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名篇名句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阿房宫赋》)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明自己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的句子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
2.按要求作答。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伟大的艺术作品通常会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并非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部分都叫“不写之写”
②“不写”则是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自己能掌控的部分
③作家的“不写之写”,一定服务于特定的艺术目的
④对于作家而言,“写”的内容是值得反复思量推敲的
A.④③②①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下面是学生会向各班班长所发通知的草稿,其中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在以下四处画波浪线句中找出并修改。
通 知
【甲】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典阅读活动深入开展,校学生会将于10月28日下午3点在图书馆组织“走近《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乙】届时在《红楼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Z教授将光临指导,【丙】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各班班长推荐两名同学参加,【丁】并告知他们准时到会。
校学生会
2024年10月21日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修改为: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历史话语因秉笔实录而赢得广泛的敬重,新闻话语的纪实风格是社会普遍信赖的原因。从科学研究报告到商品广告,内容真实是共同遵从的基本规约。只有文学话语构成了显眼的例外——文学的虚构可以免遭法律或道德的谴责。文学究竟拥有何种特殊意义,以至于可以享受如此特殊的待遇?
②文学话语的首要特征是引人入胜。曲折复杂的人物命运,逼真的现场气氛令人身临其境。当然,还有动人心魄的意境。“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诗句千年传颂,魅力不衰。多数时候,这些景象一鳞半爪地分散于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默默无闻;只有文学话语拥有如此的魔力——披沙拣金,增删改造,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重组生活的原始秩序,于是,虚构将这些景象从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解放出来,汇聚为一个崭新而又熟悉的整体。这是人们放弃周边种种现实事务投入文学阅读的主要原因。可以说,虚构具有超凡脱俗的魔力。
③生动、传奇,这是文学虚构的开始。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恰恰在于从生动、传奇延伸至深刻。生动、传奇足以娱乐读者,只有深刻才能带来心智启迪。所谓启迪并非总结若干哲理格言,而是意识到生活的表象之下隐藏了多少惊人的能量。鲁迅曾经解释过他如何虚构小说中的人物:这些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相对于日常所见的各色人等,阿Q、祥林嫂等人物性格特征的强烈程度往往超过了通常的平均值。许多人都某种程度地存有阿Q式的自我安慰或祥林嫂式的麻木和絮叨,然而,鲁迅的虚构犹如一面放大镜,迫使这些独特的性格从芸芸众生之中浮现。始于生动、传奇,继而悲欢交加,终于某种形而上的沉思,这常常是虚构为文学完成的三部曲。对于历史话语或新闻话语来说,多数纪实素材无法制造如此完整的美学效果。
④当然,虚构不仅是现实原型的加工,同时还是内心欲望的象征。按精神分析学的考察,受阻的欲望转移至另一个领域谋求表达时,文学往往成为首选的形式之一。这时,虚构是欲望代偿性满足的重要策略。另一方面,许多批评家已经察觉,欲望带动的虚构是许多通俗性娱乐作品的内在构成。从武侠小说的快意恩仇模式到网络文学之中时髦的“穿越”“玄幻”小说,虚构的意义几乎就是为种种白日梦造就种种外显的形式。一个孱弱的性格可以在武侠小说的阅读之中体验众人仰慕的英雄,一个卑微的小职员可以想象自己“穿越”至唐朝,以公主身份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如此等等。总之,这时的虚构成为想象性地填平生活缺陷的廉价手段。
⑤但是,深刻的文学虚构必须拥有娱乐之外的丰富含义。不论触动作家虚构的初始动机是什么,真正文学杰作的标志是充分的美学内容。一个错讹的历史记载很快会被放弃,一个遭到证伪的科学命题不再获得信赖,但虚构的文学话语为什么没有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亚里士多德指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很大程度上,虚构的文学仍然与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并积极参与世界的各种对话。换言之,文学话语并未因虚构而破坏“可然律”和“必然律”意义上的“真实感”。
⑥何谓“真实感”?“真实感”的判断常常诉诸常识。而所谓常识很大一部分以历史话语与新闻话语为基础。“乾隆皇帝上朝前,掏出手机拨了几个电话”“一条眼镜蛇拖着公共汽车经过十字路口——读到这些陈述时,多数人的常识无法认同;历史话语和新闻话语积累的知识出面否认了这些陈述的可靠性。的确,虚构可以上天入地:然而,“现实主义”文学追求日常环境与细节的真实,这时的文学虚构仅仅活跃在历史话语和新闻话语共同提供的框架之内。所以,“熟悉生活”恰恰是虚构的前提。这不仅与随心所欲的杜撰拉开了距离,而且,作家对于二者的理解深刻与否,往往投射于文学之中的历史景象和现实气氛的再现。
