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春考作文题的两个特点

文摘   2024-12-26 21:59   德国  

上海春考作文题的两个特点

 

     还有几天就春考了。

对多数考生而言,春考就是英语考,就是把英语搞定。当然,也顺便测试一下其学科的学习成效。语文学科呢,可谓春考最边缘的一科。并且,在不少同学那里,作文是语文的边缘。因此,相较于6月份的高考,春考作文题就是“玩玩儿”。

这“玩玩儿”的作文题当然也有其特征。

 

其一,绕弯弯

上海高中作文教学近些年因陷入“思辩”泥潭,所以各种绕弯弯的题目层不穷,高一如此,高二如此,高三更如此;一模考如此,二模考如此,春考也如此。

 

说春考如此,只要看一下近5年5道题,其中3道是绕弯题,就能明白。

 

先看2020年春考题——

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当年我就这道题做了下面解读:

第一,观点来自事实,观点需要事实证明。少说空话、套话、假话。

第二,所有的看法,都是源于对事物的认知,本质上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这句话是“漂亮的”空话、假话、大话。

第三,“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这“有人说”的两句话貌似对立的,其实不然。两句话中“事实”完全可以不在一个情境之中。前一句中的“事实”大体上可以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即以“事实”来证明观点;后一句说的“事实”则更多的时候是不成立的,因为所有的“事实”都是有力的,甚至可以说是最有力的——“事实”就存在那里,“事实”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力量。因此基本上可以说:“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这句话是句不顾“事实”的“假话”。

鉴于上述理解,我认为今天上海春考作文题基本上是“说”“假话”。所以,考生完全可以反驳这“有人说”,让“真实”与“真理”显形。

 

再看2022年春考题——

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缩写读物是原著的浓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人们倾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看?

 

当年我就这道题做了下面解读:

“浓缩”有时是精华的浓缩,有时不完全是,有时就不是,有时还可能是精华的反动。

    人们倾向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是因为人们对“浓缩”认知的不全面导致的。

    因此,这个题目可支持人们的倾向认知,也可不支持。关键在于自己要对“浓缩”有真认知。有了真认知,都能写出好文章。

    读物(往往是名著)“缩写”绝大多数难以传递原著精华,要获得读物精华,还是要读原著全本。托尔斯泰说,要概写我作品的大意,那就得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一字不落。

园林是仿自然、借自然,并不是自然的浓缩。自然无法浓缩。

博物馆是历史遗存物的展示。人们无法得到完全的历史,历史也没有完全的遗存物。博物馆展示的历史遗存物往往是挂一漏万,挂一漏千千万。

人们(现在)倾向于“浓缩”,我个人认为,这是人类的无可奈何。如果把无可奈何当成的了自我陶醉,那不是“浓缩”本身的错误,而是人类认知的偏差与错觉,是人类审美心理的扭曲与或以丑为美心理的时尚病(时代病)使然。

 

再看2023年春考题——

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当年我就这道题写了《关于今年上海春考作文题,还是忍不住想说几句》的长篇解读(见2023年1月13日“诗自远方来”),讲了五点,这里只选第三点,其他几点保留小标题:


一、只要在重要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一定是重要的

二、讲重要与不重要,一定是比较而言的

三、“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这句话中的“重要”是在没有比较时说出的

 

  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这句话中的“重要”是在没有比较时说的,至少在题目中是看不见比较的。

换言之,这句话是一句“俏皮话”,是一句没有大前提的“漂亮话”。

我在2022年12月27日推送的《上海春考作文猜想》中说,“俏皮话”说好了是智慧,说不好就是虚假的巧言了。

鄙人认为,“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这句话,就是虚假的巧言。

 

说它虚假,是因为它没有大前提。

我们知道,真实的话,准确的话,都是有大前提的,只是有的大前提在说话时先说出来,有的大前提隐含在说话的情境中,且后者居多。

大前提,规定了说的“范围”、说的“在场”,这个“范围”与“在场”规定了“说”的“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从而保证了“说”的绝对逻辑的存在。

没有大前提,“说”就没有了“范围”,就没有了“在场”,也就没有了绝对性,因而也就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潭。于是,就一切皆可,一切皆不可;一切皆在,一切皆不在。这对有的放矢的论说而言,就缺失了“说”的必然逻辑。

没有大前提的论说,是无的放矢的空说。

没有大前提的论说,即使要真说也无从说。

没有大前提的论说,若说得天花乱坠,说得人一愣一愣,其实是“耍流氓”。

没有大前提的论说,终极而言,说了等于没说。

 

“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这句话是从哪里来的?其前提在哪里?“重要”是与什么比较而来的?不仅没有大前提,连小前提都没有。

我们知道,狡辩家常常故意丢掉大前提,或偷换大前提来欺负老实人。

但没有大前提的漂亮话,确实是能唬人的,尤其是能唬住无脑的人。

 

“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也许这句话是有大前提的?

