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语文桃花源”关注我!
在我的面前摆放着两本书:一本是《悉达多》,另一本也是《悉达多》。这两本《悉达多》,有着相同的作者——德国的赫尔曼•黑塞。而它们的译者,一个是张佩芬,另一个是姜乙。
张佩芬的译本,语言很美,有着女性写作者的细腻,读来,像一条潺潺流淌的河;姜乙的版本,语言简洁,如诗如画,读来,给人诗意般的享受。
先读的是张佩芬的译本。我是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的。张佩芬的译本,封面是一个男子的侧颜,应该就是悉达多。侧颜的背景,是一团白云。白云的下面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河,静静地衬着白云。在这片平静的河上,有一条小舟,舟上有一个人盘腿而坐,背影的轮廓,应该也是悉达多。
因为被张佩芬译本的封面所吸引的缘故,在读姜乙译本的时候,我对他的封面也是很感兴趣。姜乙译本的封面很是简约,一棵素描的树,我不知道是什么树,应该是和佛教有关的菩提树,抑或文中多次出现的杧果树,而这两种树,都和佛教有关。
我们知道,佛教的始祖是释迦摩尼佛,他在成佛前,俗家姓氏是乔达摩·悉达多。而在《悉达多》这本书里,乔达摩和悉达多是两个人。乔达摩是佛陀,他用他的教义普度众生,赋予人以信念,来维持生活。而悉达多是婆罗门贵族里的一个叛逆者,一生都在寻找阿特曼,也就是永存不灭的灵魂,依附人的个体,而人的个体消亡后,它却仍是存在的自我、神我。
《悉达多》是一篇小说,既然是小说,也就和介绍佛教始祖释迦摩尼的传记文学有所不同。小说里,黑塞对主人公悉达多的生平叙述,虚幻了许多,也浪漫了许多。小说里的乔达摩是佛陀,而悉达多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黑塞把佛教始祖释迦摩尼的神性与人性,分别赋予了乔达摩和悉达多。
因为黑塞关注更多的是人性,所以,在阅读《悉达多》的时候,每一名阅读者都像在恒河里沐浴,随着对悉达多的一生的阅读,我们也在洗涤着自我那沾染了世俗污秽的心灵、人生的苦闷、前路的迷茫……就如意公子所说的,“每一个焦虑迷茫的人,都应该读一读《悉达多》”。
在《悉达多》的开篇,婆罗门贵族公子悉达多也很是迷茫和焦虑。他英俊帅气,博学多识,有着美好的前途,他获得了父亲的爱,母亲的爱,年轻的婆罗门女子们的爱,可是,他“依旧灵魂不安,心灵不宁”,于是,在一个深夜,他拒绝了父亲的苦苦挽留,在破晓时分,和他的仰慕者乔文达一起,跟随三名苦行的沙门僧进入森林,苦苦地修行。
可是,他发现,三年苦苦的修行,只是在禅定、斋戒中暂时地逃避了“我”,逃避了苦难和折磨,实质上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根本不可能让他从人生的苦难中解脱。于是,他想到了离开。
恰在此时,世间流传着一个传说,有一位世尊佛陀,已经战胜尘世疾苦,摆脱了轮回之苦。于是,他和好友乔文达离开了森林,来到了舍卫城,见到了佛陀。佛陀佛陀宁静的面庞无悲无喜,隐约的微笑宛如一个健康的孩童,在听佛陀的布道讲经中,悉达多的好友乔文达被深深地折服,于是,决定皈依佛陀,追随佛陀,成为了佛陀的弟子。
悉达多也折服于佛陀的学说,可他在佛陀的学说中仍是没有找到那个自我,于是,他还是决定离开,继续寻找自我。
在离开前,悉达多和佛陀有一次直抵灵魂深处的交谈,在交谈中,佛陀说了这样的一句话:“陌生的沙门,你是否认为,放弃法义,回到极尽声色的世俗生活对他们更有益处?”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佛陀这样说,其实是对悉达多的一个误导,意在让悉达多回到世俗,经历一场红尘的劫,只有经历了红尘劫的人,才能真正地找到人生的真谛,才能大彻大悟,才能真正成佛,找到永恒的灵魂,永恒的自我。
于是,在命运的安排下,哦!不!是在佛的安排下,离开佛陀之后悉达多,回到了世俗红尘,遇到了他的爱人迦摩罗,遇到了商人迦摩施瓦弥,懂得了性爱,学会了经商,在世俗红尘中,渐渐沉溺于性爱、金钱、赌博,苦行的沙门不见了,他渐渐沉沦为一个世俗之人,好似也被世俗的金钱、名利、女人所左右。
可悉达多毕竟是悉达多,在迦摩罗的爱中,在迦摩施瓦弥的金钱中,悉达多仍是不快乐,他渐渐觉悟,这些年的世俗红尘生活,就是一场梦,黄粱一梦。终于,他醒了,也该走了。
悉达多放弃了金钱,放弃了爱人迦摩罗,在河边经历了一场死亡后,他遇到了一位船夫,这位船夫,是悉达多人生的真正的度者。船夫言少,很是沉默,可他告诉悉达多,爱这条河!留在它身边!求教它!
