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运河”专辑|古 风:诗意河川(散文)

文摘   2024-12-19 08:23   北京  

古风,本名张志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创作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海淀区作协副主席。有《艺考》《生机》《代职》等20余部长篇叙事文学作品,《创意写作课》《文学叙事学》《长篇小说结构模式研究》等10余部学术专著。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解放军文艺新作品奖等。




平陆运河是广西人民在西南大地上谱写的一首优美壮丽的诗篇。它犹如一条色彩斑斓的长龙,蜿蜒于这片热土,散发着神奇而璀璨的魅力。

它是流淌在广西大地上的一条血脉,从北到南,运行不止,让这片土地生动鲜活。连接着山川与河流、城市和乡村,促进了资源流动和文化交融。

如果你沿着正在挖掘中的平陆运河行走,就能够感受到它年轻、跳跃的气息。河水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如同一条流动的丝带,串联起广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河岸两侧,绿树成荫,花草繁盛,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人们在这里生活、工作、游玩,享受着大河带来的浪漫和快乐。

什么人可以构想出如此盛大而又震撼的梦?

其实,从南宁到钦州只有128公里左右的路程,在较为发达的公路上行驶,不到两个小时便可抵达。坐火车也不过三四十分钟的时间。徒步也就四到五天时间。

一位同行者问,在公路、铁路这么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要投入727亿巨资修建这样一条人工河?

如果把这问题抛给封闭的时代其实是很好回答的,就是解决交通运输问题。但是放在交通发达、选择多样的今天却不那么好回答了。时代和形势的变化,使一条大河的诞生具有了多重意味。

广西自古以来便有开凿运河的传统。历史上曾在这片土地上出现过三条运河:灵渠、相思埭和潭蓬河。

灵渠是广西开凿的第一条运河。它位于桂林兴安县,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被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沟通了湘江与漓江的联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后,继续向西南进发。秦国大将屠睢率50万大军进军百越,发兵三年却攻不下,原因是山路险要,河道不通,粮饷运输极度困难。军队无粮无法行军打仗,于是,秦始皇命军民于公元前219年在湘江与漓江之间开挖一条运输渠道,转运物资,这就是著名的灵渠。

兴安一带的民工和士兵,在秦监御史的督促下,用了五年时间挖出了一条长36.4公里的渠道,打通了湘江与漓江。灵渠建成,物资运输通畅,秦军迅速统一岭南。

此后,灵渠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岭南地区的重要航运枢纽,不断修整完善保护,成为距今2200余年历史的著名运河。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灵渠的挖掘中,广西人也尝到了河运带来的甜头。唐朝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在桂林临桂境内又开挖了相思埭运河。这条运河又称桂柳运河,是沟通漓江支流良丰江和柳江支流相思江的重要交通要路,长度不到灵渠的一半,只有16公里。

开凿相思埭的目的主要是出于运输与农业灌溉上的考虑。武则天长寿元年是唐朝经济繁荣之时,但西南边地却落后。为了发展这里的经济,开发边疆,交通是首要的,于是便修建了相思埭。这条运河一直到清朝都是黄金河流,与灵渠并称“南北陡渠”。

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广西还开凿过一条潭蓬运河。潭蓬运河位于防城港西南的江山半岛上。东起潭蓬,西至横松,全长10公里左右。是安南节度使高骈雇佣当地民工挖掘的。主要作用也是运输,是防城港与珍珠港之间的重要航道,也是物资、人员来往于安南(越南)的主要交通线路。

但是,历史上的这三条运河都是内陆贯通河,用于打通内河航道,没有一条是直达海港的运河。平陆运河的开挖不仅是一次填补通海运河空白的工程,更重要的是一次观念性的进步。

古代的运河之所以基本用于沟通内河河道,与封闭式的封建思维有关。历代帝王看重的是自给自足的模式,小农经济,天下以我为中心,采取的是孤立的“内闭式”经济方式。而走向海洋便意味着走向世界,走向交流与融通。这是思维的解放,也是行为模式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极大进步。

平陆运河把眼光转向了世界,打开面向海洋的大门,这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与振兴经济的大动作。

广西人民对这条运河工程期盼已久,2022年7月,平陆运河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经批准,广西便在炎炎夏日中的8月28日迫不及待地正式开工了。那一天,隆隆的机器声同时在起点和终点上响起,如同激昂的交响乐,奏响了广西发展新篇章的序曲。

随着工程的进展,广西人民的心情也如同这条运河一样,逐渐开阔起来。他们期待着运河通航的那一天,期待着由此带来的繁荣和便利。平陆运河,这条连接希望与梦想的水道,正在广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奔向未来。

沿河的土地上,人们犹如五线谱上的音符,跳动在火热的土地上,汗水是他们勤劳的乐章。他们在大河中捞取希望,如同在生活的旋律中寻找和声。对他们来说,这条运河不仅仅是一种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更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运河如同一条纽带,连接着他们的现在与未来,是通往繁荣和幸福的道路。

