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29

健康   2024-10-12 15:10   四川  

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29

2018年11月6日

【课前开示】

昨天给大家介绍了维摩诘居士对利根者和钝根者的不同教言,包括菩萨生病时如何将疾病转为道用。对于这一段经文,我每次讲的不是很多。原因是,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的对话意义深刻,对于修行人也具有实用性,所以我就没有赶进度,每天能讲多少就讲多少。

这些法义很重要,希望大家对每天所讲的内容有所领悟,这很关键。在末法时代,对如此殊胜的大乘经典有所了解,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看大家听完课再辅导一遍的话,基本上都能明白。

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有耐心和精进心。无论做世间事还是出世间事,耐心与精进心都非常重要。有了这两种心,即使智慧不是很高,也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 坚定

现在各个地方学习大乘佛法的道友比较多。有些人在学习《大圆满前行》,有些人在学习五部大论,有些人在学习经典。未来,大家要一如既往地闻思,并如理修行。

在修学过程中,个人之间或各个地方的学佛群体内部,肯定会有大大小小的违缘、障碍,这是必然规律。但大家不要逃避,也不要恐慌。从我在喇荣这么多年的经历来看,不管是上师们还是我们自己,在弘扬佛法、闻思修行过程中都不是非常顺利,但我们一直以坚定的心和善巧方便努力着,最后也会获得很好的结果。

现在学加行的道友比较多,学习其他课程的人也比较不错。密法班的道友即将毕业,毕业后如果想继续学习,我们也会给大家提供很好的方便。有些人可能想重新学习以前学过的内容,有些人想学五部大论等,我们会尽量给大家服务。当然,如果不愿继续学下去,可以随时离开,我对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控制,大家的学习完全出于自愿,非常自由。

但在学习过程当中,大家不要有是非,应该跟所有志同道合的道友和睦相处,不要产生很多烦恼。当然,人是烦恼性的动物,偶尔莫名其妙地产生烦恼也是正常现象。

  • 坦然

大家遇事不要惊慌。有些人胆子特别小,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胆战心惊,如果地上有个洞,恨不得马上钻进去;如果有翅膀,恨不得马上飞走;经常有很多担忧,杞人忧天,这没有必要。

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正常闻思修行应该是可以的。当然,如果用佛法来做生意、赚钱,就很难说了。但我从1987年开始传法,2006年开始在网络上传法,至今都是完全免费的,包括到国外传法也是如此——这与国外的习惯不太相同。现在,社会上的一些学校或个人,哪怕是教个“嘎卡嘎锕”( ཀ་ཁ་ག་ང་།[1]都要收钱,但我们不会这样。所以,在任何场合,我的心都很坦然。参与学习的道友也应如此。在任何地方,只要不违背法律、法规、政策,就不可能突然天降批令,让你马上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大家应该有一颗非常坚定的心。

在求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就像续部中所讲:“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即使越过刀山火海、遇到生命危险,也要寻觅殊胜的如来正法。这是每一个修行者应尽的职责,大家应该认真思考。

  • 信心

昨天,我引用《犍椎经》的教证说明了闻法功德之广大。今天,我想说一下信心的重要性。在闻法时,首先一定要对正法具有正面的信心。若无信心,虽然法很殊胜、上师很了不起,但自相续是无法获得真实利益的。《大宝积经》中讲:“若不信之人,不生诸白法,犹如烧种子,不生根芽等。”这个教证在汉文《大藏经》中也有,与藏文的内容完全一致。如果没有信心,的确得不到真实的加持。

莲花生大士说过:没有信心的人,大悲日光不可能入于他心,就像朝北的山洞无法接受阳光的照射一样。如果具有信心,则会自然获得上师与正法的加持。《大圆满前行》中还引用莲花生大士的教言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具有坚定信心的人会得到上师、佛、正法等一切加持,因为获得加持主要依靠自己的信心。若无信心而一味求上师加持,则不一定能得到感应。有些人说:“您给我加持一下,使劲敲一下!不行,再敲一下!我还不痛,再敲得狠一点儿!”如果你没有信心,即使上师给你敲得头破血流,你也不一定能得到加持。反之,若有信心,不需要用什么东西敲你的头,你自然能得到加持。另外,通过闻思而远离怀疑,所修之法就会得以成就。

因此,作为修行人,首先要通过各种方法增上信心,再以种种方便方法闻思因明、中观等论典,遣除各种怀疑,修行就会自然成就。如果没有系统闻思,没有很好的善知识引导,即使皈依了很多年,修了很多年,自相续也不会有半点进步,大家要好好思考一下。

