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速递(4月) | 最新城市发展研究精选

文摘   2024-05-24 14:47   广东  

编者按 

      中国地理资源期刊网陆续与国际期刊携手,经由主编/专职副主编直接推选,为您奉上国内外地理资源类最新科研进展。本期围绕城市研究相关主题,由《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地球信息科学学报》《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精选论文9篇,与《Urban Studies》公众号联合中英文同步推出。


精彩推荐


 

中国城市电力生产总碳强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城市评价方法论初探

基于形态学的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与地表热岛演化关系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建成环境对户外空间健身活力的影响及其异质性——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社区环境对居民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市郊区为例

时空对象行为驱动的城市感知设施虚实联动交互控制方法

“人口流动”视域下中国城市中心性和社群格局分析

基于“三生”空间的合肥市区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

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北京市大学生废旧手机回收支付意愿及需求偏好研究

1


马诗萍, 谢永顺,陈宏阳,张文忠. 中国城市电力生产总碳强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2024, 79(3): 712-731.
DOI: 10.11821/dlxb202403010.

中国城市电力生产总碳强度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马诗萍, 谢永顺,陈宏阳,张文忠

摘要:电力部门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部门,剖析城市尺度电力生产总碳强度 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细化电力生产减排政策、引导区域协同降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利用21543座6000 kW及以上电厂的微观数据,结合能源、经济、社会多源统计数据,核算了 2003年、2010年和2017年中国城市电力生产总碳强度,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IDA LMDI分解、STIRPAT模型等方法,揭示了城市尺度电力生产总碳强度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 因素。结果表明:①2003—2017年中国整体电力生产总碳强度加速下降,但内部差异持续扩 大;城市尺度空间分异明显,博台线东北半壁长期高于西南半壁;空间集聚程度显著提升,东北 和华北地区是总碳强度下降的关键点。②火电能耗因子是前期电力生产总碳强度下降的主导 因素,后期发电结构因子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其他电力系统因素影响较小但空间差异明显。③各社会经济因素对电力生产总碳强度的影响随时间变化,通过作用于电力需求、电力政策、 电力技术、清洁电力发展空间的复杂系统引起电力系统特征变化。④电力生产总碳强度与人 均GDP在2003年和2010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2017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这是由于新能 源电力快速发展突破了适用于火力发电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传统解释框架。未来电力生产部 门减排工作应充分考虑空间异质性,并需持续关注新兴电力技术突变对传统理论框架的影响。 

关键词:电力生产总碳强度;城市尺度;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时空格局;影响因素

2003—2017年中国城市电力生产总碳强度的时空分布


2


刘海猛. 城市评价方法论初探[J]. 地理研究, 2024, 43(3): 596-620 

 https://doi.org/10.11821/dlyj020230628

城市评价方法论初探

刘海猛

摘要: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关键象征,对其兴衰演变状态的评价是城市规划建设与治理的重要参考,也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企业投资决策、居民定居择业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城市评价研究普遍存在评价目的和受众不明确、指标体系构建缺乏理论或现实依据、指标冗余度高或对比性差、忽视城市异质性、过于追求结果排名、缺少结论的校验和反馈等问题,并且鲜有文献从方法论角度对城市评价体系的构成、原理、范式、流程、不确定性等进行系统阐释。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城市复杂系统的内涵与演化规律进行解析,进而阐明了城市评价的相关概念、基本构成和功能,梳理了城市评价的主要范式,并提出城市评价的人本原理、涌现原理、平衡原理、反馈原理等4个基本原理。明确城市评价体系由评价主体、客体、指标体系、方法模型和评价结果5部分构成。系统论述了城市定量评价的一般流程和10个步骤。从认知、数据、指标、方法、系统等方面梳理了城市评价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最后,提出了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评价展望,通过组织多元化评价主体,搭建统一共享的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城市时空知识图谱,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推进“动态感知、多评协同”,建设包容、安全、公平、绿色、韧性的未来可持续城市。

关键词:城市复杂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论,城市体检,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

3


王立果, 白永平, 梁建设, 张春悦, 荆林祥, 杜娅明, 邹嘉铖. 基于形态学的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与地表热岛演化关系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24, 43(3): 754-775.
 https://doi.org/10.11821/dlyj020230549

基于形态学的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与地表热岛演化关系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王立果, 白永平, 梁建设, 张春悦, 荆林祥, 杜娅明, 邹嘉铖

