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瞄准突破性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应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汽车时代,从软件定义汽车、AI定义汽车到大模型上车,汽车的产品已经成了一个新的物种,可以迭代升级。未来汽车产品一定是物理工厂打造的硬件躯体和数字化工厂打造的软件灵魂的有机结合。
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更需要企业的原始创新。
汽车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用高科技或以新型生产力要素去赋能其汽车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带来新人才、新技术、新组织、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智能制造、新供应链整合、新服务等。
在传统发展方式下,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但传统生产力所基于的科技进步的主要方式是技术吸收和二次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进步则是以企业自身为主的突破性原始创新。
汽车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瞄准突破性创新,引导企业争当科技创新先锋,通过创新型人才梯队建设、突破性的人才环境营造,努力将企业打造为原创技术策源地。
从制造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更加强调科技属性。将“科技”植入企业名称,以增加企业的科技属性,汽车已不再是车企的必要标签;将科技、科创等字眼放在愿景、使命或价值观文化中;在企业战略中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战略之一。
加码自主创新,在研发人员投入和研发费用投入上都在持续发力。这里我特别要举的一个例子是奇瑞,奇瑞是中国自主品牌的榜样,是中国汽车行业最早被从国家层面认可的创新型企业。近日结束的2024奇瑞创新大会就是“技术奇瑞”到“科技奇瑞”的整体转变。奇瑞引进了许多来自全球的、行业的、跨界的一流领军人才,形成“首席科学家”团队和“博士天团”,布局了全球八大研发中心、300多家瑶光实验室,成立了50个研发技术委员会、12个制造技术委员会,目前已有2万多名工程师和科学家 ;还构建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创新体系,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大咖等紧密合作,协同创新。
汽车行业的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23年度国家科技技术奖中,有15个汽车产业相关项目上榜,汽车行业共获得3项二等奖,获奖的项目数量为历年之最,2020年开始汽车专利公开量上升趋势明显,尤其在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显示出较高增量。
创新创业呈现日渐繁荣的景象。汽车独角兽与隐形独角兽大多是致力于汽车新领域、新赛道,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企业,是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是重构汽车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促进汽车产业新生态的有力推手。2018年至今,“中国汽车隐形独角兽评审”参评企业数量从几十家增加到将近300家,且质量也在持续提升。近年来的参评企业的商业化能力更为出色,结合“AI+大数据”涌现出诸多工程测试软件企业,从软科技回归硬科技,关注底盘、变速器、避震器等传统零部件技术创新的企业数量占比有所上升。
持续创新能力是科创人才最重要的核心能力
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
一是要构建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主体,政、产、学、研、用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二是要建立多元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动力。
实施多元化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绩效奖励、科学成果转化奖励、创新团队股权激励等多种形式让技术要素参与分配,让科研人员更具获得感。
优化精神激励机制:构建以国家、地方、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汽车科研人才荣誉奖励体系。2023年我国首次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来自比亚迪、宁德时代、广西玉柴、哈理工、山东重工的5位专家获此殊荣,同时广汽的动力总成研发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对产业界优秀工程师的认可和奖励,彰显了国家荣誉激励不再只聚焦学术研究领域,对工程应用领域也有所重视,这大大激发了企业科创人才创新争先的动力。
打破门槛限制,对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研发实施“揭榜挂帅”攻关,“揭榜”的研究人员不受职务、职级、职称等门槛限制,给青年科研人才更多机会。
敢于“投资”人才,以科创基金的形式投资人才,给优秀人才干事的舞台,推动技术专家或者科学家成长为科技型专家。奇瑞、比亚迪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好。
建立容错机制,坚持科研的长期主义。政府扶持常常是“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企业技术创新也往往是“谁出错,谁受罚”。这导致那些处于早期阶段、具有潜在创新价值但风险较高的项目难以获得国家或企业的资金支持,创新人才也难有勇气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