活跃在平塘江口河面上的反铲船、泥驳船上上下下地挖掘着水下的淤泥,那里已经形成了一条长龙,大河身影渐显。如今都是机械化施工,但是在这样的季节坐在驾驶室里依然挥汗如雨。岸上也有工人在操纵着挖掘机施工,从河里挖掘出来的泥土被不断地倒入运土车里。

我们走进了为这段梦想之河搬迁而建的住宅施工工地。那里正在为那些因运河工程搬迁的百姓们建设家园。工程技术人员向我们介绍了这里的规划和未来这段沿河美景,他们自豪地说,因为运河的开挖,这里百姓的生活将有较大改观。规划的出发点是,不能因为修河让路而使百姓的生活受到影响,只能是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未施工的岸边街巷里是一排排已经关闭的店铺,曾经繁盛的商业街道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随行人员介绍,这个港口是货船绕道广东出海的必经码头,曾经十分繁华,商铺林立,人流如织,车水马龙。但是,更便捷灵活的公路和铁路修建后,货物基本不走水路了。这里也就萧条下来。但是,水路运输大宗货物有着先天的优势,如果平陆运河开凿成功,这里一定会恢复往日的热闹。

这就是广西极力推动平陆运河建设的原因。

我们沿着江口街老旧的长巷行走。一位老人搬出一个木板凳,坐在门口,静静地点上了一杆烟,烟草的味道混合着河水的气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老人的身影在岁月洗礼下显得苍老安静,但眼中却似乎藏着许多故事。

我走上前去,微笑着向他打招呼,希望能与他聊上几句。他茫然地望着我,身边的当地人用土语说了几句,老人咂摸着烟袋,吐出一口烟。那一缕烟雾在空气中飘散,仿佛也带出了他心中的回忆。

“过去这个地方热闹着呢,”老人开口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怀念,“客商都在这个码头上装货、卸货、歇脚。那时候,这里可是个繁华的地方。”

可以想象,在老人的记忆里,这条小巷和码头曾是何等喧嚣和繁忙。南来北往的客商,带着各种货物和故事,在这里汇集,然后又分散到各地。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砾,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的努力。

随行的朋友笑着说,快了,平陆运河修好后,这里会重新热闹起来的。

我们还巧遇了一处生意暗淡的小造船厂,是夫妻两个人开设的。船厂夫妻都很开朗,有人问他们是不是一见钟情。女人笑着说:“我们认识的时候,厂子里人多着呢。生意好,他很能干,整天就是忙,我就在他身边给他打下手,后来就好上了,就结婚了。”“后来这个厂子里的订货越来越少。活儿少了,挣的就少,很多人都走了。我们自己接办了这个小厂子,零零星星接一些订单。有订单就有饭吃,没有就种种地,养养鸡鸭什么的,还过得去。要是平陆运河建好了,这里肯定又会热闹起来的。”

为了振兴经济,广西把宝押在了平陆运河上,发出了“向海图强”的声音,在大力发展公路、铁路交通的同时,要打开广西的出海口,走出去,引进来。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时代,哲学家西塞罗就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向海图强是人类的梦想。2001年5月,联合国缔约国文件更是确认“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连接世界的蓝色纽带,对于全球贸易、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科学研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曾经经历过500余年的“海禁”,在经历了闭关锁国带来的问题之后,一些有识之士觉醒了。林则徐悟到了“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的道理,提出国家发展与进步需要“开眼看世界”。梁启超则说“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发出了“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的慨叹。魏源在《海国图志》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师夷之法就是向海、守海。向海的目的是“欲制夷患,必筹夷情”。

这些觉醒于动荡年代的认识,虽未在当时完全起到唤醒沉睡国家的作用,但至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了。国家的昌盛与富强,不是自我孤立能够达到的,只有放眼世界与未来才有希望。

因海而生,凭海而兴,修路建桥,走向世界,迈向开放交融的时代是历史必然。

广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北部湾这样一处开放之所,有着连广东都无法企及的696公里陆界国境线,有着1595公里陆地海岸线,又是全国唯一具有沿海、沿边、沿江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这样的条件如果不发展起来是没有道理的。

修建平陆运河,不仅是为了实现交通运输的便利,更是为了打开视野,迈开步子走向海洋。这条运河将成为广西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从此,广西将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到全球贸易中。

希望在海洋,希望在走出去,与世界交流。


……


(阅读全文,请见《民族文学》汉文版2024年第12期)

专辑责任编辑 张金秋



点击封面,立即购买




制作:阿旺加措 

编校:张媛媛

审校:杨玉梅

核发:陈亚军


三种方式订阅杂志

1

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2

2

可通过《民族文学》微信小店订阅

3

可通过《民族文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直接订阅

民族文学
及时发布《民族文学》最新动态,推介少数民族作家作品,搭建多民族作家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