昨天讲到,空病也是空的。今天讲,病苦要依大乘教义来断除。可见,这部经典所宣讲的是大乘思想。大家在听闻过程中,不一定每天都得到一个特别明显的境界。但智慧的善根逐渐积累,最后会使相续变得更加贤善。

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

生病的菩萨,以无所受的方式来感受各种病苦。

这里主要讲,生病的菩萨应如何对待病苦。疾病所带来的痛苦,是五蕴中的受蕴。受有三种:乐受、苦受和舍受。对于菩萨来讲,是没有所受的。因为从各方面观察,受都是空性的。但为了利益众生,菩萨在显现上也要感受头痛、脚痛等各种痛苦。

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

作为菩萨,如果不具足佛法,就不会入于灭尽定而趋入涅槃。

菩萨一定要具足佛法,才可以真实地度化众生。僧肇大师说:“佛法未具,众生未度,不独灭三受而取证也。”菩萨虽有很多功德,也具有入灭尽定的能力,但在圆满地道功德、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之前,不可能像声闻缘觉一样入灭尽定而趋入涅槃。

我们作为后学者,也要随学菩萨的行为。有些人生了一点点病就要放弃利益众生——“我现在身体很差,抵抗力越来越弱,可不可以请假下山?”不能轻易地下山,因为没有圆满佛法之前,不能入于相似的灭尽定。而有些道友只是想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不用传法、不用学习,有施主供养,这应该属于人间暂时的“灭尽定”。如果我想入于这种“灭尽定”的话,去哪里都可以,但我觉得这样不是很好。

不知道你们怎么样,我如果自己出去休息的话,就经常身体不好;如果是去发心、传法,身体基本上能维持;一旦放假了,哪怕是一天没有课,当天也会身体不好。所以我觉得,闻思修行、弘法利生是最好的治病方法。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

假设菩萨的身体有病苦,应该忆念地狱、饿鬼、旁生,对其生起极大的悲心。

前面讲接受痛苦,这里讲忍受痛苦。当自己生病时,不管是哪方面的病,都可以这样思维:“地狱众生、饿鬼和旁生是更痛苦的。我现在连人间这么微小的痛苦都无法忍受,以后如果转生到三恶趣的话,怎么能忍受啊,就像《亲友书》中所讲的一样。所以,三恶趣的众生真的很可怜!”由此生起大悲心。

看到可怜众生,会让人自然生起悲心。比如头痛的人去医院时,发现那里有很多头痛的人;脚痛的人去医院时,也发觉有很多人脚痛。由此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悲心。

这是讲菩萨如何忍受痛苦,也就是说,要将自己的痛苦与众生相连。

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

调伏了自己的心以后,还要调伏一切众生的心。

自己生病了,就要调伏自己的心。这里的“调伏”,应该是通过将疾病转为道用的方法来消除痛苦。当自己的心得以调伏后,还要以此方式解除众生的痛苦。所以,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病人、可怜人,哪怕能让一个众生得到暂时的快乐和安慰,也是菩萨之所为。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只断除众生的疾病,而不断除法。

法如妙药,是一种方法,不用断除,要断除的是众生的疾病、妄念和身心痛苦。

那如何断除呢?

为断病本而教导之。

为了断除疾病的根本,要以佛法来教导众生。

暂时来讲,我们可以给病人一些药来缓解痛苦,像中药、西药、藏药、非洲的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传统的药。有些人在宣传药方面很厉害的——“这个药丸很好,你吃一下,病肯定会好!”

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断除疾病之本——贪、嗔、痴、无明。为此,要以佛法教导众生,比如传授无我的智慧等。所以,作为菩萨,要用调伏自相续的方法来调伏众生,以此断除众生病之根本。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

什么是病的根本呢?所谓病的根本就是攀缘,自从有了攀缘,就有了病之根本。

有些法师经常讲“攀缘”。此处的攀缘是执著、缘取之义。鸠摩罗什大师说:“心有所属名为攀缘。”凡是心以能取所取的方式,对某个法进行缘取,就是攀缘,此即病之根本。我们平时讲的爱、取、执著,都是攀缘。众生的疾病主要是执著,一切痛苦的来源也是执著。

