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急诊门前,一位孕妇在家人的搀扶下,急促而沉重地走来。她的腹部紧绷且阵痛连连,这是新生命即将到来的征兆。
产房内,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主任早已准备就绪。“深呼吸,再用力一点!”孕妇身材较小,与那些身材高大的产妇相比,她需要用尽更多的力气。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紧张的气氛在产房中愈发凝重。“不能再等了,胎心在往下掉,用产钳!”老主任当机立断,决定采取行动。在主任娴熟的操作下,产钳稳稳地夹住了胎儿的头部。随着一次有力的牵引,婴儿顺利诞生,产床上的孕妇终于放松了紧绷的身体,脸上露出了疲惫而幸福的笑容。
(朱怡出生100天)
(朱怡童年照片)
这个在期盼与努力中诞生的婴儿,正是如今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的主治医师朱怡。作为红会宝宝,她不仅在这里开始了生命旅程,更在这里续写着医学篇章。
2010年,朱怡刚刚大学毕业,入职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妇产科。妇产科的工作紧张且忙碌,然而正是这种忙碌,让大家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在那些特别忙碌的日子里,妇产科的危医师就像科室里的大姐姐,总会在家里炖好香喷喷的菜肴,上门照顾那些科室“留守宝宝”。这份额外的关心和奉献,不仅仅是对孩子们的照顾,更是对同事们的支持和鼓励。
2014年对于朱怡来说,是充满期待和喜悦的一年。这一年,她迎来了自己的宝宝,她的宝宝也在红会医院出生。
工会深知医护人员的辛劳,为了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特意成立了红会托儿所,为医护人员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成长环境。朱怡的宝宝从小就是红会托儿所的一员。从中班开始,这个小小的“红会宝宝”就在这里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如今,孩子已经五年级了,六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寒暑假还是其他假期,红会托儿所都是朱怡最放心的托付。
每当提起红会托儿所,朱怡的孩子总会兴奋地说:“那里的饭菜很好吃!”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孩子对红会托儿所最真挚的喜爱。这不仅是对美味的认可,更是对红会医院这个大家庭深深的感情。
对朱怡而言,红会医院不仅是一个提供医疗服务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家。
HELLO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徐颖颖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了35年,她的女儿1993年2月12日在红会医院产科出生。
(徐颖颖和女儿小时候合影)
“当时妇产科是二层楼的红房子,产科在二楼,病房前面是走廊,走廊和病房里都是木地板,一个病房住4位产妇,床铺靠墙二边摆放,病房基本住满。”
徐颖颖回忆,“我当时在待产室时有四位产妇待产,家属都在产房外走廊等候,有时候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或一整天。每个孩子出生,助产士都会到外面通报,告诉家属孩子的情况。那时候新生儿都是统一管理,定时推出来给宝妈喂奶,每个孩子的衣服上标记有宝妈的姓名及新生儿基本信息,护士温柔地将孩子抱到我身边,让我感觉很是亲切和感动。”
2021年,徐颖颖的女儿生大宝,也是在红会医院产检直到生产,妇产科的医护给予细致的关心和爱护。“现在产科的条件比当年我生女儿好多了,母婴同室有利于产妇跟新生儿之间感情的培养,有利于产妇的恢复和新生儿的健康成长。产科医护人员的温柔和爱心,让我和女儿感到安心、放心,很有归属感。”
(徐颖颖和女儿及外孙)
今年6月8日,徐颖颖的女儿又在红会医院产科顺利生了二宝,4.2kg,顺产,没有侧切。说起女儿生二宝的细节时,徐颖颖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笑容,“当时女儿住的刚好是产科6楼8床,太巧了!”
(徐颖颖和小外孙在红会医院幼托班)
“医院非常关爱员工,我生女儿那会儿,就建有专门的托儿所,我哺乳假结束后,女儿放入医院的托儿所,当时有三位保育员照看孩子,非常细心和耐心,让我能安心工作。” 徐颖颖说,“现在医院又重建托儿所,女儿的大宝2周岁进入医院托儿所,一样的红会仁爱文化,把医务人员子女照顾得很周到,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如家一般的温暖和依靠。”
她们都是“红会宝宝”:红会医院给了我们如家一般的温暖和依靠。
来源:橙柿互动
综合整理编辑:党建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