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令风华】新四军老兵洪炉 | 赵华杰

文摘   2024-12-05 17:18   江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新四军老兵洪炉

作者:赵华杰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是影片《英雄儿女》中的经典台词。志愿军战士王成为了我军取得胜利,请求炮兵部队向他所在位置开炮,最后壮烈牺牲。英雄王成的呐喊,把我们带进那段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影响了几代人的价值观。您知道吗?王成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军旅作家洪炉笔下的一篇战地通讯。


(一)

洪炉,笔名卢弘,江苏泰兴人,1931年6月15日生于蒋华镇32圩,现属虹桥镇。洪炉的父亲郭让原名郭记良,是我党早期党员,1944年初夏日伪清乡扫荡时不幸被捕。入秋,房屋又被烧毁,母亲和四个孩子在菜田里搭棚艰难度日,13岁的洪炉去探监,父亲秘密嘱咐他到区委找肖广普政委投奔革命,最初在区委直属侦通班和县委学童干训班学习。县委文工队成立,调他去写标语、扎花船、参加伴唱。洪炉聪明伶俐,有一次听乡村师范老校长刘伯厚作报告时,他偷画刘老肖像,发现有艺术才华,1945年选送到地委《江潮报》,跟画家高斯学绘画、木刻等技艺。抗战胜利不久,调新四军一师文工团编快板演话剧成了正规部队的文艺兵。1946年7月12日,正在如皋搭台准备演出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军情火急,连夜开赴泰兴,次日晚上打响苏中七战七捷第一仗宣堡战役,洪炉在前线包扎所处理牺牲战士的遗物,随后撤往苏北转战山东,从此离开家乡,南征北战戎马一生。

1949年,中央军委命令,百万雄师渡江南进,洪炉随部队在沪宁线上押解过国民党俘虏,在杭州“国立艺专”礼堂演出过《白毛女》,这一年年方18岁的洪炉经南通籍孙辛山同志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任23军政治部文化干事,一支钢笔、一支画笔,自称“双枪手”。1952年洪炉以志愿军《战地报》记者身份冒着枪林弹雨赴朝采访,发表了大量战地报道,创作了大量宣传画连环画。朝鲜停战不久,军委总政文化部抽调他参加《志愿军一日》丛书编辑,住北京广安门外莲花池,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毕业后分配到《解放军报》和《解放军战士》社当美术编辑。他热情开朗,聪慧好学,能写会画,充满活力,结识了许多文艺界人士如方成、陈今言夫妇就成了他一生的好友。

此时,原部队空军通讯女兵胡云眉调中央广播事业局援外处,两人互相往来产生感情,结婚有了孩子,宿舍在总政宣传部东四总布胡同大院内。1965年又以军报记者身份参加抗美援越,同样创作发表了大量画作和通讯报道。


(二)

洪炉热爱毛主席,忠诚党的事业,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在那特殊年代却遭受迫害,打成“现行反革命”,双开加离婚,遣返回老家农村监督劳动,这段经历他在《军报内部消息》一书中有所记录。1973年10月获平反重返解放军报社,他发电报给在河南五七干校劳动的胡云眉回京复婚,同事战友们热情举杯为他俩庆贺。苍天不遂人愿,1974年胡云眉外派非洲赞比亚援建广播电台,次年2月不幸遭遇车祸命丧海外,洪炉万箭穿心,含泪写下“羽化成仙悼亡妻”的祭文,字字滴血。

时光荏苒,胡云眉烈士殉职三十周年,洪炉携续弦伍一曼及全家飞赴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前往豹子山公园祭奠英灵,他带去故乡的水土,伫立墓前,老泪纵横,语音哽咽,自责不已,妻子出国时他正与画家彭彬沿着红军长征路采访写生,远在金沙江赤水河一带,无法回京送行,岂料竟成了诀别。洪炉昔日战友曾赋词一首表示哀悼。《一剪梅 悼云眉》:“云外梅花傲霜天,风雪才过,新萼又绽。不恋春江花月夜,偏爱狂飙,本色如丹。翘首问花花无语,天涯芳谢,红心更艳。暗香飞去引春来,处处青山,年年杜鹃”,读来令人泪目。

1988年,洪炉调到总参文化部后,特批为专业创作员,失去爱妻的怆痛没有让他沉沦,他把全部精力投入文学创作,文思如泉涌,写下了多部纪实文学作品,如王稼祥、李伯钊、王定国等人物传记;代笔前辈的革命回忆录,如伍修权的《往事沧桑》、朱仲丽的《黎明与晚霞》、张文秋的《踏遍青山》;他创办并主编《炎黄春秋》杂志;他编写《毛泽东故事100则》成为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读物。洪炉1994年离休后仍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近200万字的作品,他的写作态度非常认真,作品极具军史研究价值。


