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陆续取消口罩期间的景区预约制度,但高校的大门却依旧坚守着“裹脚布”,好一些的顶多从坚壁清野到预约制,而且是非常严格的预约制。
其他学校我不好评论,就以我的母校为例,来简单讲一下。
校友通过微信小程序通过校友认证之后,凭小程序页面可以入校,其他社会人士现在可以凭身份证提前一天预约进入校园。
5月学校校友日前,有一些外地老校友返校,我亲眼见到几位外地老校友被保安拦在门外。
保安也很无奈,老校友不知道可以提前申请校友卡,也不知道进校需要提前一天预约。
他们从外地来,想回母校看看,却因为没有校友卡(需提前申领)也没有提前预约,只能被拒之门外。
我想帮忙,便搜学校投诉电话,搜到一个学生可以实名投诉的电话,便拨过去,我想帮到老校友。
我正在和接听的学生讲述事情原委时,其中一位老校友跑来说另一个门的保安相对比较人性化,经过沟通后放行了。
于是我也就结束投诉,不过这次投诉依旧是被记录在案了,后续就有了5月某日此投诉渠道同学在和相关部门沟通后的回复。
我在沟通中再次重复了事情经过,并强调症结不在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保安,而在这个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就有待商榷。
原本以为在中国一流学府接受过“实事求是”教育和“徳与赛”先生洗礼的这位00后同学,对此会有更为人性化的认知。
可没想到,他竟然是这个有待商榷制度的捍卫者,居然开始给我讲起来为什么这种预约制度合理,以及为何要严格执行。
我听着不禁笑了,我早已过了就不同观点和他人辩论的年龄,只能无奈地说,作为比他年长一些的校友,我建议他好好琢磨一下“实事求是”这个校训,琢磨一下母校名字之所冠以的“人民”二字。
讲完,我就挂了电话,然后将之拉黑。
这通电话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对青年认知的那段话。
“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给我十刀,我只还他一箭。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这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或革命文艺的作品蛊惑我的,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的敬畏了。”
也难怪这个孩子如此,朝气蓬勃的青年,却被隔离在围墙之内,所见不过象牙塔内宛如井底之蛙般的四角天空,又怎能指望他们能接地气,能有独立辩证的思考!
只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以血泪教训告诉我们,闭关锁国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
那么大学呢?
闭园锁校带来的又会是什么?
在如此“温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莘莘学子,真能担当得起民族脊梁的重任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如今我们从国家层面积极推进对外开放,甚至主动单方面给予他国签证,并在18个省(区、市)的38个对外开放口岸实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目的就是在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更为强大。
国家已经打了样板,那么作为民族振兴基石的教育,尤其是培养中坚人才的高校呢?难道要如此抱残守缺,死守着所谓预约制的臭裹脚布遮羞吗?
爱之深,责之切。
所以这篇文章中我用母校为靶,但这一问题绝不是其一家高校的问题。
反而母校是最早结束锁园,最早实施对外有条件放开的高校之一。
希望母校依旧能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符合百姓利益的更为开放的举动。
大学校门为谁而开?
难道不是人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