如果证悟了人无我、法无我,通达了万法如梦如幻的道理,所有的病也就根除了。就像阿罗汉,只会暂时感受一些痛苦,而不会有生死轮回的真正痛苦。

何所攀缘?谓之三界。

攀缘什么呢?攀缘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法。

比如缘色界、无色界的禅定,缘欲界的贪嗔痴等,除了无漏法以外都会去攀缘。

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那么如何断除攀缘呢?以无所得即空性的方法来断。如果证得了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就断除了能取与所取,也就无有攀缘了。

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

什么是“无所得”呢?就是远离二见。

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

什么是“二见”呢?就是内见与外见。内见指我见,外见指我所见;或者内见指能取,外见指所取。远离这两种见就是无所得。

归纳而言,“无所得”是指在修行过程中一无所得——得也没有,无得也没有,因为见与不见都不存在。在禅宗和大圆满密法当中,一无所得是最高的境界。

有一位国师的弟子叫遇安禅师。一天,遇安禅师读《首楞严经》……前段时间,有位堪布给我寄了《首楞严经》的藏文版本。我现在收集了很多资料,以后有机缘的话,也想给大家讲一下《楞严经》。(掌声)

现在还是没有电啊,最近他们色达电力、炉霍电力和我们佛学院的所有发心人员,都在全力以赴地抢修。刚才我上来之前问了停电原因,他们说:“这两天好多人在寻找停电原因,但一直没有找到。”这就叫“无所得”,不知道过两天他们会不会有所得。

刚才讲到,遇安禅师在读《楞严经》时,读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时豁然开悟。其实他当时断句断错了,但依靠经文和传承上师的加持,还是获得了开悟。这里讲,心的本体无所见,这是真正的涅槃。前面也讲了,病的本体了不可得。对中观、密法修行不是特别纯熟的人,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平时修得很不错,就可以用这些殊胜的窍诀来对治病痛,断除病的根本。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

文殊菩萨,这就是有疾病的菩萨调伏自己和众生心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断除老、病、死之苦,这就是菩萨的菩提。”

藏文和梵文中说:为断除众生生、老、病、死的痛苦。有些版本中没有“生”。

真正的菩萨之道,就是调伏心并断除生、老、病、死。这确实很重要。对于发了菩提心的人来说,了脱生死是大事。而有些人,在弘扬人间佛教的过程中,只是强调如何放松、如何开心、如何做生意、如何经营家庭、什么样的香水比较香、花鬘怎么做比较漂亮……暂时来讲,这些特别相合人们的心态,因为世间人也看不到前生后世,只耽著五根前显现的有为法而已。但讲这些是不是真正地弘扬正法呢?对于有善巧方便的菩萨来说,这可以是他弘扬佛法的一种手段;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讲这些话题并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为他人传授了脱生死之法。

我昨天也讲了,有些法师、负责人,为了哄道友们开心,经常给他们买花啊,带他们出去玩啊,这也算是菩萨的方便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多给他们讲一些法,讲一些甚深窍诀。如果令其通达中观的空性意义、悟入实相,比给世间任何东西都重要。

以前,我从国外回来会给发心人员带一点东西。但后来,我发现这样做特别累——给这个人的话,那个人不高兴;给那个人的话,这个人又不高兴。还不如给他们讲一点了脱生死的法,对我而言比较简单,他们也很开心,也许比带礼物更有意义。

断除生老病死,对于每个人来讲都很重要。我们已经学习了佛法,有因缘了解生老病死,也知道如何断除,这是很幸运的。因为,世界上大多数人根本不清楚何为生老病死,一旦真正面对疾病和死亡,就恐惧万分、束手无策、双手抓胸,但也无济于事。修行人就不同,他们虽然也会老、会病、会死,但可以坦然面对。哪怕是没有文化的老年人、文盲,只要掌握了面对死亡的殊胜窍诀,也可以胸有成竹地安详离世。相比之下,一些有智慧的学者、科学家,虽然一辈子都在研究高深的学问,但在面对衰老、死亡和孤独时,并无很好的窍诀,非常可惜。

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

如果不是这样,再勤奋修行也没有实义。

有些人没有在断除生老病死方面努力,修这个法、修那个法,甚至凭自己的分别念造各种修行方法,实际上都是徒劳无益的。“无慧利”,在其他一些版本中表达为无实义、徒劳无益[2]

