的客观现象。任何治疗方法的效果,其实都由两部分组成:安慰剂效应和活性药物 ( 疗法 ) 效果。

在很多情况下,使用理论上无效的安慰剂,比完全不使用药物有更好的效果。

安慰剂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安慰剂效应,核心是神经反应。

看过电影《黑客帝国》的都知道,我们的所有感受,无论是高兴、难过、爱、恨、痒、痛,各种生病难受,其实都只是神经信号而已。

特别有意思的是,一旦大脑相信药物有效,神经就会配合,释放积极信号,让患者感觉某些症状减轻了,这就是安慰剂效应。

由于安慰剂效应是神经反应,因此它对神经系统相关的症状效果最明显,比如疼痛、抑郁、头晕、失眠,等等。失眠的陈二蛋、疼痛的大兵,最容易感受到安慰剂效应。

人们对安慰剂效应的分子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它的原理和正常药物的作用原理非常类似,只是一个由我们大脑自动激发的,另一个由药物激发的。比如,吗啡是一种常用的镇痛药物,因为吗啡分子和大脑内的受体结合后,能产生愉悦感,从而抑制疼痛;而安慰剂效应能刺激神经产生一种天然吗啡类化合物——内啡肽,这是人体内天生存在的愉悦剂和镇痛剂,因此会产生和吗啡一样的效果。这就是为啥开篇的大兵,吃了假的止痛片也有效。

图源:pexls

但要注意,安慰剂效应治标不治本,它能缓解症状,但安慰剂没有活性成分,不可能治愈疾病,因此绝不能迷信。安慰剂效应可能让癌症患者疼痛减轻,精神变好,但不太可能让肿瘤减小或者消失。


深远的影响

安慰剂效应,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都有深刻影响。
大众对医生总有一个误解,以为医生什么都懂,可以包治百病。但现实是非常骨感的,对于绝大多数疾病,医生是无法治愈的。
1915 年,美国名医特鲁多在纽约去世,它的墓志铭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经典,在整整 100 年后,仍然准确地概括着医生的职责和目标。
治愈固然好,如果不能治愈,那努力帮助患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就是医生的根本任务,也是成功医疗的定义。
由于安慰剂效应的发现,“总是去安慰”,就不再仅是一句体现人性的口号,而有了科学的支持:安慰真的会让患者感觉好一些!

图源:pexls


英国一项问卷调查曾发现,97% 的医生都曾给患者使用过安慰剂,无论是糖片、维生素 C 还是生理盐水。给患者使用安慰剂是一种善意的而且有效的“欺骗”。
同时,安慰剂效应,证明了医患关系对医疗效果会有直接影响。
安慰剂效应产生前提是“患者相信医生,相信治疗会有效”,否则,安慰剂效应必定受影响。目前中国医患交流时间不足,矛盾不少,安慰剂效应不理想。
当使用同样药物的时候,拼疗效,其实在拼的,就是安慰剂效应。宽敞明亮的病房和微笑的医生,真的是能影响疗效的。
正是由于安慰剂效应的发现,直接导致了目前测试新药的标准:“双盲试验”的诞生。
双盲试验,有两个关键要素:
•  有两组患者,一组用安慰剂,一组用新药,对比疗效。
•  患者和医生都不知道用的是安慰剂还是新药,即所谓“双盲”。
这两种情况都和安慰剂效应有莫大的关系:
•  新药效果不能和没吃药比,而要和安慰剂比。如果和没吃药的比,安慰剂看起来也会像是有效药物,糖水都可能成为抗癌新药。
•  患者如果知道吃的是安慰剂或是新药,会导致不同的“心理期望”,改变安慰剂效应的程度,无法正确评估真正的药效。同时,医生如果知道了,可能会给患者不同的暗示。因此任何新药试验必须双盲。
中药之所以不被一些人接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做过双盲试验。由于安慰剂效应的存在,即使一个患者吃了某中药,感觉比不吃中药的时候好,也无法说明这个中药有效。
真正的办法是找一批患者,一半吃测试中药,一半吃无效的安慰剂,但患者不知道吃的是哪一种,最后由第三方来公正地统计疗效。
双盲试验是目前最公正、最科学的药效测试方法,和中西医理念无关。


江湖骗子:心诚则灵?!

