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洒高原,笔触日月不竭的往事——《日月遗珠》自序

文摘   2024-11-01 11:11   青海  


文/马明晓

峰松壁仞,镌镶古训丰青岭;

海月江声,撰写新诗赋韵文。


——自题联


我的文学创作生涯,如果要追溯的话,也是大学毕业当教师说起。早些时候就喜欢阅读国内外名著,以前因为社会时代原因偷着看,很多书籍是在书店买不到,学校图书室借不到,只有从别人手里借,别人也是千嘱咐万叮咛,不允许外借,看完就还,畏恐出意外,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可以说,这种阅读奠定了我的文学功底。改革开放后,文坛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过去的文学典籍,文学名著像春花一样在人们的生活中绽放,我如饥似渴,不断阅读一些自认为好的文学作品。我至今收藏着一本《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获奖者有蒋子龙、梁晓声、铁凝等著名作家,他们的作品对我今后的创作影响深远。因此,文学这个概念开始走进了我的生活,读得书也多起来了,也比较杂,除小说、散文、诗歌外,也读天文、地理、历史,想必是开阔自己的视野,储藏更多的知识能量,丰富自己的头脑,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记得,1985年自己的一篇短篇小说《小城轶事》在《青海青年报》上发表,算是处女作吧,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是一次极大的鼓舞,梦想着当作家,笔耕文田,开花结果。但作家梦可做,当作家则难。除了大胆大量的练笔创作外,你还得有丰富的阅历和生活,要不然都说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嘛!也许农村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大熔炉,许多作家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写出不少反映农村生活方方面面的好作品。农村成为一个大课堂,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衍生出千奇百怪的故事,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作品或成为经典。自己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对农民具有深厚的感情,这一点,也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源也。”他以织布的经纬线为比喻,说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文辞是事理的纬线。经线端正了,才能把纬线安排好,事理确定了,文辞才能畅达。这是写文章的根本道理。我也很欣赏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的一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画如交友须求淡。”我的体会是不管写小说、散文、诗歌,还是写辞赋,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才情并茂,波澜起伏,才是好文章,别人爱看爱读。当然,写好一篇文章,要讲究技巧和方法,要构思新颖,语言精妙,结构合理,寓意深远,这才是好文章追求的境界。在此,我不是说我的文章写的怎么怎么好,也不是说自己的诗词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只是想表达自己还需继续努力,不断提高,缩短差距。要不说人家成名成家了,你还在底层默默无闻的写作。也许只有深厚的积淀,才会有发光的日子。


《日月遗珠》这本书是自己的一部合集,收编了现代诗歌107首;格律诗154首;词赋8篇;现代散文、小说、随笔17篇。该书由北京长鸿出版集团编辑、审核出版发行。这本集子中的部分作品在《艺术百家》(中文核心期刊)《管理观察》《诗词之友》《青海日报》《文学港》《西宁文化》《海南文学》《共和文学》《海南报》等文学期刋发表;并有散文收编入《青海湖的涛声》五年精品选中。


这部集子取名《日月遗珠》是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日月”象征着时间和岁月的痕迹;二是地理位置的考量,海南州地处日月山之西,青海湖之南,处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界处,故命之。作品立足于大美青海,根植于圣洁海南,在这片生我养我的沃土里,不断耕耘,笔耕不辍,用大量的文字赞美各族人民情系高原,用勤劳朴实的开拓者精神,擘画时代赋予各民族建设好美好家园的蓝图。