下面通过比喻说明断除生老病死的重要性。

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

譬如,战胜了怨敌的人,被称为英雄、勇士;同样,断除了老、病、死的人,也被称为菩萨。

我们家乡的习惯是:如果一个人打架失败了,就会特别被人看不起;所以打架时千万不能失败,否则会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没有什么意义了。我读书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打架获胜比学知识等任何事情都重要,所以打架厉害的人会受到很多同学的羡慕。

之前有一个老外问了我很多事情,我就讲了读小学时打架的故事,读中学时打架的故事,读师范时基本上就没有打过架了,故事也就结束了。到佛学院以后也没打过架,但跟工程队吵架的故事是有的。

“兼除”二字,在支谦[3]等很多版本中都有。唐译中说:“若能如是永断一切老病死苦,乃名菩萨。”藏文中也说“断除”。意思是说,战胜怨敌者叫勇士;若依佛法证悟了空性、根除了无名,也就断除了生老病死,这样的人叫做菩萨。

当年,佛陀也因目睹老病死而出家。现在的很多出家人、修行人,也是为了脱生死而修行。如果通过修行而断除众生的生老病死,他就是菩萨。有些人稍微上了点年纪,别人就叫他“老菩萨”。但不知道这些“老菩萨”能不能断除生老病死,他们自己有时都病得很严重,走几步路就喘得厉害。好多年轻人也是这样,没走几步就开始喘,站在那里休息半天,再继续走。

以上主要讲了菩萨病人如何断除众生的疾病。下面讲,菩萨不应具有爱见,也就是不要对众生有实有执著,而要具无缘的悲心。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

有疾病的菩萨应该这样想:“我的疾病,其相并非真实,其体并不存在;众生的疾病也是如此。”

头痛、脚痛、牙痛等所有的病都不是实有的。每个人都生过病,有些人是身体生病,有些人是心里生病。很多人认为,“精神病”是指精神上的疯癫或不正常。其实,只要你的相续中有贪嗔痴烦恼,有很多负面情绪,都可以说是精神上的病。所以,如果别人说“你是精神病”(我们藏地好像没有“精神病”这个词),你也不用不高兴,你可以说:“是是是,我是精神病,可能你也是吧?”

不管怎样,精神病也好,身体上的病也好,从很多方面来观察的话,都不是真实的,但也不是不存在。

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这样观想时,如果对众生生起实有的大悲,则应该舍离。

所谓 “爱见大悲”是指,看到众生有身心疾病,觉得他们真的很可怜,进而产生实有执著,认为众生是实有的,他们的疾病是实有的,自己对他们生起的悲心也是实有的。我去非洲时,看到每一个众生都觉得他非常可怜,这就是一种“爱见悲心”。这种悲心应该舍弃,或者说升华为无有执著的无缘大悲。

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菩萨要断除客尘烦恼而生起大悲心。

所谓“客尘烦恼”,是指实有的执著、相执。断除这些执著而生起大悲,才是菩萨真正的悲心。

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

如果对众生有实有的执著(有爱见悲心),就会对生死轮回生起疲厌心。

若有实执心,发心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度众生,做的事情多了就不高兴。有些人觉得流浪动物很可怜,就带回家养,但当它不听话、给周围人带来烦恼时,他就生起了烦恼。此时,他的悲心已经老了,变成了嗔恨心,就像法王如意宝以前经常讲的:“悲心老嗔恨。”

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

如果能远离爱见悲心,也就无有疲厌,无论生在哪里都不会为爱见所覆。

如果能将众生观为如梦如幻,如水月般现而无自性,虽然也会觉得他们很可怜,但已远离了凡夫实有的悲心,在度化众生过程中就不会厌倦。

因此,证悟空性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证悟空性,虽然偶尔会生起出离心、悲心,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要在这好好发心!”但过一段时间就厌倦了。

有些菩萨可以长时间地发心,无有疲厌;有些人则发心不久就累了。我身边的一些发心人员也说:“哎哟,我现在不愿意发心,很想远离这里。堪布好像不理解我们,众生也刚强难化,很多人还对我有意见!”脑海里有一大堆分别念,语言也很粗暴。因为他们认为什么都是实有的,这样肯定会很快生起厌倦心,这是必然规律。如果通达如梦如幻,并为唤醒众生迷梦而发心,就不会有自相的烦恼和痛苦。

总之,远离了爱见悲心、具有无缘大悲的人,在行持善法、度化众生过程中,生生世世都不会为爱见所覆。《金刚经》中也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菩萨虽然度化无量无边众生,但若以智慧来剖析,所谓众生并不存在。