⑦总之,真实孕育虚构,又制约虚构。日常生活之中的虚构无疑破坏了真实的认知,这时的虚构停留于谎言的范畴:文学之所以可能拯救虚构,恰恰因为出现了更为深刻的真实认知。
(选自南帆《再谈虚构》,有删改)
3.第③段加点词“拼凑”指的是 。
4.以下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虚构具有脱俗的魔力,这是人们放弃琐事投入文学阅读最重要的原因。
B.只要欲望受阻或受挫,人们就会投身文学虚构当中获取代偿性的满足。
C.文学虚构因其特殊性享有豁免权因而可以挣脱常识的限制而任意飞翔。
D.仅仅将娱乐视为虚构的全部功能,无异于低估了文学虚构的深刻意义。
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日常生活毫无波澜、琐碎不堪,亟待虚构的介入赋予其新意。
B.许多文学作品当中个性鲜明的人物都是作家东拼西凑而来的。
C.虚构不等同于生活真实,但虚构可能获得更深刻的艺术真实。
D.因虚构而丧失的部分真实能够依靠作品的美学效果予以弥补。
6.读完本文,小果打算以“文学虚构的意义在何处”为主题做读书分享,请你帮他拟写发言提纲。
7.小果阅读该文章后对于“快穿”“玄幻”小说等通俗性娱乐作品是否应继续被追捧产生疑问,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其解惑。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鸽
[美]欧·亨利
①陶柏蒙锁上公文包的时候,感到口干舌燥。他颤巍巍地伸手入袋,掏取香烟,手在发抖。他站到窗口,俯视窗外中央公园的一片新绿,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内心的紧张稍微缓和了一些。他那疲惫的蓝眼睛,惶惑不安地注视着那个公文包,公文包里装着他的命运,虽然他心里仍然矛盾,但是到底还是那样决定了。片刻之后,他就将提着那个公文包悄然离开这间办公室,一去不回。但是,他真不能相信,自己五十四年来的信誉即将毁于一旦,因此他取出飞机票,困惑地审视着。
②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办公室里静寂无声。陶柏蒙的视线迟缓地从大写字台移向红皮沙发,然后经过甬道、外室,停驻在魏尔德小姐桌面插瓶里的一束玫瑰花上。魏尔德小姐将和许多其他的人们一样遭受破产,这束玫瑰花,亦将被弃置于垃圾堆中,这似乎太自私、太残忍,但是有什么比自保更重要呢?即使是玫瑰,也长出刺来保护自己!
③他知道魏尔德小姐爱恋他,而且竭尽一个四十岁未婚女性的一切可能,深深地爱恋着他。她供职于陶柏蒙信托公司已经十二年了,但是,他却不想放弃自己宁静的独身生活……他陷于沉思之中,不经意地把桌上的日历翻到了下礼拜。忽然间,他从沉思中觉醒过来,察觉到刚才这些无意识的举动,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提起公文包,整整衣冠,悄悄绕过玫瑰花束,出门去了。
④飞机要六点钟才起飞,正是醉人的春天,公园里的景致绚丽锦簇,春阳透过丛林,疏落的影子交相辉映。远处,广场上空时有洁白的鸽子翩然起落。虽然到南美去颐养天年是他的毕生大愿,但他不曾想到这个愿望竟会实现得这么快!这完全是医生为他决定的,他回想起医生对他说:“一切取决于你自己如何调养,享乐优裕,也许还能多活几年。”
⑤他顺着公园漫步,手指被沉重的公文包勒得有些疼痛,但是心情却并不紧张,他和蔼地对一个巡逻警察古怪地笑笑,甚至想要拦住他,并且告诉他:“警察先生,我实在不如我的外表一般值得别人尊敬;我是个骗了六百家客户的经纪人,我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对于我自己的行径感到惊奇,因为我一向诚实;但是,我在世之日已经无多,公文包里的钱财,足够我做最后的享乐。”
⑥路过一处玫瑰花丛,他又想起了魏尔德小姐。记得是在两个月以前,她怯怯地交给他一张三千元的支票,“陶柏蒙先生,请你用这笔款子替我投资好吗?”她忸怩地说,“我觉得我早就应该托付给你了。储蓄存款是最可靠的,我一向对股票证券不大信任。”
⑦“魏尔德小姐,我很愿为你效劳,”他内心暗暗得意,“但是,你既然不信任证券,为什么又变了主意呢?”她低下头,羞答答地不作声,停了半晌才说:“是的,我在这里服务已经很多年了,亲眼看见你为别人赚了许多钱……我相信托付给你是不会有什么不妥的,万一不幸,我也不会有二话的。”
⑧他提提精神,继续向前走去。远处,哥伦布广场已经隐隐在望了。忽然,他看见路边蹲着一个人,那人的年纪和他自己不相上下,也许比他还稍稍大一点,头上蓬着苍苍白发衣衫褴褛,补丁斑斑。陶柏蒙放缓脚步,许多野鸽子正围绕着那个人飞舞,争着啄食他手上的花生,在他怀里,还露出装花生的袋子。从侧面看去,那个人很和蔼,很慈祥,但是满面皱纹斑驳,想是历经风霜使然。他看见陶柏蒙正在看他,就说:“可怜的鸽子哟!它们经过了漫长的严冬,自从飘雪以来,它们早就被人们遗忘了,我只要能买得起花生,不论气候多么恶劣,我都必定会来这里,因为我不愿意让它们失望。”
⑨陶柏蒙茫然地点点头,他盯着那个孤零零的人出神:“那个人这么穷苦,还肯用仅有的钱来喂鸽子,那些鸽子信赖它们的穷施主……”
⑩这个念头激起他五十四年来清白无瑕的自尊心,使他霍然一惊。他忽然看见那些鸽子变成六百名“嗷嗷待哺”的客户,其中有几家是孤苦无依的老寡妇,靠亡夫留下的一点薄产节衣缩食地活着,其中有一只鸽子是魏尔德小姐。而他,就是那蹲在路边喂鸽子的人,至少在今天以前的那些日子里,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但是,他不仅不曾衣衫褴褛,而且一向丰衣足食!羞愧之心油然而生。他回过头来,跑回公司。虽然他的心里还有一个声音在讥嘲他重投樊笼,为人役使,太不聪明,但是他的意念趋于坚定,不再为邪恶的企图所撼动,心志固若金汤,坚如磐石。
⑪他面对着桌上的日历,衷心喜悦,也许这是一个好预兆。他不应该毁掉自己一生的名誉。他为那个喂鸽子的人祝福,因为那个人把他从噩梦中拯救出来,使他及时省悟,悬崖勒马。到南美去,并不是唯一可行的休养办法,如果能得爱人的悉心服侍,也可以延年益寿。他要从头拾起那位爱玫瑰的人给予他的爱,他得到一个新生的机会。
⑫这时,那个喂鸽子的人还在公园里,他茫然地环视四周,回过头来,看见一只肥美的鸽子正在他掌中吃得高兴。他熟练地把它的脖子一扭,揣进怀里,然后站了起来。
⑬“朋友们,很抱歉!”他对四散飞舞的鸽子们温和地说,“你们知道,我也需要果腹呀!”
