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失眠中,恐惧、焦虑、自责……种种负面情绪淹没了我」,这是小诗(化名)在咨询中讲述的第一个场景。自从进入大四,小诗就感到越来越多的疲惫和绝望。
好像只要她醒着,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即将发生的坏结局:毕业论文通不过、工作找不到……即便她有改变这些坏结局的想法,也因为担忧和恐惧过分沉重,压得她难以做出行动,小诗哽咽着说,「就像在情绪的漩涡中想要挣扎,却怎么也无法逃脱 ……」
难以承受的痛苦和绝望让小诗来到咨询室,想要获得些许安慰。不过她没想到的是,这次的小小尝试,会给她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也让她找到了跳出消极黑洞、通向积极乐观心态的道路。
小诗来自农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从小,父母就教育小诗一定要争气,不能输给其他孩子。
「我其实一直觉得我这个人很差劲。」小诗低着头,啜泣着向我倾诉,「无论我怎么努力,我都比不上其他人。」
「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呢?」我问她。小诗说:「因为从小我听到的一直都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跟Ta学学’……从小时候的考试成绩,到长大后的穿衣打扮、交友来往,不管在哪个方面,总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比我优秀。」
小诗想起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她第一次超过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却也因此变得更加低沉。在小诗四年级时,父母总是说隔壁的小哲学习认真、成绩优秀,而她懒懒散散的、成绩这么低,要她多向小哲学习。于是,她五年级的第一学期特别努力,内心想着这次的成绩一定要努力超过小哲,让父母也能这样夸赞自己。
不出所料,在期末考试时,小诗考得很好,成绩超过了小哲,她很高兴地拿着成绩单给父母看。可是,父母却绝口不提小哲,而是说,「哎呀,你们班的小花成绩真稳定,一直保持在前五名。你这成绩不仅进不了前五名,还不稳定,你以后要和小花多交流一下学习方法,向人家学习学习。」
小诗向父母强调自己超越了小哲,但父母说,「孩子,你得向前看啊,求其上者得其中,我们需要与优秀的人比较,这样你才不会落后呀!」
她感到十分无力——刚刚辛苦闯过一个关卡,却没有任何奖励,也没有丝毫成就感,只有下一个关卡等待着自己。她就像神话中的西西弗斯,背着巨石一步步走到山顶,片刻的松懈又让巨石滚落,一切重新回到原点 。可是,父母的话让她无法反驳,只能低下头接受。渐渐地,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小孩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名字,变成了小诗脑海里模糊了姓名,但一有比较就会自动出现的竞争对手。
她感觉自己被一场无休止的比较游戏裹挟,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中,她获得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她尝试努力争取比较的成功,都会因为变动的标准而发现自己身上新的不足和失败,没有哪怕一次例外。
二十多年过去了,她仍然是比较中的失败者。
「我想象不出我成功的样子」,小诗有点困惑和迷茫,「我提到这些会感觉有点不好意思。」
「听上去成功好像会让你感到羞耻。」
小诗点点头,「好像说自己成功的地方,或者因为自己的成功表现得很高兴,就是骄傲自满。」
「是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有点好奇是什么让小诗产生了这个观念。
小诗想了一会儿,说,「可能是小的时候就是这样被教育的吧。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向我爸妈展示我的进步,告诉Ta们我比XX好,比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但是Ta们并不会表扬我,而是会训诫我,告诉我别骄傲自满,不然会跌大跟头的,说我还有很多进步空间。」
小诗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好像不允许自己感受成功的滋味。即使真的有进步和成就,一旦她想要感受成功,就意味着自己「骄傲自满」了,除了更大的失败不会有其他结果。