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

无论生在何处都无有束缚,并且能为众生说解缚之法。

“所生”与前面的“在在所生”一样,都表示无论生在何处之义。如果没有爱取执著,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受束缚。有些人问:“我要不要下山弘法?要不要上山修行?”好像他正坐在半山腰一样。其实,若通达了如幻,上山也好,下山也罢,都不会有任何束缚,还可以为众生宣说解开束缚之法要。

大多数世间人是非常需要佛法的,因为众生的心很需要解开束缚。当然,其他宗教徒也会认为,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对众生来说很重要,我非常赞叹这种想法。但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发自内心地认为:如果不明白佛法道理,即使是富有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得到了也不长久。我经常遇到在世间特别有福报的人,但他们并不快乐,反而有一大堆痛苦。因为他们只是依靠前世的福报,获得了很多资源、权力、才华,但这些并没有让让他们感到快乐。

表面看来,有些明星、领导很快乐。其实他们的内心很痛苦,只是在人前装得特别快乐而已。他们把所有的痛苦都隐藏起来,朋友圈里只发非常正面的内容,装得很成功、很开心。我问过一个人:“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说:“没办法,因为我活在别人的目光中,其实我内心很痛苦,很想自杀。”

佛法能给人无比的力量和快乐。不用说来世的利益,即生当中也能让人过得很快乐。无论你有钱没钱、长得好不好看,只要真正明白了佛法的意义,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这种力量,能让你坦然面对一切痛苦与快乐。

经中讲到,没有束缚的菩萨可以为众生说法,因为他们远离了执著。

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

就像佛陀所说:“如果自己有束缚,就不可能解开别人的束缚;如果自己无有束缚,才可以解开别人的束缚。”

如果自己被业和烦恼捆得紧紧的,是无法帮助别人解开束缚的。就像一个人的四肢被绳索捆得紧紧的,他怎能帮别人解开绳索呢?

是故菩萨不应起缚。

所以菩萨不应该有各种束缚。

作为菩萨,对人、对事都不要特别执著,否则很难度众生。除非你觉得,你可以在自身被束缚的情况下解开众生的束缚。

我上小学时,有一个老师天天喝酒。每天下午,我们都会观察他有没有喝酒,如果发现他喝了,我们就很害怕。他经常醉醺醺地走进教室,说:“我是你们的老师,我可以喝酒,但你们不能喝。”然后就要打我们。有的同学对他说:“校长喊你有事。”他听了,就慢慢出去了,随后全班同学都跑了。到了第二天,他也忘了这回事。有些人可能跟这个老师有点像,觉得自己有束缚也可以,没束缚也可以,反正要解开众生的束缚。

如果真正要度众生的话,还是要先解开自己的束缚。虽然完全解开有一定的困难,但至少要对大乘佛法有所了解,才能去传播佛教的真理。

在传播真理过程中,也不要特别执著。有些人做事没有成功就很伤心,这没有必要。就像古德所说:“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有这种心态比较好。

上师如意宝去五台山时,有一次,僧众正在念《普贤行愿品》中“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个偈颂,他刚好登上了法座。法王如意宝说:“这个缘起很好,表明从现在开始,在五浊恶世利益众生也能像日月不滞虚空那样无碍成就。”

总之,我们不要有很大的实执。昨天我说,大家不要到处旅游,有些部门的负责人、堪布堪姆就取消了出行计划,这一点很好,比较听话。但我也听说,很多人因为不能出去了就特别伤心,这就没有必要了,因为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

去年,我准备去欧洲的四五个国家,一切都准备好了:下午6:00从成都飞到北京,第二天上午11:00从北京飞到欧洲;而且把一个多月当中每一天的日程都安排好了。但在出发当天,我接到了一个通知,让我下午3:00参加一个短会。我就背着旅行包过去了。

进入会议室时,我发现大家都在看我的脸,我就纳闷,这时有人告诉我:“你这次不能出国了。”我想了一下,表现得很痛苦也没什么意义,就对他们说:“可以,很好啊!”于是,在没有出国的日子里,我翻译了《胜道宝鬘论》,也是可以的。

今年,我本来打算去日本、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也没有去成。但我也没有生烦恼,后来去了一趟非洲。

可见,一次因缘没能成功,不代表其他因缘不能成功。而且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道友们不要特别执著。

总之,作为菩萨不应起缚,不要总是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咋整啊?活着都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样想就没有必要了。

何谓缚?何谓解?

什么是束缚?什么是解脱?