(有删改)
8.第①段画线部分的动作描写很传神,请加以赏析。
9.魏尔德小姐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10.请从构思角度,赏析小说结尾两段突转的妙处。
11.小果很喜欢这篇小说,却认为以“鸽”为题似乎有些随意而单薄。请你结合阅读感受尝试说服小果。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采地黄者
(唐)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12.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相同( )
A.汤显祖的《游园》 B.陶渊明的《饮酒》
C.李商隐的《锦瑟》 D.柳永的《望海潮》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交代了全诗背景,为作者批判天灾导致人民生活困苦奠定了基调。
B.五六两句运用设问手法,说明了采地黄的目的是为了换取解决温饱的口粮。
C.七八两句写出发采地黄时天刚亮,天黑才采半筐,体现农民采地黄之艰辛。
D.本诗前八句写采地黄,后六句写卖地黄,反映了中唐时期百姓生活的不易。
14.本诗主要通过对比来表现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李承勋,字立卿,嘉鱼人,举弘治六年进士。
②正德六年,赣州贼犯新淦,执参政赵士贤。靖安贼据越王岭玛瑙岸,华林贼又陷瑞州。诸道兵不敢前。承勋督民兵剿,数有功。贼首王奇听抚,搜得其衷刃,纵使还。奇感泣,誓以死报。承勋令奇密入寨,说降其党为内应,而亲率所部登山。奇夜拔栅,官军奋而前,降者自内出,贼遂溃。举治行卓异,超迁浙工按察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边备久弛,开原尤甚。承勋命步将四人各一军守要害,身负畚锸先士卒。凡为城堑各九万一千四百余丈,墩堡百八十有一,边防甚固。三迁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③帝以京营多弊,欲振饬之。遂加承勋太子太保,寻兼掌都察院。以疾,三疏乞休,帝不允辞。时秦、晋、楚、蜀岁祲①,诏免田赋。承勋言:“有司例十月始征赋。今九月矣,恐官吏督趣,阴图乾没。宜及其未征,遣官驰告以所蠲②数。山陬僻壤,俾悉户晓。有司不能奉宣德意者,罪之。抚按失举奏,并坐。”帝褒纳之。
④兵部尚书胡世宁致仕,诏承勋还部代之。疏言:“朝廷有大政及推举文武大臣,必下廷议。议者率相顾不发,拱手听。宜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俾先谂其故,然后平心商质,各尽所怀。议苟不合,听其别奏。庶足尽诸臣之见,而所议者公。”帝然其言下诏申饬。寻命兼督团营。
⑤十年春,大风昼晦,帝忧边事。承勋言:“去岁冰合,敌骑尽入河套。延、宁、固原皆当警备。甘肃军饷专仰河东宜于兰州籴贮以备缓急河西寇贼云扰惟急用人理财俾边鄙无虞。”帝嘉纳焉。
⑥承勋沉毅有大略。承勋卒,帝深嗟悼。赠少保,谥康惠。所赉予,常典外,特赐白金、彩币、米蔬诸物。承勋官四十年,家无余资。
(选自《明史·李承勋传》,有删改)
[注]①岁祲:指一年到头妖气弥漫,文中指年成不好。祲,指不祥之气、妖氛。②蠲:减免。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超迁浙工按察使( ) 所赉予( )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以疾,三疏乞休( )
A.请求调停 B.自请辞官 C.要求休假 D.请求休息
(2)俾先谂其故( )
A.审查 B.规劝 C.思念 D.熟悉
17.把第③段画横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山陬僻壤,俾悉户晓。有司不能奉宣德意者,罪之。抚按失举奏,并坐。
18.第⑤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
甘肃军饷专仰河东宜于兰州籴贮以备缓急河西寇贼云扰惟急用人理财俾边鄙无虞
19.结合第②段内容,简要分析李承勋人物形象。
20.第④段李承勋的上疏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相州昼锦堂记
(宋)欧阳修
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②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士。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②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③,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③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④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昼锦:《汉书·项籍传》载“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后人便以“昼锦”表示贵显还乡。②纛:古代仪仗队或军队的大旗。③桓圭衮冕:桓圭是古代公爵所执的玉制礼器,长九寸,两面各二棱。衮冕是古代帝王及诸侯大夫的礼服和礼帽。
21.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在穷途时易受欺侮,如季子对嫂嫂不敬,买臣抛弃自己妻子。
B.世俗之人见到一介之士得志后便迅速转变态度,变得十分卑微。
C.举国士人都曾听闻魏国公的风貌,但多年过去风貌已大不如前。
D.魏国公致力于将自身功劳事迹记录下来并传播出去,以期不朽。
22.请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部分。
23.本文题为“相州昼锦堂记”,却并未提及昼锦堂的建筑风貌,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六、作文
24.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是否意味着不必挣脱?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
1. 风乎舞雩 弃掷逦迤 杜牧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雩、逦迤、宦、矜。
2.(1)B
