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双重妄想》| 当孤独小丑选择死亡,谁才是真正的加害者?

情感   2024-11-11 12:00   广东  
《小丑:双重妄想》是《小丑》系列的续作,延续了主人公亚瑟·弗莱克从社会底层小人物到知名罪犯的故事脉络。
在第一部中,亚瑟因受侮辱而走上杀戮之路,并在电视直播中公开行凶,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的震荡。续集则将故事聚焦于亚瑟在狱中的生活和漫长的审判过程。

令人意外的是,电影中审判的日期恰好定在118日,而我观看电影的日子也是这一天,仿佛不经意间与影片产生了一种宿命般的重合感。
尤其是在偌大的影院里,一个人包场,可以无视周边的环境,尽情地去体会小丑人生的喜与悲,善与恶,以及内心挣扎与绝望。

01

无处庇护的灵魂:雨中的孤独隐喻

电影《小丑:双重妄想》中频繁出现的雨水意象,不仅塑造出阴郁的氛围,也巧妙地展现了亚瑟的孤独无助。

在他被四个狱警押送去见律师时,狱警们各自撑着鲜靓的雨伞,而亚瑟则孤身淋在雨中。这一对比并非简单的视觉象征,而是对亚瑟“无处庇护”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被夹在社会的规则中,却未曾真正地被接纳。

雨水不断冲刷着他,正如他的人生在冷酷现实中受尽折磨,永远得不到任何庇护。

电影中第二次的雨景出现在亚瑟受到惩罚的场面。

他的左手被铁链束缚,孤身站在暴雨中仰天长啸,凄凉之感扑面而来。亚瑟的呐喊似乎是在对天质问命运,也是在向社会发出无声的控诉——这种绝望仿佛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迸发,体现了他意识到自己无法挣脱社会和内心的牢笼,真正的痛苦无处可逃。

而在第三次雨景中,亚瑟与女孩莉共舞于雨中,雨水则转变为浪漫的象征。这一段象征性的转变暗示了亚瑟的内心的渴望和短暂的慰藉,他将未来寄托于与莉的美好幻想之中。雨景在这里变成了梦幻的幕布,遮掩了他与莉关系中的潜在危机,但这种美好很快被现实打破。

02

双重人格与“表演的面具”

亚瑟的双重人格,是影片中表现其心理分裂的重要象征。

他的辩护律师试图以精神分裂为由为他辩护,但心理医生却判定亚瑟具有行为能力,因此需要为其行为负责。

这一判定实际上揭示了亚瑟的内在冲突:在“真实的亚瑟”和“表演的亚瑟”之间,他早已分不清哪一个才是自己。

亚瑟的童年阴影赋予了他一种深层的表演人格。

他的母亲总是选择那些虐待她的伴侣,而小亚瑟也因此成为受虐和性侵的受害者,童年的他内心充满了无助与愤怒。

而周围的社会似乎也冷漠地拒绝了他的求助,忽视了他的苦难。7岁时,他曾向社会福利署求助,却无人相信一个孩子的话。

在这种心理创伤下,亚瑟逐渐塑造出“小丑”的人格:画上小丑的妆容,以表演的方式来掩饰痛苦以面对生活的打击。这种“表演型人格”不仅是他的一种防御机制,更成为了他自我保护的工具。

每当他画上小丑的妆,他就能够暂时卸下无力和痛苦,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带来欢乐的“角色”,以此避免现实中的打击。然而,这也让亚瑟逐渐习惯于戴上“小丑面具”,直至无法再区分表演与真实的自我。

03

幻象与现实的分裂:社会的冷漠与消费

亚瑟对幻想的执着成为他与冷酷现实之间的屏障。

在疯人院里偶遇美丽抑郁的女孩莉,她主动接近亚瑟,向他袒露自己的不幸遭遇,对父母的怨恨,一下子击中了亚瑟柔软的内心。

亚瑟将莉视为希望的象征,当她向他表白并向他献身时,他觉得自己仿佛找回了活下去的意义。他们甚至在雨中共舞,勾画出彼此未来的蓝图。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莉不仅未与他同住贫民区,还拥有健在的父母,而她选择住进疯人院并非因生活所迫,而是出于对亚瑟的猎奇心理。

莉的欺骗无疑是对亚瑟情感的又一次沉重打击。她的接近并不是出于对亚瑟的理解和关爱,而是某种夹杂着崇拜和探险心理的猎奇行为
这种关系也象征着亚瑟不断被欺骗和抛弃的命运,他短暂的信任与投入再次遭到背叛,内心的破碎与痛苦也更加深重。

更为讽刺的是,观众们也并不关心他作为“亚瑟”的存在,而是将他消费为“小丑”这一符号,带入了各自的情绪投射。

他们为他写书、拍电影,用他的故事来赚钱,甚至狱警也要求他签名,期待在他被宣判死刑后签名书可以增值。整个社会将亚瑟的存在商品化,他们关心的不是他是否得到公平,而是如何通过他获得娱乐和经济利益。

亚瑟一面享受着这种被关注的快感,一面又被这种消费行为所困扰,他意识到自己从未被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尊重。
影片以一种黑暗的反讽展示了这种对个人痛苦的消费,使亚瑟意识到人们并不想看到他真实的一面,而只是想要一个“笑中带泪”的小丑来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

04

觉醒与死亡:真实自我的重生

当亚瑟把法庭当成了自己的舞台,对自己进行了充满戏剧性的自我辩护时,法庭的旁听席,法庭外的“支持者”,以及困在疯人院的同伴们都在为他“英雄”的行为而欢呼。
而当亚瑟逐渐意识到,他只是一个被社会丢弃的普通人时,人们开始将自己内心去社会的不公与怨恨发泄到了他的身上:莉愤然离开法庭,疯人院里的人唾弃他,狱警继续凌辱他,围观的人群纷纷散去......
影片的高潮在于亚瑟最终的觉醒,他在法庭上承认了自己在有理智地情况下杀死了那5个人,并且承认是自己亲手杀死了母亲,这并非是以“小丑”的身份,而是以真实的“亚瑟”发自内心的自白。

这一刻,亚瑟不再隐匿于面具之后,而是直面自己的痛苦和愤怒,将所有压抑的情感公之于众。
这种觉醒不仅是他对自己童年阴影和人格分裂的正视,也是他在被抛弃之后的最后反抗。他意识到,他所渴望的爱与理解都只是幻想,周围所有的人,包括莉这个女孩,都无法接受他的真实面貌。

而最终的死亡成了亚瑟最具象征性的重生。他选择了面对自己,甚至不惧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影片以他的死亡告终,但并非一场悲剧性的终结,而是暗含一种“重生”意味。他终于挣脱了小丑的面具,在死前获得了彻底的真实感,尽管社会不愿接纳他,他依然选择了不再逃避。这是他对社会冷漠的最终控诉,也是对自我身份的最终肯定。


结语:
影片《小丑:双重妄想》在亚瑟的孤独、分裂、觉醒和死亡之间构建了一幅黑暗的心理图景,揭示了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最终反抗、觉醒并自我救赎的历程。电影通过亚瑟的人格分裂和社会的消费行为,对现代社会的冷漠和对人性价值的忽视提出了严厉的批判。在这个过程中,亚瑟的觉醒和死亡并非简单的毁灭,而是一种“浴火重生”。
当一切幻想破灭之时,唯有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即便这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预约心理咨询,添加微信:juliar0602


任丽的心灵空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们内在的防御》作者,斯坦福设计人生教练,电影写作成长营创办者,专注于婚姻、情感两性关系、家庭亲子关系、职场人际关系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