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于武:成立十年,我与华汽基金会的故事

汽车   2024-12-17 19:47   上海  
--设中国汽车HRD为“星标⭐”,及时收到文章更新--

编前:华汽基金会成立十周年之际,盖世汽车C Talk邀请到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华汽基金会理事长付于武先生,与我们共同回顾华汽基金会的十年历程。从最初的筹备到如今的蓬勃发展,付老为我们讲述华汽基金会如何聚焦“创新”与“人才”,致力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以及基金会在推动汽车产业进步和文化传承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与显著成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充满挑战与成就的十年旅程,聆听付老的心声与期待。



访谈主持:C Talk栏目主理人,盖世汽车CEO、资讯总编 周晓莺

访谈嘉宾: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华汽基金会理事长 付于武


华汽基金会诞生记


周晓莺:付老能否为我们阐述一下当初成立华汽基金会的初衷与愿景?


付于武:十年前,我尚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担任理事长一职,直接参与行业一线工作。彼时,有业内人士提出,我国汽车产业缺乏一个公益性质的基金组织,并建议由我牵头筹备此事。成立一个公益基金,需要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迅速集结了七位创始人,包括张建华、孙泊淮(时任中国机械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赵福全、葛松林(学会副秘书长)、管欣教授(吉林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以及刘世全。大家一拍即合,积极投身于这一公益基金的创立之中。


转眼间,十年已过。在基金初创时,我们便统一了思想,明确认识到基金规模有限、影响力尚小,因此必须聚焦核心领域。经过深入讨论,我们决定将“创新”与“人才”作为基金发展的核心发力点,致力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这一理念一直贯穿于我们基金会的运营之中。


如今,我们的努力已经得到了行业的积极反馈与高度评价,也初步实现了我们当初设定的目标。


周晓莺:华汽基金会具备清晰明确的发展方向与支持对象,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项目?


付于武:近期,基金会成功举办了饶斌奖的颁发仪式。此奖项的设立,源自对饶斌先生百年诞辰的纪念。当时,李岚清同志、王兆国同志等众多领导亲临大会,共同决定设立饶斌奖,由中国汽车工业学会牵头,我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当时恰逢华汽基金会成立之际,我们于2014年开始筹划并着手设立此奖。在征得饶斌先生家属,特别是其长子饶达的同意后,我们决定以饶斌先生的名字命名该奖项,他对此表示非常高兴。


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赞助了一本名为《一汽之道》的书籍,这是由孙泊淮会长推荐的,也是我们基金会的首个项目。在深入研究《一汽之道》时,我发现了一个重要情节: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援助我国156项基本建设,其中一汽便是其中之一。毛主席曾指出,中国要有自己的汽车厂,于是选址长春,并成立了中央汽车领导小组,全面引进苏联的工厂设计、工艺装备及产品。在研究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央曾成立了一个三人领导小组,在莫斯科决策了所有相关事宜,这三位成员分别是孟少龙、李刚和陈祖涛。孟少龙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首位院士,已故;李刚和陈祖涛则是我们熟知的老领导,当时我发现他们已近90岁高龄,因此我深感设立此奖的紧迫性。他们作为第一代中国汽车人的杰出代表,若不及时表彰,恐将错失良机。


因此,首届饶斌奖的获得者便是李刚和陈祖涛两位老同志。在确定人选后,我们得到了各组织的广泛认同。我还曾亲自前往苗圩部长(时任工信部部长)的办公室,他也对此表示高度认可,并计划亲自颁奖。然而,因要参与中央全会的原因,他未能出席,最终由我代为颁奖。两位老同志对此深感激动,他们为汽车工业奋斗了一生,在晚年获得如此崇高的荣誉,让他们倍感欣慰。


饶斌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之父”,设立饶斌奖既是为了纪念他,也是为了激励更多汽车人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此后,饶斌奖陆续颁发给了多位在行业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今年,该奖项颁给了奇瑞汽车的尹同跃。我记得在第一届饶斌奖颁发后,第二届的人选就已浮出水面,那就是耿昭杰,他作为8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的杰出代表,在一汽完成了从CA141到轿车、轻型车、重型车的全面转型,功不可没。