只是我太笨,就是找不到吧。如果真是这样,上面的这些话我就全部收回。

 

但请不要告诉我,它的大前提是“有人说,还有许多重要的东西我们还没有发现”,或者是“有人说,重要的发现都是在近代以后才发现的”,或者是“有人说,现代思想是对古代思想的超越”,或者是“有人说,今天我们许多重要的发现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到过,只是一般人不知道罢了”……

如果是这样为这个题目补充大前提,那么,还可以补充很多很多。

这也就是我上面所讲,“一切皆可,一切皆不可;一切皆在,一切皆不在”。所以,我不会接受这样的补充。

 

说它虚假,还因为它故意为难考生。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不少作文题,有话不好好说,而故意变着法,拐着弯,绕来绕去,一不小心把制题人自己也绕进去,出不来,至于考生则一定是被绕到云里雾里了,更难见一点光明了。

“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这句话就是要把考生绕晕,晕倒,“蹶倒”,然后满纸胡言乱语。(但这样的胡言乱语,我相信,最后都会得不一个不错的分数!这是今天我们高考作文考与评的实际,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句话绕晕考生的最大的“魅惑力”是什么?

或是故意不设大前提!

或是一不小心丢掉了大前提!

或是不知道这个论说还需要大前提!

 

我先前一直与学生讲,作文一定要有大前提,说话一定要有大前提,否则你的论说是无法自足自圆的,说得再漂亮也是无的放矢,是无效的。如足球规则,除手门员外,是不能用手的;篮球规则,是谁也不能用脚踢的。这里的“足球”与“篮球”,就是你说“球规则”的大前提。每种球运动,都有自己的规则,但都可称之为“球规则”,但每种球运动都必须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大前提,才能完全确立自己的规则。

 

作文论说,若没有了大前提,其实就成不了文,立不了说。

作文论说,若没有了大前提,就只能谎话连篇,大话连篇,空话连篇。

 

当然,我相信,再绕的题目,也会有考生能写出“好”的作文的,因为这些考生是非常清楚的——遇到弯弯绕的题目,一定先给自己的写作设置一个大前提,然后在这个大前提下展开小前提,得出自己的结论。也正是这样的一些“好”的作文,为某些“坏”题目遮了羞。

但能这样“花言巧语”的考生毕竟是不多的,绝大多数考生是需要“考管”给出论说前提的。

对绝大部分考生来说,命题不给前提,就是一个伪命题。

并且,本质上说,没有前提的命题,就是伪命题!

   

四、可辨析的“所有”“很早以前”,并不能治愈命题本身因没有大前提而不可辨析的致命伤

五、“修辞立其诚”

 

好在2021年与2024年没有怎么绕。期待2025年的题目也能不绕弯,特别是能不故意为难考生。

 

其二,“模仿”前一年高考题

 

2022年春考题,对2021年高考题有明显“模仿”痕迹。我们看一下两道题:

   

2021年高考题——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2022年春考题——

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缩写读物是原著的浓缩,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浓缩……人们倾向于认为“浓缩的就是精华”,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看?

 

两道题放在一起可以看到,“思维”极像:“沉淀”——“浓缩”;“沉淀”彰显事物价值——“浓缩”彰显事物精华。

但很显然,2022年春考题只模仿到2021年高考题之形,未得其实。

“实”是什么?就是——探讨的问题真实,表达清晰。

 

2024年春考题,对2023年高考题有明显“模仿”痕迹。我们看一下两道题:

 

2023年高考题——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2024年春考题——

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两道题放在一起可以看到,“思维”极像:都是——XX是XX吗?

 

从“形”上看,2024年春考题极像2023年高考题。但从“实”上看,2024年春考题的写作空间更小了。

 

2025年的春考题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呢?

会像2020年、2022年、2023年那样绕弯弯吗?

会像2022年、2024年那样模仿前一年高考题吗?

会像2022年那样,既模仿前一年高考题,又绕弯弯吗?

 

    希望2025年的春考题探讨的是一个真问题,且表达清晰。


诗自远方来
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读写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