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因改变而美好
今早走进中2班,发现中2班的早点区域多了一块版面,仔细一看是关于一对一倾听的,上面呈现了两个内容:可以记录什么和倾听预约。李老师看我驻足良久,主动上来跟我聊天,说自从开始一对一倾听以后,她发现孩子们远比她想象的会表达,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倾听让她对孩子有了新的认识,也去除对孩子的刻板印象,这是倾听的力量。
没多久问题就随之而来,她说:“我为了方便,设定了每天游戏过渡的固定时段开展一对一倾听,还要求孩子们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向我讲述画里的故事。这下可好,一到时间,孩子们就像一群着急赶集的小鸭子,在倾听区前排起了长队。排在后面的孩子,一会儿踮踮脚,一会儿瞅瞅前面,嘴里嘟囔着:怎么还没轮到我呀!耐心渐渐被消磨,队伍里的小躁动此起彼伏。而那些不太擅长绘画的孩子,更是苦着小脸,拿着画笔对着白纸干瞪眼,满心的想法被禁锢在这单一的形式里,怎么也释放不出来。看着他们的窘迫,我意识到,这样的倾听走入了死胡同。”“听上去是有很大的问题,那你是怎么解决的呢,怎么会有了这个版面的?”“晨圈啊,我们跟小朋友一起讨论的,一起约定的,都是小朋友自己说的。”李老师兴致勃勃地告诉我。
现在的中2班,鼓励孩子用绘画、语言、动作、作品等多种方式表征,同时倾听的时间变得灵活多样,除了原来的时间,游戏后段、午饭后、早点后以及自由活动间隙,都随时欢迎孩子们来分享。
晨间的一个简短对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一对一倾听”必须发生在固定的时间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很高兴看到李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打破了所谓的规定。真正有爱心的教师,是需要时间跟孩子互动的。“一对一倾听”是师幼互动的一环,随时都在发生,教师应捕捉一些信息和孩子的想法,思考接下来是否要介入或干预,而未必要记录下来或者组织绘画。“一对一倾听”没有那么肤浅,不必专门找时间节点倾听,而应该成为浸润式教育。刻意完成的倾听,捕捉到的未必是孩子真实的流露。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每一份温柔的倾听都显得尤为珍贵。我们从不简单否定“一对一倾听”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同时也要正视问题,理清路径,才能让“一对一倾听”回归正轨,回应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教育要求,也回应时代对教育人性化的必然呼唤。
END
撰 稿:钱海娟
编 辑:陆 玲
初 审:钱海娟
复 审:外宣部
终 审:曹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