这条河,是悉达多重生的河,他知道,获悉这条河的秘密,就能获悉许多别的秘密,所有秘密。
的确如此,当迦摩罗在朝觐去世的乔达摩的路上,被毒蛇咬伤,即将死去的时候,遇到了在河边摆渡的悉达多,临死前,她把和悉达多的儿子交给了他。可儿子过不惯与他在一起的贫苦生活,他的儿子想回到世俗里那个富有的家里,对阻拦他的悉达多,百般折磨。
悉达多想用爱和善意的忍耐来挽回儿子的心。可船夫告诉悉达多,爱也是一种过失,也是一种束缚。但,悉达多仍是无法摆脱对儿子的爱,仍想让儿子呆在自己的身边。可是,在一个深夜,儿子逃离了他,回到了城中富余的家。
失去了儿子的悉达多重新回到了河边,这一次的失去,使他经历了人世间最大的痛苦。人生中最大的痛苦来自哪里?那就是你把你最喜欢的丢失了。而悉达多的这次失去,使他实现了顿悟。船夫把悉达多带到了河边,引导悉达多倾听河水的声音。这一次的倾听,使他不再分辨欢笑与哭泣,快乐与痛苦,所有的声音融为一体,所有的善与恶,好与坏融为一体。他终于明白了,当他不在被一种声音所左右的时候,自我就不会被外界之物所左右,不被外物所左右的人生,才是圆满的人生,自我才是真正的属于自己,灵魂从而能够达到永恒。
在悠长而平静的“唵”中,悉达多在顿悟中实现了人生的圆满。很是喜欢在文章的最后一章,悉达多开悟乔文达的一段话: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当我合上《悉达多》的书卷,看着封面上的背影时,我想起了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里的那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的一生,其实是被外物所左右的一生。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以物喜,以己悲”,灵魂、自我被外物所牵引,最终将失去灵魂,失去自我。
最近,学校组织语文老师读《道德经》,老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对这个世界他已经看透,所以,他提出了“无为”的哲学思想。在黑塞的《悉达多》里,最终的顿悟,其实也是一种“无为”,我们无法改变世界,那就要善于接纳世界。当我们能够接纳这个世界时,我们就不会迷失自我,也就寻找到了自我。
那么,自我在哪里呢?其实,自我就在我们的心里,只不过是我们太关注外物,导致我们不知道它在心中罢了!
可是,当我再次审读《悉达多》开悟乔文达的话的时候,我再次迷失了。人,真的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吗?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的,应该只有乔达摩活佛,和顿悟后的悉达多了吧?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要活着,衣食住行,所有的外物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在意,不强求,我们只能做个苦行僧。而苦行僧的境界,又有几人能够达到?
我们能做到的,唯有不好高骛远,对物欲生活不过多的强求,保持本心,才能不迷失本心,也就勉为其难的,留住内心的自我罢了!
活着,是为了寻找自我,可矛盾的是,在这个世界里,现实又难以让我们守住自我,读完《悉达多》,我还是不能寻到一个方法,让自己,也让别人解脱……
1.
冬雪次第来
2.
拿捏中考作文【1】:网络这把双刃剑,成为写作的题材怎么办?
4.
写作,非常痛!非常爱!——阅读《语文命题技术研究》的一点小感悟
12.行行好!别再鱼肉老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