摘要:以形态学视角,厘清城市绿色空间(urban green spaces,UGS)与地表城市热岛(surface urban heat island,SUHI)形态演化的关系为存量背景下如何微调绿地改善城市热环境提供了新途径。本文以西安市建成区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分析2002—2021年UGS形态演化特征,同时识别SUHI范围,以地表城市热岛扩张指数拆分SUHI形态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采用皮尔逊分析法与随机森林模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UGS与SUHI形态演化的动态关系,同时参照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提出具体的UGS改造方案并进行空间落位,进而预估改造措施实施后的效果。结果表明:① 2002—2021年,UGS面积缩减,整体呈现大斑块破碎,小斑块消失,相互间连通性降低的趋势。② 2002—2021年,地表温度最高值逐年攀升,温度增幅下降;SUHI覆盖范围蔓延程度大于收缩程度。SUHI收缩由建成区中央点状收缩转变为建成区边缘点状收缩。2002—2012年,边缘式扩张为主要扩张类型,存在于城市边缘地带,2012—2021年,边缘式扩张和填充式扩张比例相当,在研究区均匀分布。③ 除孤岛外,各类UGS与SUHI形态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核心区、桥接区贡献度较大;核心区主要作用于SUHI边缘式、填充式扩张,桥接区同时作用于SUHI填充式扩张和收缩。④ 未来绿地优化应着眼于碎片化空间,在易于形成SUHI边缘扩张的城市边缘地带,保证核心区的连通性,在易于形成SUHI填充扩张的中心城区,注重桥接区、孤岛等细碎斑块的合理联系。⑤ “点对点”式绿地更新改造后,各类UGS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减,总体而言降温效果良好。

关键词:MSPA,城市绿色空间,地表城市热岛,热岛扩张


 UGS优化及样例示意

4


魏伟, 章阳, 洪梦谣, 等. 建成环境对户外空间健身活力的影响及其异质性: 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1): 93-109.
 DOI: 10.18306/dlkxjz.2024.01.007

建成环境对户外空间健身活力的影响及其异质性——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魏伟,章    阳,洪梦谣*,夏俊楠

摘  要:探讨城市户外空间健身活力的建成环境影响机制对促进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武汉主城区为例,基于Keep健身轨迹数据探究户外空间健身活力强度,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HLM)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分析建成环境对健身活力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① 不同功能类型区健身活力差异巨大,绿地主导型空间健身活力最大,且运动场所密度、水系空间指数对此类空间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居住主导型空间健身活力也较大,且支路密度、容积率对该类空间正向影响更强;工业主导型最弱,POI混合度、地价对此类空间正向效果明显。② 不同空间区位健身活力差异巨大,总体呈现“核心—边缘”结构,组团集聚特征明显,且不同区位受POI混合度、道路密度、建筑密度、绿化率影响的差异较大。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建成环境对户外健身活力的多重影响,可为面向健身友好的城市功能及形态优化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建成环境;健身活力;影响机制;异质性;武汉

 武汉主城区健身活力热点分析


5


王锦, 申悦. 社区环境对居民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市郊区为例 [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2): 290-301.  
DOI: 10.18306/dlkxjz.2024.02.007

社区环境对居民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市郊区为例
王锦,申悦*

摘  要:邻里交往是居民获得经济、情感支持的重要途径,对主观幸福感、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在城市转型、郊区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社区内稳定、密切的社会关系逐渐减少,居民社会交往的范围和构成不再局限于社区内部。因此,有必要对社区内、外的社会交往水平及其联系开展研究,探讨社区环境如何影响居民的社会交往模式。论文基于2017年上海市郊区居民日常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利用个体的常联系人数量及其在社区内、外的分布,将居民的社会交往模式分为消极社交型、社区内交往型、社区外交往型、积极社交型4类,并探讨社区环境对于居民形成不同社会交往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上海市郊区居民社会交往的总体规模较大,但社区内邻里交往水平较低;社区中的室外活动设施、小型商业网点等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对社区美观程度的良好感知有效地提高了居民在社区内的邻里交往水平;居住在远郊区及门禁社区中的居民倾向于拥有更高的社区外交往水平。研究认为,应注重不同区位和人口结构的社区在规划和营造中的差异化策略,提高公共空间和设施的质量与使用率。研究结果可为以促进邻里交往、优化社会交往模式为导向的社区环境优化提供依据。

关 键 词:客观环境;感知环境;社会网络;邻里交往;上海


6


杨飞, 李响, 曹一冰, 赵鑫科, 王丽娜, 吴烨. 时空对象行为驱动的城市感知设施虚实联动交互控制方法[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4, 26(3): 543-555.
DOI: 10.12082/dqxxkx.2024.230497

时空对象行为驱动的城市感知设施虚实联动交互控制方法

杨飞, 李响 *, 曹一冰, 赵鑫科, 王丽娜, 吴烨

摘要:基于时空数据模型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时空实体,以及基于时空对象的行为能力建模来控制时空实体的行为动作,既是对GIS时空数据模型的创新扩展,也能够适应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中对人、机、物三元融合表达和交互分析的现实需求。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感知设施是典型的时空实体,其交互控制的相关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物联网、 VR/AR以及GIS领域,而这些领域普遍缺失对基于GIS构建的数字世界中城市感知设施的交互控制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全空间信息系统的多粒度时空对象数据模型对城市感知设施的行为能力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时空对象行为驱动的城市感知设施虚实联动交互控制方法。通过构建设施时空对象的交互控制“五元组”模型,能够支持用户通过虚拟场景与设施实物之间的虚实联动交互控制,从而将基于直接通信指令的城市感知设施交互控制过程在数字世界中进行表达,为数字孪生城市中的感知设施智能化、交互式分析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城市感知设施交互控制方法具备有效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数字孪生城市;城市感知设施;时空数据模型;时空对象;行为能力;行为组件;交互控制