下面讲束缚与解脱的差别。

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贪著禅味是菩萨的束缚,以方便摄持禅定是菩萨的解脱。

贪著禅定中的明、乐、无念,是菩萨的束缚;若以方便法来接受禅味,就是菩萨的解脱。所以,对禅定也不能有实有执著。

《方广大庄严经》中说:“身心寂不动,亦不味禅乐,而起大悲心,普为诸众生。”身心寂静不动,也不贪著禅味,并对一切众生生起大悲心。这就是菩萨的解脱。

这部经中还讲:“利益诸众生,其心如虚空。”我很喜欢这个教证。为了利益众生,菩萨的心要如虚空般广大。所以,大家在弘法利生过程中,不要动不动就因为某件事而痛苦、伤心、烦恼。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什么样的众生都能遇到,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如果对大多数众生看不惯,说明你修行不好;如果觉得大多数人都是菩萨,说明你修行比较不错——偶尔对一两个人看不惯,可能是你们之间前世的业力使然。

总之,大家要记住这个教证:“利益诸众生,其心如虚空。”如果整天伤心,就没办法利益众生了,对吧?

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

无有方便摄持的智慧是束缚,有方便摄持的智慧是解脱;无有智慧摄持的方便是束缚,有智慧摄持的方便是解脱。

这里讲到了四种情况,大家要记住。下面一一解说。

  • 无方便慧缚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

什么是“无方便慧缚”呢?作为菩萨,如果以实有执著庄严佛土、成熟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三解脱门)中调伏自心,就是无有方便摄持的智慧会受到束缚之义。

首先是没有方便仅有智慧的情况,这是一种束缚。为什么呢?因为他具有爱见,以实有执著去庄严国土、成熟众生,这就是没有方便。但他还是有智慧的,这种智慧可能是一种单空,最后还是束缚之因,不能真实地解脱。

  • 有方便慧解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

什么是“有方便慧解”呢?不以实有执著去庄严佛土、成熟众生,并于空、无相和无作中调伏自心,这就是以方便摄持的智慧会得到解脱之义。

第二种情况,不以实有执著去修炼佛土、成熟有情,这样去度众生不会疲倦,也会得到真实的解脱,是非常好的。

  • 无慧方便缚 

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

什么是“无慧方便缚”呢?菩萨住于贪欲、瞋恨、邪见等烦恼当中,并做很多善事、积累资粮,这就是无有智慧摄持的方便会被束缚之义。

这是第三种情况。“方便”指积累资粮的行为,“慧”指空性智慧。有些菩萨在贪嗔痴烦恼和痛苦的心态中做事,一点空性智慧都没有。比如在放生的时候,一边发菩提心一边跟人吵架;供灯的时候也跟人起冲突,心态很不好,但还是在努力地做事。这些人就是没有智慧、仅有方便。也可以吧,也在做一点善事。

  • 有慧方便解

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什么是“有慧方便解”呢?远离了贪欲、嗔恨、邪见等烦恼而种下诸多善根,并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以智慧摄持的方便会获得解脱之义。

这是第四种情况。一方面,自己远离了种种执著;另一方面,也积累了善根,并回向菩提。

以后大家做善事要善始善终,不管闻思还是念经都要如此,这很重要。有些发心人员,每天都吵架,有时候可能是工作需要吧;有些人每天都很伤心,心态很不好,整天愁眉苦脸的,别人看见他也会心情不好。这些人看起来在做善事,但也不知道是功德大还是过失大。我不说是谁,大家都清楚的,“哦,这句话是说这个人的,那句话是说那个人的……”我没有点任何人的名字,你们自己去寻找。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10 维摩诘所说经 

11 维摩诘所说经 ‍‍

12 维摩诘所说经 

13 维摩诘所说经 

14 维摩诘所说经 ‍‍

15 维摩诘所说经 

16 维摩诘所说经 

17 维摩诘所说经 

18 维摩诘所说经 

19 维摩诘所说经 

20 维摩诘所说经 

21 维摩诘所说经 ‍‍

22 维摩诘所说经 

23 维摩诘所说经 

24 维摩诘所说经 

25 维摩诘所说经 ‍‍

26 维摩诘所说经 

27 维摩诘所说经 

28 维摩诘所说经 


阳光之卫
སློབ་གསོ། གསར་འགྱུར། དཔེ་ཀློག གླུ་གཞས་སོགས་འཕྲིན་སྟེགས་འདི་ལས་གཟིགས་ཐུ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