(2) 丙 并向各班赠送其最新研究著作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④②句分别从“写”和“不写”两个角度阐述,由②句中的“则”可知,先④后②。
①句“并非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部分都叫‘不写之写’”是对②句的补充说明,故①句在②句后。
③句中的“作家的‘不写之写’”紧承①句中的“不写之写”,故③句在①句后。
正确排序为:④②①③。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丙】句“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中“奉送”表达不得体。
“奉送”指恭敬地献上,常用来表示对长辈、上级或者重要人物的尊敬和敬仰之情,是敬辞。这里是教授送书给学生,用“奉送”不合适,故应将“奉送”改为“赠送”。
3.文学虚构能够重组并汇聚日常生活的碎片,使得反映出来的内容比实际生活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具启迪心智的美学效果。(或:文学虚构能够重组并汇聚日常生活中的人物面貌,通过重组汇聚使得人物性格更强烈、人物形象更典型,带来传奇乃至启迪心智的效果。) 4.D 5.C 6.文学虚构能够解放并重组日常生活中原本默默无闻的景象,将其加工改造为一个富有张力的整体,具有超凡脱俗的魔力。文学虚构能从生动、传奇延伸至深刻,带来心智启迪,具有美学效果。文学虚构是欲望代偿性满足的重要策略,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风气。文学虚构不止于娱乐,更能对话生活,凸显“真实感”,能够催生更深刻的真实认知。 7.小果你好,我认为不能单凭“快穿”“玄幻”等形式判定一类小说是否该被追捧,关键要看这类通俗性娱乐作品是否拥有娱乐之外的丰富含义。即便是由欲望带动而创作的小说,如果能够“描述可能发生的事”,能与世界对话,揭示更深刻的“真实”、彰显充分的美学内容,那么这类小说依然是值得一读的。而如果这类小说的全部意义只是满足欲望,想象性地填平生活缺陷,慰藉庸常的生活,那便不应该被追捧。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文学虚构的独特魅力与深刻意义。作者指出文学虚构能够通过生动的叙述与传奇的情节引人入胜,同时挖掘生活的深刻本质,带来心智启迪。尽管虚构包含了欲望满足,却不仅限于此,而是在与真实生活保持联系的前提下,实现更高层次的思想表达与美学享受。文章强调真实与虚构的双向影响,认为文学以深刻的真实认知为基础拯救了虚构,使其在艺术领域获得独特价值。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意思的能力。
结合原文第三段“这些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虚构犹如一面放大镜,迫使这些独特的性格从芸芸众生之中浮现”可知,“拼凑”在文中指文学虚构对生活素材的重组与汇聚。文学虚构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而是从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选取人物的特征、命运等碎片,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重组这些碎片,使反映出来的内容比实际生活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出的人物性格特征更能让读者阅有所感,更能达到启迪心智的美学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A.“这是人们放弃琐事投入文学阅读最重要的原因”错误。结合原文第二段“这是人们放弃周边种种现实事务投入文学阅读的主要原因”可知,并非“最重要的原因”。
B.“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错误。结合原文第四段“受阻的欲望转移至另一个领域谋求表达时,文学往往成为首选的形式之一”可知,并非只要欲望受阻就一定会投身文学虚构。
C.“可以挣脱常识的限制而任意飞翔”错误,结合原文第六段“‘现实主义’文学追求日常环境与细节的真实,这时的文学虚构仅仅活跃在历史话语和新闻话语共同提供的框架之内”可知,文学虚构并非可以任意飞翔。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推断辨析的能力。
A.“亟待虚构的介入赋予其新意”错误,文中只是说文学虚构能重组生活景象等,没有说日常生活必须亟待虚构介入。
B.“许多文学作品当中个性鲜明的人物都是作家东拼西凑而来的”错误,文学虚构不是简单的东拼西凑,而是一种创造性的重组和加工。
D.“因虚构而丧失的部分真实能够依靠作品的美学效果予以弥补”错误,文中没有相关表述,无中生有。
8.第①段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如“颤巍巍地伸手入袋”“手在发抖”“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等,传神地写出陶柏蒙即将卷走客户钱财时矛盾纠结、紧张不安的心境,展现其内心的挣扎、意念的动摇,暗示陶柏蒙的本性也许并不坏,仍存有一丝良善。 9.①魏尔德小姐爱恋着陶柏蒙,她羞怯而柔弱,从魏尔德托付陶柏蒙投资的话语当中展现出陶柏蒙以前诚实可靠、受人尊敬的一面,补充并丰富了陶柏蒙的形象。
②正是魏尔德小姐对陶柏蒙的无比信任让陶柏蒙产生愧疚,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因之一,为下文写陶柏蒙受到喂鸽子的老人的感化而转变思想提供依据。
③魏尔德小姐也代表了弱小易受骗的群体,帮助深化文章主旨。 10.①在突转之前,喂鸽老人被陶柏蒙视为穷苦却善良的施主,正是喂鸽老人的善举感化了欲携款潜逃的陶柏蒙,让他悔悟而改过白新。但结尾两段老人熟练地捕杀鸽子充当美味,此反转使得老人原本的形象彻底颠覆,善良只是假象,诱捕才是目的。一个诱捕鸽子以果腹的骗子促使陶柏蒙醒悟、改过,使得其悔悟显得荒诞而可笑,意料之外的反转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②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极具偶然性,使小说揭露的主题更加深刻。
③结尾两段的突转也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引发读者的思考,不应为个人的私欲而泯灭良知。 11.小果你好,我认为标题并不随意。
①“鸽”群是陶柏蒙思想转变的触发点,让陶柏蒙联想起他“嗷嗷待哺”的客户们,进而促使他悬崖勒马、幡然悔悟。