(三)

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拍摄的故事片《英雄儿女》1964年全国放映,引起轰动。王成的原型是谁?洪炉给出的解答是蒋庆泉。说来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蒋庆泉,辽宁锦州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赴朝作战,任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5连步话机员。1953年4月在石岘洞北山守卫战中,顽强狙击敌人三天三夜,全连仅剩十多人,为守住阵地,蒋庆泉对步话机发出“向我碉堡顶开炮”的怒吼。当年洪炉现场采访了陆洪坤、谷德泰等战士,写出蒋庆泉事迹的通讯稿“顽强的声音”,不久,交换战俘名单中出现蒋庆泉的名字,按当时规定,文章不能发表。两月后,在夏季战役中,一位叫于树昌的战士同样喊出“向我开炮”的呐喊,与敌人同归于尽,洪炉将两篇通讯改写,文章刊发在《人民日报》上反响很大。后来,在电影剧本创作中,总政文化部编剧毛烽与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武兆堤将杨根思、于树昌、蒋庆泉的事迹糅合起来塑造出王成这一英雄形象。

离开朝鲜战场后,洪炉一直念念不忘寻找蒋庆泉的下落。2000年,洪炉先后连发几篇文章,在媒体上“呼唤王成,你在哪里?”。2004年,洪炉在央视《电影传奇》栏目中讲述了英雄故事后面的故事。2010年获知蒋庆泉老人在辽西平原农村默默生活了半个世纪,仍然健在,兴奋之余,通过网站上的信息,于2011年1月20日与蒋庆泉老人见面,他带去当年执笔的手稿,促膝交谈十多小时,令人感动的是蒋庆泉借用孙女一本学生字典用十四年时间写下十九万字的回忆录,这是一篇关于生存与自责的沉痛篇章。后续,陆洪坤等战友提供证明,蒋庆泉恢复了老兵待遇,民政部门为老人安排治疗,取出眼内残留弹片,应洪炉邀请参加志愿军老兵的聚会,原23军老政委裴国玉将军将自己胸前的一枚和平万岁纪念章摘下来赠与蒋庆泉,蒋庆泉彻底解开心结,从此走进公众视线。


(四)

洪炉十分关心家乡的文化建设,常说,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1991年10月,洪炉回乡举办了“郭让洪炉家庭画展”,2014年再次回乡举办了“老兵洪炉从军从艺七十周年纪念展览”,展览由迟浩田题词,崔永元写了热情洋溢的推荐词。洪炉还应地方党委邀请给党员干部做了题为“弘扬党的传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报告。他说,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党的根基在人民,只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的事业就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就会无往而不胜。回乡之际,洪炉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将毕生心血创作的书画作品和有关文物共8大箱1684件捐赠给家乡图书馆和新四军黄桥纪念馆收藏,供年青一代了解历史,赓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晚年的洪炉住进北京北极寺干休所,他的卧室和书房里,有一幅当代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复制品),洪炉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要永远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有一幅父亲郭让的遗像。父亲是家族中第一位共产党员,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书桌上有一尊亲自制作的结发妻子胡云眉的瓷像,洪炉每天告诫自己,国家的新面貌、家庭的新生活都是千千万万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2019年11月20日,老兵洪炉在北京306医院逝世,享年88岁。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秘书长杨抗美和上百名新四军老兵及子女为洪炉送行,洪炉之子洪云宣读了洪炉留下的告别词。老红军之子谢飘远道赶来参加,他含泪告诉大家,母亲王定国八十年代自费跑遍河西走廊,寻访当年被俘虏滞留甘肃的红军西路军战友,为其正名,此举得到伍修权和洪炉两代人的帮助支持,一直铭记在心。志愿军老兵蒋庆泉,感激洪炉为他所做的一切,向洪炉送上最后的军礼。为弘扬洪炉的云水襟怀和松柏气节,《泰兴日报》刊发专版高度评价以示怀念,洪炉从戎从艺、一路走来,风雨兼程,誉满人生,是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光辉典范,值得我们永远追思。


  

    赵华杰1942年出生,江苏泰兴人。泰兴市卫生局退休干部,业余文史爱好者。






相见湾读书荟
阅读,写作,分享。我们诚心相约,相见湾,我们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