今年,在广泛征求行业意见的基础上,尹同跃成功当选饶斌奖。他对此既激动又谦虚,我告诉他,这个奖项不仅代表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华汽基金会,更代表了整个行业对他的认可。昨日,我注意到社交媒体上关于饶斌奖颁发的讨论异常热烈,留言中充满了对获奖者的敬意和认可。这充分说明了饶斌奖的重要意义——它表彰了那些为企业和行业打下丰碑的企业家,让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在昨日的高峰对话中,赵福全教授问及中国汽车为何如此辉煌,我回答正是因为有尹同跃这样一大批创新型、艰苦奋斗的企业家支撑着中国汽车产业的脊梁。因此,我们要向他们致敬,而饶斌奖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他们理应得到我们最深的敬意和尊重。

创新与人才并驱


周晓莺:华汽基金会同样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华汽基金会是如何具体关注并支持青年人才的呢?


付于武:两句话,四个关键词:创新、人才,一“老”饶斌奖,一“小”青年托举工程。


首先,“创新”与“人才”是核心。一方面,我们通过设立饶斌奖来表彰行业内的杰出贡献者;另一方面,我们则通过“青年托举工程”来扶持和激励青年科学家。这一工程起初是响应中国科协的号召,旨在鼓励32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成长。张进华同志对此非常支持,并提出我们基金会可以自评6名青年科学家,比中国科协的奖励名额翻了一倍,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视。华汽基金会为这些青年科学家提供了持续三年的支持,昨日的会士发布便是我们支持成果的一个缩影,第一批受支持的青年科学家已成功晋升为会士。


此外,我们还积极推动了大学生方程式比赛。回想起第一届大学生汽车职业竞赛,在山东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举办时,参赛学校虽多,但学生兴趣并不浓厚,感觉比赛内容有些乏味。然而,得益于李理光教授的启发,我们认识到发达国家如欧美日都有大学生方程式比赛,并由汽车工程学会主办。于是,我们坚定了举办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比赛的决心,华汽基金会也为此提供了赞助。如今,这一赛事已广受欢迎,每年吸引100多支代表队参赛,涵盖燃油车、电动车、自动驾驶及混合动力等多个领域。这项赛事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还成为了企业招聘员工的重要平台。许多参赛学生因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被企业青睐,甚至出现了比赛结束后车手被现场签约的情况。


2012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

这种产教结合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参与感和兴奋度,还使他们接受了不同的挑战和锻炼。例如,在武汉理工大学,一位学生曾激动地告诉我,参与这项赛事让他深感选择汽车专业是正确的,因为他既能参与设计、制造,又能拉赞助、当赛手,这种多元化的职业体验让他坚定了从事汽车行业的决心。因此,华汽基金会在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周晓莺:您经常强调,中国汽车产业要实现真正的强大,要在零部件层面取得显著突破。那么,在这方面华汽基金会是否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付于武:我曾在成都访问了威特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生产高压共轨系统(即柴油机的喷油系统)的企业。长期以来,这一领域一直被国外企业所垄断,我们在控制系统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在威特,我遇到了朱元宪博士,他是一位海归学者,带领着一支充满活力的团队。在座谈交流中,一位年轻工程师的言辞虽然带有几分牢骚,但却深深触动了我。他提到,他们在高压共轨领域努力突破国外垄断,辛勤付出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回报。这番话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和支持这些在零部件领域默默耕耘的创新团队。


