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共青团东南大学委员会、东南大学图书馆主办,南京出版社、《青春》杂志社、东南大学团委文体部承办,东南大学总务处协办的“青春写作的无限可能——园林文学沙龙”活动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成功举办。年轻的诗歌、小说、散文作者们和东大师友相会在梅园香海堂,畅所欲言,共同探讨青年写作的相关话题。
致敬青春写作风向标 传承文学骑士精神
1979年,人民艺术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在《青春》创刊号以《当你拿起笔》为题,连续多期发表创作谈,指导和鼓励青年写作者拿起手中的笔,大胆表达自我。
45年后,《青春》仍秉持着“青年写、青年读,面向当代青年,为无名者铺路,培养文学新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的办刊宗旨,甘当文学的第一级阶梯。
上海外国语大学姜雅平说,自己永远都记得《青春》2020年第3期,那是自己第一次以个人的名义发表作品,虽然只有一首诗歌,但也足以让当时在读本科的她激动和欣喜。
(姜雅平、惊竹娇、陈希元、曹韵)
青年诗歌作者惊竹娇说:“我就是《青春》全面改版为大学生文学期刊之后的受益者,在此之前,我只是自己埋头写,根本想不到之后还能办自己的诗歌分享会。或许未来的文学大家,就藏在今天的观众之中。”
南京传媒学院陈希元说,自己的第一篇散文就发表在《青春》。之前总是会担心写出来没人看,但发表之后自己的心态就变了,青年写作的第一要义不是你写得有多么多么好,而是要敢于表达,敢于去直视自己的内心。只要能把自己想要诉说的内容用最清澈的笔法写出来,完成自己的创作就可以了。
青年诗歌作者曹韵说:“我更愿意把写作者的创作宇宙比作一个‘果壳’,它虽然是个虚拟的存在,但也是每个作者现实生活的投射。每个作者都是自己‘果壳’里的宇宙之王。”同时,曹韵还建议,《青春》杂志在顺应时代需求,做好大学生文学期刊的同时,也要重视作者集群的力量,探索青春写作者的无限可能。
书写贴近当下生活的青春故事
河南师范大学向珈乐说,文学是生活的可能性,书写当下离不开在生活中进行观察和取材,但写作并不是在屋里默默等待,需要我们慢慢填充贴近自己生活的细节和场景。
北京大学姆斯说,自己的创作更多关注新方式和新体验,时常到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这样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建立审美体系和敏感度。
香港都会大学付炜说:“相比较而言,我们年轻人的生活阅历较少,但阅读可以弥补这一点。好的作者一定是一个好的读者。写作时需要关注几个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东西:让我们感到惊讶的事物,我们未曾谋面的另一种生活……这都是值得我们去书写和记录的。”
当然,年轻的作者们也会有写作的瓶颈期,青年诗歌作者莫子白说:“如果没有灵感,就不要强逼自己去写。让自己有一个缓冲的时间,把自己投入生活之中,或者去看一看完全不同的世界。不要受别人的影响,不要灰心,坚持自己的写作道路就好。”
青年诗歌作者废话王阿姨说:“我的创作理念一直是‘把生活里的废话,统统开成喇叭花’,就是要关注当下、勇敢表达。”
现在,我们正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也有着比任何时候都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理应接过青春写作的接力棒,去塑造属于我们的文学世界。南京师范大学吕雨茉说:“我并不害怕模仿前人的作品,这也是一种练笔的方式。写作当然需要开阔的文学视野,古代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但还是当下的作品能带给我们更多,我们从中学习到的内容和形式,都会内化为自己的积累,从而形成自己的创作源泉和动力。文学必须积累,才能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当天沙龙之后,青年写作者们在东南大学图书馆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李文正图书馆并阅览了馆藏书籍。其中,曹韵、莫子白、惊竹娇也将自己出版的图书赠予图书馆。
(向珈乐、姆斯)
(付炜、莫子白)
(吕雨茉、废话王阿姨)
据悉,《青春》杂志社与东南大学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青春》45周年系列活动也落地东南大学。今年3月,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东南大学主办,联合《青春》杂志社举办的“诗歌里的长江”诗文分享会,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青春》刊物上也不乏东大人的身影,比如东南大学东南风文学社同学们的诗歌,白洛洛、赛德·卡里克、沈汶轩等留学生的作品,等等,充分展现出东大人的青春故事。人文学院的倪若鸿同学还凭《单向街》获第九届“青春文学奖”小说奖。一批东大学子与各地高校学子,乘着青春之风,书写青年人的文学。
文|张范姝、陆萱
摄影|胡文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