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贯通学习”对考试有用吗?

文摘   2024-10-24 11:14   上海  

“单元贯通学习”对考试有用吗?

     我2004年开始探索“单元贯通学习”。关于 “单元贯通学习”的意义,20年来讲过很多次,但好像都讲得很“高大上”。所以每次都会有朋友问:“单元贯通学习”对考试有用吗?以前觉得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但现在觉得要做点回答了,因为不回答好像“单元贯通学习”对考试没有什么用一样。

      要回答这个问题,当然先还是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单元贯通学习’”。

      “单元贯通学习”就是以文化主题贯穿、沟通单元全部文章而展开的学习。这样的学习,以“文化主题”的认识、理解学习为目标,将单元文章所体现的主要的文章学知识、修辞学知识、文学文化常识等统集于一体,使“单元贯通学习”最终成为以文化主题为核心的综合文化学习。

     单元贯通学习对考试有什么意义呢?

     一是积累文化主题。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5册,共28个单元,假如每个单元学习一个文化主题,就可积累28个文化主题。这28个文化主题涉及方方面面。如果一位高中生能体认、理解并“默而识之”这多么文化主题,那我可以大胆地说,这一积累完全可以应对高考的阅读与写作所需的文化主题。假如每个单元不只学一个文化主题,而是两个呢?有的单元还可以是三个呢!那这样就不仅是“完全可以应对”高考,更是一个文化积累丰厚、充实的人!
     其实,初中也可以做“单元贯通学习”的。2011—2012年,我主编了上海初中《语文》教材的配套练习,就是以“单元贯通学习”方式编写。很遗憾,当时大家都在“课课练”模式中,这套练习尽管是统配,但使用者却寥寥。(这里我插播一下:既使现在全国课标、教材都在推“单元学习”,但真正能做真正的“单元学习”者也还很少)
     假如初中也开始文化主题的体认、理解并“默而识之”,那是多么了不起的语文学习啊!

     二是锤炼“贯通”思维。
     “贯通”思维是联系与发展思维,是重构与创造思维。
     有了这样的思维,就能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来,形成知识链;就能将各种情感融通起来,形成共情场;就能将形形色色的思想勾连起来,形成思想库。这种“知识链”“共情场”“思想库”,将会助力学习者在阅读与写作中更快更准地理解题意,把握题目的要义。
     有了这样的思维,就不再孤立地看事看人看物,因而就不再有孤立的事孤立的人孤立的物,因而能沟通古今,联接东西,因而人的视域就变得更宽广、情感就变得更丰富,思想就变得更笃厚。这种更宽广的视域、更丰富的情感、更笃厚的思想,将助推同学们在阅读与写作中达到理解与表达的高度。     
     有了这样的思维,就能将天地人融于一体,因而人就可能成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存在。所谓“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就会成为现实。这是“贯通”思维的最高境界。何止有益于考试?

     三是发展归纳与演绎能力。
    归纳力与演绎力是每个人生活的基本能力。人的思想或在归纳中,或在演绎中,或在归纳与演绎的融合与转换中。归纳重在筛选与综合、概括与揭示;演绎重在证明与检验、推导与预见。
    “单元贯通学习”强调文化主题统摄下的学习,关注以单元文章的个性诠释文化主题,这就特别需要在筛选与综合中提取有效信息,在概括与揭示中确认真实材料,在证明与检验中获得新的发现,在推导与预见中产生新的想像。
    所以可以说,“单元贯通学习”自始至终都在锤炼学习者的归纳能力与演绎能力。所以也可以预见,通过一个较长周期的学习,学习就一定会逐步提升自己的归纳与演绎能力。
    当一个人有了很强的归纳与演绎能力时,这个人就一定是一个“高人”,考试就一定是一个“高手”!

    四是学会在语言脉流中理解语言,理解诗思文意。
    众所周知,现在的语文学习,基本上是“课课练”式的学习。
     “课课练”式的学习是以知识点甚至考试点为本的学习这样的学只是学习了知识点,学习了考试点,最多是关于诗与文的语言(材料)的认识与理解,没有真正学习诗与文样的学习不是从本质上学习语文,因而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语文问题这也就是我们语文教学长期效力低下的根本原因。
     “单元贯通学习”打破“课课练”式的学习,引导同学语言脉流中理解语言,理解诗思文意,是真实的语文学习。我个人将其概括为“言文合一”的语文学习。这样的学习,使语言在诗意与文思的脉流中活起来,使诗意与文思在活的语言中流动,使语言与诗文合一,使诗文与语言共生。
     我认为,这样的语文学习是真实的诗与文的学习。它引导学习者察语言之真,悟语言之味,觉语言之美,自然也就能得语言之用。因而在学会阅读诗文的同时,有效提升语言表达力。
    
    上面主要是从“考试作用”的角度回答“单元贯通学习”的意义。
    20年来我一直将“单元贯通学习”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策略并全力践行,充分证明了它是可以有效“考试”的。但我一直认为,其“考试”的意义只是其所体现的真实的语文学习意义的“副产品”。

诗自远方来
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读写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