于是,我当即与张进华同志商议,决定设立一个专门针对零部件领域一线创新团队的奖项。张进华同志的执行力非常强,我们很快就设计并启动了第一届创新团队奖的评选工作。首届奖项颁给了比亚迪团队,第二届则颁给了伯特利的袁永彬团队。到了第三届,我的个人意志尤为强烈。那时,我前往陕西岐山,探访了一个曾经在文化革命时期被称为“94号信箱”的地方,那里曾是中国军车变速箱的研发基地。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但那里的工程师们依然坚守在一线,为汽车产业的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岐山的探访中,我深受感动。那些工程师们平时住在沟里,周末才回西安与家人团聚。他们的坚守和奉献让我深感敬佩。因此,在评委会上,我强烈推荐了这个团队成为当年的创新团队,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这个奖项的设立,不仅是对这个团队的肯定,更是对零部件领域一线工程师们的激励和鼓舞。


通过设立创新团队奖,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一个旗帜。它不仅仅是对获奖团队的表彰,更是对整个零部件行业一线工作团队和工程师们的激励。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更多零部件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零部件层面实现真正的强大。

那些难忘瞬间


周晓莺:海归人才您也很关心,这其中有发生什么特别的故事吗?


付于武:2020年我从美国返回中国,当时中美关系正处于低谷。在离开美国时,我甚至被警察拦下,询问了我16次往返美国的原因。回想起那段经历,我意识到,自己多次前往美国,主要是为了参与北美内燃机协会、华人商会等汽车工程师的活动,正是这些活动让我结识了汪大总、赵福全、朱元宪、辛军等一批优秀的同行和好友。我们在底特律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深入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我一直希望他们能回国发展,因为从2000年开始,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了爆发式增长阶段,急需人才支持。这些北美华人工程师的回归,无疑为中国汽车产业注入了强大的中坚力量。没有他们,中国汽车产业可能无法如此顺畅地发展。因此,他们应该得到最大的尊重和认可。我代表老汽车人,也代表整个行业,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认为,基金会的使命就是要为这些海归人才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在回国后能够继续发光发热,为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赵福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离开华晨后,我曾担心他会回美国,我说如果你回美国,我以后再也不去美国了。他最终选择了留在国内,并在清华大学担任了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以及FISITA终身名誉主席。这样的人才难得,能够与他成为好友,也是我的荣幸。


对于他们来说,我可能是亦师亦友的存在。在困难时,我们相互帮助;在发展时,我们相互助力;在情感上,我们有着深厚的共鸣。这种关系特别宝贵,也特别难得。我认为,这也是华汽基金会所倡导的积极、健康、长期的产业发展环境所需要的。我们需要打造创新技术的底座,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人才,为这个行业创造一个阳光、和谐、催人奋进的氛围。这样,我们才能促进更高层次的人才发展,推动创新之路走得更远、更稳。


周晓莺:华汽基金会成立十年来,发生过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


付于武:首先,回忆起基金会的注册成立,我深感这是一段充满挑战的经历。我曾在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个领域工作过,对于赞助和资金运作有一定的了解,但经营一个公益基金对我来说却是全新的尝试。在组织注册过程中,我了解到公益基金有着严格的规矩,注册资金不能随意动用,必须依靠外部赞助来维持运营。于是,我开始了艰难的筹款之路。


当时,我首先想到了小康和塞力斯两家企业。我坦诚地向他们表达了基金会的资金需求,并强调了这是一个公益基金,而非我个人所求。张兴海先生,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并询问需要多少资金。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了200万的需求。他立刻表示同意,并催促我们尽快办理相关手续,确保资金能够在年底前到位。这笔资金对于基金会的初期运营至关重要,它不仅支持了《一汽之道》的出版,还促成了饶斌奖的设立。如果当时没有这笔资金,饶斌奖可能会推迟一年,甚至可能因为资金短缺而无法成立。


另一个令我难忘的故事是关于青年托举工程的。长城公司为此项目提供了200万的赞助,这对我来说是一份意外的惊喜。虽然魏总没有直接与我沟通此事,但他的副总却向我传达了长城公司对基金会的支持和认可。他们表示,华汽基金会致力于培养青年科技人才,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业,长城公司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华汽基金会成立十年来的艰辛与成就,更体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正是有了这些参与单位的支持和贡献,基金会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为汽车产业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金会运营与管理