基于UOBSD模型的城市感知设施虚实联动交互 控制的基本原理


7


尹延中, 邬群勇, 林瀚, 赵志远. “人口流动”视域下中国城市中心性和社群格局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4, 26(3): 666-678.
DOI: 10.12082/dqxxkx.2024.230157 

人口流动”视域下中国城市中心性和社群格局分析

尹延中, 邬群勇, 林瀚, 赵志远

摘要:城市网络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离不开城市间的关联关系。本文基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的百度迁徙大数据,构建了中国366个城市的城际人口流动网络。在节点层面,提出了城际人口流动超越指数衡量城市中心性,探索城市中心性的空间聚类特征;在网络社区层面,分析了中国366个城市的月际城际人口流动特征及社群格局。结果表明:① 城际人口流动超越指数能够有效表征城际人口流动网络中各城市的中心性;② 城际人口流动网络中各城市根据其中心性形成“高高”集聚分布和“低低”集聚分布的特征;③ 城际人口流动集聚格局受节假日因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综合影响,在不同月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上符合地理学第一定律,并呈现省际分异特征;④ 城市凝聚子群发现结果表明,成渝、大湾区、中原、关中平原、长三角等城市群人口流动格局较为稳定,具有跨省人口流动融合特征;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流动格局联系密切,出现跨城市群人口流动特征;浙江省省域内人口流动特征逐渐加强;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城市群仍未形成跨越省界的稳定人口流动社群格局。

关键词:城市中心性;城市相互作用 ;社区检测;城际人口流动网络格局;百度迁徙数据;城际人口流动超越指数;区域协调 发展;城市群

 城际人口流动超越指数与点度中心度关系

8


ZHANG Quan, NIE Huijuan, LI Xiaoying. 2024. Evaluation of Urban Space Livability in the Urban Area of Hefei based on Production-Living- Ecological Space.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15(2): 338–350.

基于“三生”空间的合肥市区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

张  泉,聂慧娟,李笑盈

摘  要: 构建宜居的城市空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空间的宜居性评价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PLES)视角出发,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合肥市区城市空间宜居性水平进行测度,以期为未来城市空间宜居性建设工作提供科学的规划参考,促进城市空间要素协调及空间优化。首先,本文从生活舒适、生产便利、生态健康三个方面,构建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模型。其次,运用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模型、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合肥市区城市空间的宜居性单因素分异现状、综合宜居程度和“三生”空间耦合程度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合肥市区城市空间“三生”要素协调性,并提出提升城市空间宜居性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在“三生”空间单因素宜居性方面,合肥市区各类型空间的宜居性呈现出显著的分异特征,空间上呈现出生活舒适区中心集聚、生产便利区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生态健康区四周分散的特点;(2)合肥市区空间整体宜居性较高,宜居性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市区中心,低值区域集中在市区周边;(3)合肥市区“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水平均呈现城市中心高、四周低的特征,且生活-生产耦合协调度最高,说明两者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现了良性协调。

关键词:“三生”空间;宜居性评价;空间格局;耦合协调;优化策略


9


CHEN Chang, YAN Maolin, GE Weiwei, et al. 2024. Preference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or Waste Mobile Phone Recycl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Beijing: A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 Study.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15(2): 385–395

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北京市大学生废旧手机回收支付意愿及需求偏好研究

陈  畅,严茂林,葛玮玮,施文华,张  翔,吴成亮,张  洋

摘  要:大学生作为手机消费的重要群体,其回收支付意愿对解决废旧手机回收率低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选择实验法对北京市大学生的废旧手机回收支付意愿进行考察,并通过构建Mixed Logit模型对大学生的支付意愿和需求偏好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受访者的选择受信息安全、回收价格、回收模式以及支付方式的正向影响,支付金额的负向影响;(2)受访者对信息安全这一属性的支付意愿最高(30.04元/部),对回收价格(5.94元/部)和支付方式(4.41元/部)的支付意愿次之,对回收模式的支付意愿最低(2.87元/部);(3)受访者的性别、家庭年收入、持有手机数量等个人经济社会特征会对其参与废旧手机回收的支付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受访者对废旧手机回收的环保认知越深刻、对废旧手机回收行为越认可、对废旧手机回收的参与度越高,对于废旧手机回收越有显著的改进需求和更高的支付意愿。

关键词:选择实验法;大学生;混合Logit模型;废旧手机回收;支付意愿





城市研究速递
最新城市研究成果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