②另外,“鸽”表面是指广场上的白鸽,弱小单纯易被诱杀,“鸽”也象征着如陶柏蒙的客户们那样的善良纯朴弱小美好,却易被扼杀的小人物。
③“鸽”的生死由陶柏蒙、老人这样的“喂鸽者”是否良心发现决定,从而展现小人物生活的艰辛无助,体现其命运的悲剧性。标题意蕴丰富,不单薄。
【导语】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鸽》以细腻笔触刻画了人性挣扎与良知回归。通过主角陶柏蒙在贪欲与良心间的纠葛,作者巧妙地揭示了人性中善良与自私的对峙。文中通过对公园中喂鸽老人的描写,引发陶柏蒙的反思,达成人物内心转折。结尾出人意料,反讽意味十足,令读者对人性复杂性及道德抉择产生深思。小说用意蕴丰富的寓言式手法,讽刺又不失温情。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第①段中的动作描写非常细腻,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具体的动作展现陶柏蒙复杂的心理状态。“颤巍巍地伸手入袋”和“手在发抖”这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陶柏蒙在准备卷走客户钱财时的心理紧张和不安,说明他对即将做的事情感到害怕和内疚。“点燃一支烟”和“深深地吸了一口”则体现了他在试图通过吸烟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同时也透露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渴望逃避现实,享受余生;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即将背叛信任的行为感到痛苦和自责。这些动作描写不仅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也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冲突,暗示陶柏蒙的本性也许并不坏,有最终选择回归正直的可能。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①补充并丰富陶柏蒙的形象:由“她低下头,羞答答地不作声,停了半晌才说:‘……我相信托付给你是不会有什么不妥的,万一不幸,我也不会有二话的’”可知,魏尔德小姐是一个羞怯而柔弱的人,她对陶柏蒙非常信任,这种信任建立在他多年的诚信经营之上,反映了陶柏蒙过去是一个受人尊敬、值得信赖的人物。
②推动情节发展:由“沙发,然后经过甬道、外室,停驻在魏尔德小姐桌面插瓶里的一束玫瑰花上”“路过一处玫瑰花丛,他又想起了魏尔德小姐”可知,在陶柏蒙考虑逃往南美之前,他对魏尔德小姐的记忆成为了他内心挣扎的一部分。她的信任和依赖触动了陶柏蒙的心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这一情感波动最终促使他在看到喂鸽子的老人后做出了改变,放弃了原来的逃亡计划,选择回归正直的生活轨迹。
③深化文章主旨:魏尔德小姐不仅代表了公司中的普通员工,更广泛地代表了社会上那些容易被欺骗的小人物。她对陶柏蒙的信任体现了小人物对专业人士的盲目信赖,这种信任往往基于对人性美好的期待而非实际了解。文章通过展现魏尔德小姐这样的形象,深化了主旨。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突转指的是在故事情节中突然发生的变化或转折,通常是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发生的,让读者或观众感到惊讶。
①增强讽刺效果:在故事的前部分,喂鸽老人被塑造为一个穷困但心地善良的人物,他不顾自身贫困也要喂养鸽子的行为,触动了陶柏蒙的心灵,成为了后者悔悟的关键因素。然而,故事最后揭示出这位老人实际上是一位熟练的捕鸽者,这种反转不仅颠覆了读者之前的认知,同时也加深了对陶柏蒙行为的讽刺,使得其悔悟变得荒诞可笑。陶柏蒙因一位“伪善”的老人而悔改,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②深化主题:通过喂鸽老人形象的转变,小说进一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残酷性。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往往面临着生存的压力,为了生存,他们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即便是看似善举的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目的。这样的设定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篇关于个人道德选择的故事,也反映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极具偶然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③读者角度:结尾的突然反转增加了故事的张力,使得整个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它不仅提供了故事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促使读者重新审视之前的情节,从而获得更深的情感共鸣:我们不应为个人的私欲而泯灭良知。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题目效果的能力。
①情节转折点:由文本第十段可知,陶柏蒙在公园遇到喂鸽子的老人这一幕,是他人生观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老人的行为触动了陶柏蒙的心灵,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最终放弃了原本的计划,选择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②象征意义:鸽子在故事中不仅是公园中的生物,更是象征了那些依赖陶柏蒙生活的小投资者们。它们纯洁无辜,容易受到伤害,正如那些信任陶柏蒙的人们。鸽子的形象唤起了陶柏蒙内心深处的良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③凸显主题:鸽子的命运实际上反映了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脆弱性,随时可能因外界的改变而遭受打击。陶柏蒙和老人都是这些“喂鸽者”,他们的良心发现与否直接决定了鸽子(小投资者们)的命运。这种命运的悲剧性,通过鸽子的形象得到了深刻的表达。
12.B 13.A 14.