周晓莺:在华汽基金会的日常运作与管理中,有没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


付于武:首先,我们深知管理的重要性,并尽力通过志愿者文化来推动基金会的运作。这种文化倡导大家以服务、贡献为核心,而非追求个人利益。我们的创始人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不谋求任何个人利益,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因此,在基金会的管理中,我们尽量减少管理资金的开支,提倡志愿者文化,让更多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基金会的工作中来。这种文化不仅陶冶了大家的情操,也强化了大家的赤子之心。


其次,在基金会的运作过程中,我们注重经济回报与公益目标的平衡。虽然基金会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公益事业发展,但为了确保其长远发展,我们也需要考虑经济回报。因此,基金会会进行一些投资、参股或控股等经营活动,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改变基金会的公益性质或偏离其初衷。相反,我们始终坚持将经济回报用于支持基金会的公益项目,确保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和社会。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努力经营好基金会,放大其倍数效应,为行业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回报和贡献。


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周晓莺:成立10年,您对华汽基金会的工作还满意吗?


付于武:回顾过去十年,我对基金会的工作成绩总体上是满意的,可以说达到了七成的满意程度。我们坚守初心和使命,所开展的项目均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并且都在持续进行中,例如青年托举工程、饶斌奖、企业创新奖等。这些项目为汽车产业赋能,弘扬了汽车文化,推动了科技创新,并输入了正能量。这是让我感到满意的地方。


然而,我也认识到我们仍有不足之处,即应进一步放大基金会的规模和影响力。我曾与汽车报的桂俊松探讨过,我们能否在汽车行业实现0到1的重大科技突破,类似于设立一个中国汽车行业的“诺贝尔”奖,重奖那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科技人员。这样的举措能够树立属于中国汽车人的创新旗帜,激励更多科技人员投身创新。这是我们未来的一个目标,即放大基金会的规模和影响,推出更有分量的奖项,如汽车青少年文化节等一系列项目。


对于未来十年,我对基金会的发展抱有极大的期待。同时,我也要特别感谢你以及张祖秋、纪安康、袁永斌等零部件企业的持续支持。你们的信任和支持给了我更多的信心。


此次十周年庆典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机会,让更多人了解了我们基金会。最近我在多个场合发声,无论是关于价格战、合资合作还是公益事业,都是希望借助这些机会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我们基金会的工作和愿景。虽然最近发声较为密集,但我也希望借此机会能够更广泛地传播我们的理念和目标。


周晓莺:这个10年是汽车产业发展蓬勃的十年,您对下一个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10年有什么期待?


付于武:过去的十年,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展望未来十年,我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抱有以下期待:


首先,这无疑将是中国汽车产业做强做大的十年,这是一个宏伟且辉煌的目标,承载着无数汽车人的梦想与努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坚持行稳致远的战略,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其中,创新是核心要素,我们必须将创新精神深深融入产业的魂魄之中,长期坚持,不断推动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升级。只有这样,中国汽车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持续走在创新的道路上。


其次,我期待中国汽车产业能够涌现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雏形,并且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迈进。通过华汽基金会以及全体汽车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希望能够助力这些企业和品牌脱颖而出,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佼佼者。同时,我们也需要培养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以满足行业日益旺盛的需求。这些人才将像领头羊一样引领行业发展,成为推动汽车产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此外,随着汽车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行业自律以及国际化等方面。这要求我们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自我提高和自我迭代,以适应新汽车时代的到来。在这个过程中,华汽基金会将竭尽全力推动汽车文化的成长,为汽车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我们华汽基金会有幸赶上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推动汽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负时代的重托与期望。






中国汽车HRD
汽车人才研究会成立于2005年,是经国家民政部、国家人社部批准注册的国家级行业人才工作社团机构。致力于汽车人才的研究、培训、交流、服务等,为中国走向汽车强国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