以诗为歌,琴瑟和鸣。自己用诗歌描绘春天的娇艳,夏天的碧绿,秋天的硕果,冬天的瑞雪。“一股春的暖流在初春的高原赞叹/飞驰的马达声在高速公路上轰响/阡陌交通泛青的麦苗在歌唱/三江源头的冰雪/迎着初升的太阳/将晶莹剔透的冰凌融化/甘甜的乳汁滋润了高原儿女的心房。”有人说诗歌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不断提炼和升华意境,在真、善、美的协奏曲里,反映生活,反映现实。“梨花,你为谁绽放/在唐诗宋词中飞扬/在人间正道中传唱/落英缤纷的花雨/如天女欢歌/醉倒秃笔的文人墨客。”用情去写家乡,对梨都的思念,依然在自己的脑海里,那一点一滴都是儿时的记忆。“凡夫俗子的人生/没有高山峡谷的耸伟/没有汪洋大海的惊涛拍岸/只是想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只要需要坚守在发光发热的地方”。做为一个普通人,对人生的理解朴实无华,凡夫俗子,在时光的轮回中不断寻求生活的归宿,坚守自己的信念。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若星辰大海,唐诗宋词就像一束百合花,盛开在历史的长河里。自己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学会了格律诗的创作和撰写,不断推陈出新,讴歌这个新时代,激发对生活的热情。“长安古道驼铃响,商贾延绵运货忙。唐汉丝绸美誉扬,波斯珠宝闪银光。巨轮载物翻波浪,高铁迎宾穿峻梁。横跨西洋和欧亚,中华崛起国家强。”格律诗最大特点是短小精悍,有韵味,讲平仄,易读易记,也是大家喜欢的国风经典。自己仿写了一首《慈母颂》“乾坤博大容江海,慈母养育恩惠泽。冷暖贫寒不计嫌,甘泉乳汁孕儿帼。”在“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的创作中,更深的理解了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炫烂多彩,学之不尽,用之不竭。对客观意象和主观意象的写作,是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有朋友对《哈拉库图的男人》评论道:在老师的这首诗中,哈拉库图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个文化的符号。通过丰富的意象,如“驼铃敲打着苍鹰的翅膀”“黑牦牛背负着草原上升起的太阳”,老师巧妙地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西域风情画卷。诗中还穿插了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在哈拉库图所经历的心灵折磨与慰藉。特别是“身负沉重的十字架/在农垦漆黑的土窝里/不想了却与诗的情缘”,这几句深刻反映了诗人昌耀对诗歌的挚爱和坚守。通过作者对哈拉库图历史的追溯,表达了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并呼唤智慧和力量来还原、铭记这座城堡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曾经的沧桑。整首诗不仅是对哈拉库图的赞颂,也是对历史的缅怀,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剖析。(高万鸿语)


自己对文学的挚爱,也体现在小说、散文、随笔和报告文学的创作中,那是用更宽阔的笔触去感悟生活,描写生活,使其体裁的多样性中大胆尝试,力求使自己的文笔接受更多的考验和挑战。为了写好作品,自己不但会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更会深入实际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社情民意,走入行常百姓家,同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苦乐年华。2018年我们在单位办了一个全州劳动模范展览室,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图片以及实物展出,反响很好。有些感人事迹深深的触动了我,我就去采访了解他们的人生历程,同他们感受工作的艰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刚好在2023年1月份,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日报社和青海省作家协会联合发文开展第九届“中国梦·青海故事”征文活动,我就撰写了《许国强:荧幕之光照亮了农牧民精神家园》的报告文学,并被评选为优秀作品奖。


这一路走来,自已和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在文字的陪伴下,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把自己的生活实践浸注在《日月遗珠》这本集子中,在有生之年,争取有一个新高度,有新的突破,不虚度年华。我也总结了一下自己,特点是:爱读书,爱学习,爱写作,争取出精品力作,以飨读者。缺点是:少天赋,下功夫少,向名家请教交流少,知名度不高。也许,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持之以恒,给大家展现完整的自我,取众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生命不息,笔耕不辍。


2024.10.23






马明晓,字德辰;号文锦斋、黄河伊人。青海贵德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南州作协会员。

===============================

海在线文化传媒出品。原创作品,请勿转载。《青海读书》公众号面向广大网友征稿,欢迎广大作者投稿,散文、小小说、诗歌、书评、新书推荐均可。文责自负,自己校对。投稿时请发作者简介和需要配图的照片。邮箱:1607760814@qq.com,读书QQ群:371156841


微信号:qhds2014

文化顾问/王文泸

执行主编/刘志强

本期责编/李欣月

青海读书
文化交流,读书分享,摄影欣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