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韦凌云
案例:今天,中班小陆老师组织大家进行手指印画活动。活动开始后,小陆老师首先向小朋友们展示了一些手指印画的成品,并请小朋友们思考:这些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在该活动中,我们摘录了一些活动中的镜头:
镜头一:老师刚提出思考的问题,明明大声地说道:“老师,丝丝没有坐好,她在玩衣服上的带子!”陆老师马上批评了丝丝,也不再理睬明明,而继续自己的教学。过了一会儿,明明又告状了:“老师,嘉嘉乱动!”老师似乎有些生气了,对明明说道:“先管好你自己!”同时对嘉嘉的乱动行为也进行了批评。之后,老师发现,在活动中的确没有再听到明明的告状了。
镜头二:到了下一环节,教师让幼儿自己进行手指印画。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了,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忽然,陆老师看到媛媛跑到自己的旁边:“老师,敏敏在把颜色涂到了桌子上,在桌子上画画。”,陆老师此时正忙着指导一个孩子,因此头也没抬:“好,我知道了!”过了一会儿,陆老师发现,包括媛媛在内的几个孩子正在桌面上作画,她生气地跑过去:“谁让你们这样做的?”…
镜头三:又过了一阵子,西西来到自己的身边,委屈地说道:“老师,强强把我的画拿走了。”小陆老师叫过强强:“强强,过来,你怎么把西西的画拿走了?你是什么回事?”在老师的瞪视下,强强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向西西道歉…
镜头四:到活动结束时,老师指导幼儿自行收拾绘画用具。这时,她又听到了告状声,凯凯喊道:“老师,明明碰到我了!他还不道歉。”陆老师已经感到有些不耐烦了,她只应了声:“哦,我知道了。”并没有任何的行动。
在带班的过程中,陆老师发现,自己似乎时刻都面临着孩子的告状,由于孩子告状的人次及数次过多,有时候自己甚至没有耐心听告状者到底在说什么……
那么,该如何看待幼儿的告状?
可以说,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幼儿自身的错误而给以否定,甚至加以斥责。如上述案例中,凯凯前来告状:“明明碰到我了!他还不道歉。”但老师只是敷衍了一声“哦,我知道了。”这样一来,容易伤害幼儿的积极性。那么,该如何正确的处理幼儿的告状呢?
一、认真倾听,满足幼儿的需要
首先,当幼儿来告状时,要认真倾听,尤其是当自己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时,更该如此。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对凯凯告状采取了敷衍了事的态度,往往导致部分幼儿产生挫折感。因为有些幼儿告状是为了寻求帮助,自己的繁衍或不理会易使这些孩子的困难得不到解决。而有些孩子是为了维护常规而进行告状,老师的不理会可能会影响幼儿的是非观,挫伤他们的正义感。
二、分析幼儿告状的类型,进行区别对待
幼儿告状的目的往往是不一样的,因此,应根据其告状的不同类型进行处理。
具体来说,幼儿的告状可区分为表现型、求助型、试探型。
表现型:这类孩子告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求得老师的关注。如在上述案例的镜头一中,明明的告状就属于表现型的告状行为。他向老师“告发”丝丝玩弄衣服上的带子和嘉嘉乱动,其实是想引起老师对自己的关注,说明自己很遵守纪律。但教师斥责了他,直接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对于这样的告状行为,应该给于肯定,同时引导告状的孩子用其它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
我们来看看另一老师是如何处理的,首先,教师亲切地对明明说:“哦,原来你发现了小朋友的这些行为,那你想想看,除了向老师告状,你还有什么办法?”并请其他孩子帮助想办法。这时,孩子们马上说开了,有的说,我们可以偷偷地拉拉丝丝的衣服,提醒她,有的说,我们可以给嘉嘉打手势,告诉他坐好…如此一来,这些告状的孩子会逐渐明白,自己还可以利用告状之外的途径表现自己。
试探型:在镜头二中,媛媛的告状行为就属于试探型,她看到敏敏在桌面上画画,她其实也想这样做,但是不确定是否会遭来老师的批评,所以先来告状。若老师批评了敏敏,说明此事不可行,若教师不理会,她会马上跟着敏敏一起玩。所以在上述案例中,当老师对她的告状只应了一句:“好,我知道了。”并没有任何行动时,媛媛也在桌面上画画了,并带动了其他人跟着模仿。
对于这样的告状行为,教师应该马上作出正确的反应。如在上述案例,教师应该及时制止敏敏的不正确行为,这样可以给于告状者正确的行为引导。
求助型:在上述镜头三中,西西的告状就属于求助型的告状行为,因为强强拿了自己的画,所以她才求助于老师。对于这些幼儿,不能如同上述案例中教师进行简单的批评,即批评有过错的一方,直接帮助幼儿把问题解决了。因为这样一来,告状者会养成依赖老师的习惯。一旦教师无法帮助自己时,就显得措手无策了。对于这样的告状者,首先可以让他想想,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除了向老师告状外,还可以怎样做?引导告状者尝试先自己解决问题。
“小题大做”型:在上述镜头四中,别人碰到了自己,凯凯就告状了。很多人把这样的告状称为小题大做型。对于这样的告状者,要引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让凯凯思考:“为什么明明会碰到你呢?”在这过程中,引导凯凯发现原来是因为地方太小,人太多,明明不是故意的。其实,我们要让考虑一下他人的行为是否有合理的一面,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幼儿懂得同伴之间要理解、谦让,逐渐养成宽以待人的良好品质。
反思:4~5岁幼儿的思维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感觉特点出发,而不善于站在别人的观点和立场上想问题,只知道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不能理解别人的感受。而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却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由于交往技能的不够成熟,因此,这一时期的幼儿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告状行为。
但告状会导致同伴关系的紧张,不管幼儿的告状行为属于哪种类型,幼儿经常性地告状都会导致被告的一方产生怨恨心理,导致不友好的同伴关系。因此教师应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以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
摘自:韦凌云《保教工作技法100例》广西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