诗中将朱门与农家、白面儿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作对比,突出“人不如马”的现实,揭示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不满(有力地批判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导语】白居易的《采地黄者》通过描写农民艰难采集地黄的过程,揭示了社会贫富不均的问题。诗中对比了穷人的艰辛与富人的奢华,通过“肥马”与“苦饥肠”的对照,反映出作者对贫困农民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层奢侈浪费的不满。全诗结构分明,前半部分侧重于描写劳动的艰苦,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体现了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的理解能力。
《采地黄者》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
A.汤显祖的《游园》是戏曲。
B.陶渊明的《饮酒》是五言古诗,和《采地黄者》一样属于古体诗。
C.李商隐的《锦瑟》是七言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D.柳永的《望海潮》是词。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为作者批判天灾导致人民生活困苦奠定了基调”错误,根据全诗来看,天灾人祸导致人民生活困苦。作者着重批判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朱门家”和“田家”的对比,“朱门”代表富贵人家,“田家”则是贫苦的农民。富家的“白面郎”与“采地黄者”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生活优渥,一个为生计奔波。更突出的是富家的“肥马”与采地黄者“苦饥肠”的对比,“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描绘出富家的马吃地黄后皮毛光亮的情景,而“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则写出采地黄者饥肠辘辘只求换一点马吃剩的粮食的悲惨境遇。
通过这些对比,强烈地突出了“人不如马”的残酷现实。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农民在天灾人祸下艰难求生,只能靠采地黄换口粮,还如此卑微。同时也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豪门大户的奢侈和对农民的剥削,使得社会贫富差距悬殊,阶级矛盾尖锐。
15. 越级升迁 赏赐 16. B D 17.
(即使)偏僻的山乡角落,也要使每家每户都知晓(免税的情况)。不能奉行宣扬朝廷恩德旨意的官员,就惩罚他们;抚按没有检举上奏的,一起治罪。 18.
甘肃军饷专仰河东/宜于兰州籴贮/以备缓急/河西寇贼云扰/惟急用人理财/俾边鄙无虞 19.
①当各路盗贼进犯,李承勋敢于率领民兵围剿盗贼,体现其英勇;
②感化贼首王奇让他心甘情愿做内应,与自己所率官兵里应外合击溃盗贼,体现李承勋有谋略;
③面对松弛的边备,李承勋身先士卒,亲自参与边防修筑,体现其责任与担当。 20.
(1)李承勋基于朝廷有大事必定要下达朝中议论的传统,针对性地指出当下参加议论之人并未真正议论,只是睁着眼睛看、拱着手听的现实;
(2)接着提出应对方法,即先让大臣们熟悉所议内容,各抒己见;然后进一步提出若意见不统一,还可以听主张者再作奏议,方法切实可行;最后从结果的角度推断,这样能够听到大臣们的各种意见,让所议之事(推举出来的人)更加公正。
李承勋发现廷议问题,并站在决策公正、国家发展的角度建言献策,很有说服力。
【导语】这篇文章节选自《明史·李承勋传》,生动刻画了明代官员李承勋的事迹与品格。通过李承勋在平定贼寇、巡抚辽东及其治理朝政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展现了他沉毅、有大略的形象。同时,文章还体现了其廉洁清正的品行,为官四十年,家无余资,突出其清廉高洁的美德。明史作者以简练的笔触,赞扬了李承勋的忠诚和才能。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越级升迁。句意:他越级升任浙江按察使。
②赏赐。句意:赏赐给他的东西。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句意:因为生了病,(承勋)多次上书请求辞官退休,可见“乞休”是“自请辞官”。
故选B。
(2)句意:让大家先熟悉其中缘由,可见“谂”是“熟悉”。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陬”,山脚;“俾”,使;“有司不能奉宣德意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不能奉宣德意有司”;“罪”,名词用作动词,惩罚;“举奏”,上奏章检举;“坐”,定罪、治罪。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甘肃的军饷全靠河东供应,应在兰州设仓储粮,来防备急用。河西贼寇动荡不安,现在只有赶紧选人理财(富我国家),才可使边疆没有忧虑。
“军饷专仰河东”主谓宾结构完整,独立成句,在“河东”后断开;
“于兰州”是状语,“籴贮”是谓语,省略主语“国家”,意思完整,在“籴贮”后断开;
“以备缓急”是“籴贮”的目的,在“缓急”后断开;
“河西寇贼”是该句的主语,“云扰”是谓语,结构完整,在“云扰”后断开;
“用人理财”并列结构,“俾边鄙无虞”主谓宾结构完整,两句之间断开。
故标识为:甘肃军饷专仰河东/宜于兰州籴贮/以备缓急/河西寇贼云扰/惟急用人理财/俾边鄙无虞
19.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诸道兵不敢前。承勋督民兵剿,数有功”,可知在面对赣州、靖安、华林等地的贼乱时,各路官兵不敢向前近敌,李承勋却敢于率领民兵围剿盗贼,体现其英勇无畏;
②“贼首王奇听抚,搜得其衷刃,纵使还。奇感泣,誓以死报。承勋令奇密入寨,说降其党为内应,而亲率所部登山。奇夜拔栅,官军奋而前,降者自内出”,可知他先是感化贼首王奇,让他接受招抚,然后让王奇秘密回到驻地,劝说他的同伙做内应,自己则亲自率队登山,里应外合,使贼溃败,体现出他的军事谋略;