「那你有多少次训斥自己不要骄傲呢?」我询问小诗。
小诗沉默了一会儿,「很多很多次。」
「那就意味着,其实你有过很多很多次的进步和成就。」
「……好像那些失败都是我自己认定的。」小诗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眼眶红了。
她习惯了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也认定了只有将自己看做一个失败者才不是「骄傲自满」,才不会让自己跌大跟头。所以,即使她努力获得了进步和成就,心中的标准也会自动提升,或是默默地用「又一次失败」训诫自己。而这不断变动的标准、这永无尽头的自我训斥都来源于她的想象和假设。
实际上,小诗并非完全的失败,在意识到内心的声音压制着每一次的小小成功后,她慢慢回想起了曾被自己忽视的点点滴滴:她曾努力获得过物理考试的最高分;高中时也曾被同学们举荐为学习委员;大学时还被别人夸奖穿搭很美……
「我好像之前从没有看到真实的我自己,我一直沉浸在想象的失败中。」小诗这样总结道。
小诗开始寻找真实的自己,抛去扭曲的消极比较,从自己的过去到现在,她仔细回顾了自己的变化。她发现:自己有着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进步和闪光点。
「原来,成功和进步也并非只能通过和别人比较来获得,和过去的自己比较也可以发现。原来,我有那么多进步。」小诗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如释重负——那沉重的巨石,不知不觉间从她的背上消失了。
在回顾这些进步之后,她开始尝试感受、认可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在咨询中,她对适当地认可自己与过分的骄傲自满二者间进行了区分。她感受到:认可自己并不意味着自己不会继续努力,也并不代表看不起别人。适当地认可自己,不等同于骄傲自满,认可和感受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不是邪恶的,也并不需要为此感到羞耻。在一次次有意识地区分羞耻感与自我认可的尝试中,小诗开始正视自己的优点,感受到了认可自己带来的开心。
终于能够毫无芥蒂地自我肯定的小诗,也开始想要打破想象的失败者人设,于是,我们一起在咨询中寻找和尝试辨别想象与现实的方法。
对于每一次的失败感受,我们都仔细讨论这种感受的事实根据、真实情况,梳理其中可能存在的过度主观想象,由此,我们看到了每一次「失败」背后的真相——一次又一次对现实的夸张、扭曲与管中窥豹,这些构成了十几年来如影随形的阴影。
在这个过程中,小诗逐渐感受到:她的大部分恐惧和担忧都来源于想象,而想象并不等于现实。她开始试着直面想象失败带来的恐惧,再用实际的行动对抗恐惧、回归现实。她主动找到指导老师,讨论毕业论文的开展方向和实际操作,也为尚未到来的工作准备好了简历。在行动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也用行动撕碎了想象的失败。
「我感觉我现在能量充沛,我可以做很多我想做的事情,而且我觉得我可以做好!」小诗开心地向我分享她的变化。
最后,我们一起回顾了这段咨询的心路历程。
「你觉得在这段旅程中,你最想带走,陪伴你继续旅程的是什么呢?」
「我想带走‘相信自己’。」小诗告诉我,「在这段旅程中,我发现我可以相信自己,我也能够做到很多事情。我知道未来会出现失败,但经历失败好像也并不代表着我再也不会成功。认识真实的自己,并相信自己,这是我打破失败循环最重要的力量来源。」
真实的自己,有缺点和不足,也有优点和长处,即便会面对失败,但也会有所成功。小诗终于能够做到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允许自己失败和脆弱,更允许自己成功和喜悦。
「未雨绸缪,才能临危不乱」,对于事情提前进行多角度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充足的准备,规避很多风险;但是,当消极思维占据了身心,由此扑面而来的悲观和绝望也会让人崩溃。
有时候,即便事情还没有发生,也没有那么糟糕,想象中的失败和由此产生的挫败感也足以让我们感到莫大的痛苦。同时,消极思维也会在一次次事件中让我们紧紧揪着「不够好」的地方不放,不断强化「失败的必然性」,在下一次面临挑战时,提前预判失败。至此,消极思维形成闭环,让我们深陷悲观情绪的漩涡中。
但实际上,这些痛苦的源头是我们自身的想象。在潜移默化中,我们用思想的牢笼困住了真实的我们自己,所以放眼望去,看到的都是「否定」和「失败」,而打破这样的牢笼,也许只需要抬起头来看见牢笼本身。如果你感受到被失败笼罩,也许是时候尝试寻找真实的自己,走出困住自己的牢笼,打破消极循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