事实上,对安慰剂效应了解最深的既不是医生,也不是科学家,而是各类江湖骗子。只不过他们给安慰剂效应取了个新名字——心诚则灵!

“你相信有效,它就可能有效,不相信,它就无效。”这不就是安慰剂效应 吗 ?!

很多患者吃了江湖医生昂贵的神药以后,感觉好多了,也许没那么疼了,也许精神好多了。现在大家知道了,这还真可能不是串通骗人的:由于安慰剂效应的存在,患者很多症状确实可以被各种“神药”缓解,即便这些神药仅仅是不值钱的安慰剂。

这就是为什么无数的所谓大师被揭穿后,好多患者大惑不解:“他的药确实有效 啊 ?!”

在你去替大师申冤之前,请跟着我默念三遍: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

有些气功大师很高端,忽悠了无数的人,好多人不理解为何会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地上当,我只能笑笑说:“只因为他们不懂安慰剂效应。”

人如果钱多又有闲,难免容易瞎想,因此不少名人的疾病都是精神层面的,这些病正是安慰剂效果最好的类型。只要真心相信“大师”,他发一下功,疼痛、紧张、失眠以及全身各处的不舒服还真可能缓解。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神医就出现了,而且越来越神。因为信任度越来越高,安慰剂效应越来越强。


向“大师”学习

安慰剂效应,导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不是谁都能当“大师”。“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能建立最佳医患关系,获取患者最大的信任。当到了盲目信任的时候,安慰剂效应可以达到最大值,这时候啥药都可以是神药。

如果“大师”和医生一样,只收10块钱挂号费,就凭安慰剂效应可能也值这个价格。但是这些“大师”往往是有利可图,将一些不靠谱的“神药”卖出天价。

从根本上消灭“大师”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

除了严打,也可以把“大师”分为主治“大师”、副主任“大师”和主任“大师”,必须发论文才能晋升。那年轻“大师”们一定天天忙得像旋转的陀螺一样,和家人都说不上几句话,还谈什么和患者深入交流?靠安慰剂效应吃饭?想都别想。

安慰剂效应,证明了每个人的大脑都具有非凡的自我治疗能力;其实,从出生开始,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一位神医。


作者:李治中(菠萝)
部分图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张润昕

猜你想读

点击文章标题,可直接阅读哦~

1.暑期“996式”补课有多卷?这假放的,娃比上学还累.....
2.吃小龙虾时,明明手套没有破,为啥还是一手油?
3.种豌豆29000株得出遗传学定律,成果却被埋没35年
4.被让世界为之“颤抖”的公式,有多大威力?
5.用上能放大1000倍的放大镜,我们会看到怎样的世界?

识别二维码即可试读

《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

作者:李治中(菠萝)


★相关推荐★

《癌症新知 :科学终结恐慌》
作者:李治中
清华大学出版社

很多人不知道,40%的人在一生中某个时候会得癌症,因此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癌症患者。
很多人不知道,很多癌症早就不等同于绝症,延长生命,甚至治愈都完全可能。

很多人不知道,由于措施有效,美国的癌症死亡率已经连续多年下降了。
但战胜癌症,把癌症变成慢性病,前提是你了解它!
忌讳躲避,是下策。
积极了解,才是上策。
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把国际上前沿、科学、靠谱的抗癌知识,以及科学思考的方法分享给所有愿意主动学习的读者,帮助患者和家属少走弯路,找到解决方案。

原点阅读入驻小红书啦!
每天更新科普小知识
↓ 识别二维码直达主页 ↓
点个关注哟!
欢迎加入清华原点阅读和小伙伴们微信读者群
请联系微信mashuo577044(添加时请注明来意)


原点阅读
清华大学出版社科普图书品牌,全国科普阅读推广联盟会员。致力于科学普及和科技文化类图书出版,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为读者提供客观、理性、多维、优雅的阅读产品,展现科学的迷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