③“承勋命步将四人各一军守要害,身负畚锸先士卒。凡为城堑各九万一千四百余丈,墩堡百八十有一,边防甚固”,可知在巡抚辽东整治边备时,边备松弛很久了,开原尤其如此。承勋命令四位部将各领一队人马驻守要害地带,自己身先士卒,荷锸挑担,参加劳动,亲自参与边防修筑,致力于巩固边防,体现出他身先士卒、不畏辛劳的负责与担当。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评价文本特色的能力。
(1)首先指出问题所在:李承勋开篇指出朝廷有大政及推举文武大臣进行廷议时,存在“议者率相顾不发,拱手听”的问题,即参与讨论的人大多互相观望不发言,只是拱手听着,准确地抓住了廷议过程中的不良现象,针对性地指出现实问题,让听者明白当前廷议的弊端,具有说服力;
(2)接着提出合理建议:针对上述问题,他提出“宜及未议前,备条所议,布告与议者,俾先谂其故,然后平心商质,各尽所怀”,即在未议前,应将所议事项详细列出并布告与议者,让他们先熟悉情况,然后再平心商议、各抒己见,若意见不合还可别奏。这样的建议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充分调动诸臣发表意见,使所议之事和推荐出来的人更加公正合理,从根本上解决了廷议不充分、不公正的问题,所以很有说服力。
李承勋的上疏发现廷议问题,并站在决策公正、国家发展的角度建言献策,层次分明,说服力很强。
参考译文:
①李承勋,字立卿,是湖北嘉鱼人,弘治六年考中进士。
②正德六年,赣州的盗贼进犯新淦,拘押了参政赵士贤。靖安的盗贼盘踞在越王岭玛瑙岸,华林的盗贼又打下了瑞州。各路官兵不敢向前近敌。承勋督率民兵围剿盗贼,几次立了战功。贼将王奇接受招安时,从他怀中搜出短刀来,承勋却放他回去。王奇感动得掉下泪来,发誓以死相报答。承勋让他秘密回到驻地,劝说他的同伙做内应,自己则亲自率队登山。王奇在夜间打开栅门,官军奋勇向前,降兵又从内部杀出,盗贼于是溃不成军。因为被举为治行优异,他得以越级升任浙江按察使。然后以右副都御史的名义巡抚辽东。当时,边备松弛很久了,开原尤其如此。承勋命令四位部将各领一队人马驻守要害地带,自己身先士卒荷锸挑担,参加劳动。前后分别修城墙,挖护城河各九万一千四百多丈,望敌台、土城堡一百八十一个,这样边防很坚固了。三次升迁,做到了刑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衔。
③世宗因京营存在很多弊端,想加以整顿,于是加封承勋为太子太保,不久兼职主持都察院。因为生了病,(承勋)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世宗不允许他辞职。当时陕西、山西、湖北、四川年成不好,皇上颁布诏书减免田租。承勋建议说:“主管部门按惯例十月份就开始征收田赋。现在已九月份了,恐怕地方上官吏催促百姓完租,暗里图谋侵吞减免的田赋。应在他们还没征收时派遣官吏速到彼处,把减免数额予以公布。即使偏僻的山村,也让百姓家喻户晓。主管部门不能奉诏宣扬朝廷关心百姓的精神,就加以问罪;抚按不加举报的,一起治罪。”世宗赞同并采纳了这个意见。
④兵部尚书胡世宁退休后,世宗诏令承勋回兵部担任尚书。他上书说:“朝廷有大事或者是推选文武大臣,肯定要下达朝中议论。但参加议论的人大多睁着眼睛,一语不发,拱着手听别人说话。建议在议论之前,由被荐人详述自己的主张,并公布给参加议论的大臣,让大家先熟悉个中缘由,然后在讨论时平心静气,商量辩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被荐人的主张如不称人意,允许他再作奏议。如此或许足能听到大臣们的各种意见,而推荐出来的人也出于公正了。”世宗认为他说得对,下诏对此加以强调。不久又让他兼职督办团营。
⑤嘉靖十年春天,刮起大风来,世宗因此忧念边疆的事情。承勋建议说:“去年黄河一结冰,敌人的骑兵就都到河套来骚扰。我以为延、宁、固原都应当戒备。甘肃的军饷全靠河东供应,应在兰州设仓储粮,以备急用。河西贼寇动荡不安,现在只有选人理财(富我国家),才可使得边疆无事可忧。”世宗高兴地听取了他的建议。
⑥承勋为人沉着、坚强,胸有韬略。承勋去世后,世宗对他的死深感惋惜、悼念,追赠少保,谥号为“康惠”。生前赐给他的东西除规定外,还特别给他白金、彩币、稻米、菜蔬等物。承勋做官四十年,家中却没有多余的钱财。
(选自《明史·李承勋传》,有删改)
21.B 22.示例一:画线部分句式整散结合,整句如“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写出了魏国公与众不同的胸怀和品质,富有气势。散句如“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灵活自然地点明魏国公德行之高尚,志向之远大。在波澜起伏的语句中表达了作者对魏国公人生价值追求的肯定与赞扬。
示例二:画线部分使用整句,如“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德被生民,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富有气势地写出了魏国公与众不同的品质和高尚的德行,表达了作者对魏国公人生价值追求的肯定与赞扬。 23.作者先展现人们以“昼锦”为荣的风气和观念。再引出“昼锦堂”的主人公魏国公的志向。直至第③段谈及“昼锦堂”的建立,借石碑上刻的诗作揭示魏国公不以“昼锦”为荣反而以之为戒的非凡志气。“昼锦堂”的建造并非为炫耀富贵,因而作者不花笔墨介绍其建造风貌,着重写魏国公的志向和德业,赞扬了他不以个人荣华富贵为荣,志在建功立业,安邦定国的品德,同时针砭那种以“荣华富贵,衣锦还乡”为荣的庸俗思想。
【导语】欧阳修的《相州昼锦堂记》通过对魏国公的赞扬,突出了他在位期间的德行和事功。文章首先指出一般人在得志归乡后的表现,然后对比魏国公不同于普通人的高尚品德,强调“德被生民,功施社稷”的价值。这种写法不仅反映了魏国公的个人崇高志向,而且讽刺了世俗中只追求个人荣耀的浅薄。文末表达了对魏国公理想的赞许,体现了作者对德行与功绩的高度重视。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如季子对嫂嫂不敬,买臣抛弃自己妻子”错误,原文是“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意思是季子被嫂嫂不礼遇,买臣被妻子嫌弃。
C.“但多年过去风貌已大不如前”错误,原文“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只是说士人听闻魏国公之名已久,没有提到其风貌变化。
D.“魏国公致力于将自身功劳事迹记录下来并传播出去”错误,原文是说魏国公的功绩会被铭刻在金石上、传播在乐歌里,这是客观结果,不是魏国公主观要去做的。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从句式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
文中的整句,像“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句式整齐对仗,在音韵上有和谐之美,同时通过这种对比强烈的语句,更突出地展现了魏国公不以这些外在的权势和荣华为荣耀的高尚品质。这种整齐的句式使情感表达更有力度,富有气势地强调了魏国公的独特之处。而散句“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它在整句之间起到了灵活调节节奏的作用。使得文章的语句不会过于呆板,自然流畅地将对魏国公高尚品质的赞扬进一步升华,点明魏国公的志向远不止于世俗之人所追求的一时一地的荣耀,而是有着更高远的追求,更深刻地表达了对魏国公的肯定与赞扬,使文章在情感表达上更富有层次感,在句式变化中展现出波澜起伏之美。
文中使用了一系列整句,如“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德被生民,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等。这些整句在形式上整齐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内容表达上,通过这些整句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魏国公的高尚品质和伟大志向。先是说外在的荣华富贵不能让魏国公觉得荣耀,然后强调他的品德惠及百姓、功绩利于国家,最后指出他的功绩将被铭刻传颂,全面而有力地突出了魏国公的与众不同,表达了作者对魏国公人生价值追求的高度肯定与赞扬,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魏国公形象的光辉伟大。
2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行文思路的理解能力。
开头先描述了一般人以“昼锦”(富贵还乡)为荣的普遍心理和社会风气,这是一种铺垫,让读者了解到世俗对于荣华富贵的追求观念。接着引出“昼锦堂”的主人魏国公,重点阐述他的志向。魏国公不同于常人,他有着更高尚的追求。他的富贵并非是偶然得志后的炫耀资本,而是有着深厚的家族品德传承和自身远大的抱负。直到第③段提到“昼锦堂”的建立,作者通过堂中石碑上的诗,揭示出魏国公对于“昼锦”的态度,他不以世俗所认为的“昼锦”之荣为傲,反以此为戒。所以“昼锦堂”的意义不在于其建筑本身的华丽,而在于它承载了魏国公的精神品质。
作者不描写昼锦堂的建筑风貌,而是着重突出魏国公的志向和德业,目的是为了赞扬魏国公不以个人的荣华富贵为荣耀,而是志在建功立业、安邦定国的高尚品德。同时,这种写法也含蓄地针砭了那种以“荣华富贵,衣锦还乡”为荣耀的庸俗思想,使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同时古往今来都是这 样看的。读书人还处在困境中的时候在乡里窘迫困苦,一般人和小孩都能轻视他,欺侮他。像 (苏)季子(苏秦〕遭到他嫂嫂的无礼对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离弃一样。(他们)一旦坐着华贵的大车,旌旗在前面引路,骑马的侍从在后面跟随,路两旁的人,互相肩膀挨着肩膀, 脚印叠着脚印,一面望着一面赞叹,而那些平庸的男子,愚蠢的妇人,却东奔西跑,吓得汗流夹背,羞耻惭愧,趴伏在地上,在大车扬起的灰尘和骏马的足迹之间懊悔请罪。这是一个读书人,在当时得意,于是意气洋洋,过去人们把它比作穿着锦绣(回到故乡)那样荣耀。
只有尊敬的丞相魏国公却不是这样。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德,是当时有名的公卿。自 从魏国公年少的时候,就已经被选拔中了高高的科第,做了大官。天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希望瞻仰丰采,大概也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当有的。不像那处境困厄的人,在一个时候侥幸得志,出乎平庸男子和愚蠢妇人的意料之外,从而使他们惊骇,并向他们夸耀自己。既然这样,那么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显赫;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这些事情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声诗乐歌里,光照后代,流传到永远,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读书人也是在这一点上对魏国公寄予希望啊。哪里只是炫耀一时,荣耀一乡呢?
魏国公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就在后园里修建了“昼锦堂”。完成后,又在石碑上刻了诗,把它留(送)给相州的人民。他的话中把快意于恩怨和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他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耀,却把它当作警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所以他能够出将入相,勤劳为国,做到平安的时候和艰险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至于遇到重大事件,决断大的主张,他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一点声色,却能把天下治理得像泰山一样安稳,真可以称得上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了。他的丰功伟业,刻在钟鼎上,谱在乐歌里,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
我虽然没机会登上魏国公的昼锦堂,幸运的是曾经私下里诵读过魏国公所写的诗,我因魏国 公的志向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天下人听。于是写了这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