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内在防御:藏得住崩溃,才撑得起人生

情感   2022-06-24 17:08  


解读:荔枝萝 | 朗诵:飞扬
原著:任丽

正如精神分析理论家安娜·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几乎我们的所有行为或想法都算作一种防御。

在演讲前清清嗓子是一种防御,说错话后讪讪地一笑是一种防御,为自己辩解也是一种防御。

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防御行为,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形成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模式,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我们内在的防御》一书中作者从多维度解读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防御机制,为读者们做自我剖析提供了理论指导,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任丽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着多年的心理实战经验,她在本书中用了许多贴近生活的案例,解读了各种内在防御给我们带来的问题以及化解的办法。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的防御机制,让自己活得更明白、更舒坦、更有意义。

培养独立的人格,避免退行型防御

正如《不想长大》中唱的“我不想,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

儿童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通常都无忧无虑。有些人在面对挫折和巨大的打击时会渴望退行到儿童时期,逃避承担责任和面对痛苦。

作者曾接待过一位27岁的男性来访者,这位来访者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决定都是母亲替他做的,包括选哪一所学校、文科还是理科、大学什么专业等,甚至毕业后的工作也是母亲托关系给他找的。

因为处理不好与上司和同事的关系,他在单位工作了4个月后就离职了,并且再也没有上过班,天天窝在家里打游戏,甚至很少走出家门。

这就是典型的无法适应社会而不得不退回到家庭中的例子,他们活在幻想的世界里,习惯性地回避一个成年人必须直面的责任和挑战。

书中分析道,这类有退行习惯的人,多半拥有一个强势、全能的母亲。在潜意识中,母亲其实不想让孩子长大,或者不允许孩子长大。

她们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时刻打压孩子萌发的自主意识,并且总是让孩子感到“我不行”、“只有妈妈可以帮我”。

这让兹心想到了在宫崎骏的电影《千与千寻》中就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巨婴”形象。有一个身形巨大、穿着红肚兜的婴儿,置身于一个金碧辉煌的房间里,被各种玩具和食物包围。

婴儿通过哭闹获得关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他不被允许走出房间半步,因为外面的世界是危险的。导致他成为“巨婴”的始作俑者就是其养育者汤婆婆。

兹心认为,在面对子女时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立空间,放下心中的控制欲,培养孩子独立顽强的人格,切忌一手包办。

如果发现自己是在运用退行的方式解决问题,就要知道,自己并不是真的不行,只是习惯性感觉无能。如果鼓起勇气去面对现实和解决问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跳出受伤的循环,疗愈强迫性重复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生长在家暴环境下的孩子在成年后会无意间被有暴力倾向的人所吸引;父母经常争吵,自己虽然痛恨争吵,却也总是控制不住地与伴侣发生无休止的争执……

似乎越不想发生的事情、越拒绝的东西,却越会在后来的生命中重演。

书中指出,这种现象叫做强迫性重复,即“个体强迫性地、不断重复某些创伤性的事件或情境,包括不断重新潜意识地制造类似事件,反复把自己置身于类似创伤极有可能重新发生的处境,让自己不断地重温某些痛苦的体验。”

这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模式、以及对自我的认识都是后天习得的,都来自早年与重要的养育者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我们曾经是怎样被对待的,会被我们在生理与心理层面全盘吸收,在成年后,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采用早年习得的自动化反应模式,潜意识地运用,甚至引导别人反过来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在《温暖的抱抱》这部电影中,小男孩鲍抱生长在一个缺爱的家庭中,父母有着严重的强迫症,对卫生有着极端要求,甚至包饺子也要量好尺寸,拒绝与人拥抱,包括自己的孩子鲍抱。

爱的缺失让鲍抱特别渴望爱,一心想要父母抱抱他,但却始终没有得到满足。

长大后,他却变成了比父母更洁癖的人,同时也变得更加封闭自己,不愿意向他人表达爱。

从渴望拥抱变成拒绝拥抱,这是一种习惯,也是——强迫性重复。

兹心觉得,对于童年时期留下的强迫性重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问题和问题的根源,在进入一段关系时更加放松,用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变化。

一段安全而有爱的亲密关系能让人获得与早年的创伤体验不同的感受,也许就能改变你的固有逻辑,打破强迫性重复的循环。


 适度运用情感隔离
学习成熟的防御心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分明在讲述一段很痛很痛的经历,但你讲述的那一刻,脸上神情冷淡,甚至还挂着笑;对过去痛苦的经历从来都不愿提起、回避思考……

书中指出,情感隔离指的是人们将不愉快的事实、想法或情感隔离在意识之外,以免引起自己的尴尬、焦虑或者痛苦。

人们之所以启用情感隔离,主要有3方面原因:一是某些职业的需要。比如医护职业、心理咨询师,不能过度沉浸在他人的痛苦中;二是情感隔离会让痛苦有缓冲的机会;三是情感隔离可以让自己暂时放下痛苦。

当巨大的痛苦向我们袭来时,我们的情感隔离是有益的,但被隔离的情感和问题不会凭空消失,隔离只是作为一个缓冲的中介。因此,情感隔离只能是一种暂时的防御心理,不宜维持过久。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极其悲伤的电影,由于男主角李的一个失误,将自己的家淹没在火海之中,家中的三个孩子都在火海中丧生了。

从那以后,李远离了这座留下破碎不堪记忆的城市,也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波士顿无休无止地做着各种杂活,但这也只是他为了逃避过去、隐藏悲痛所找的出口。

李是可怜且可悲的,他通过情感隔离将自己封闭起来,却始终没能卸下自己武装,接受心中的自责与痛苦。

兹心认为,我们可以适当调动情感隔离去保护自己,但不要过分依赖情感隔离,否则久而久之会使我们变得冷漠,甚至习惯性地逃避。

情感隔离就像一件坚硬的盔甲,在痛苦中我们用它来自卫,但是痛苦过后,盔甲也会将我们隔离于幸福之外。慢慢卸下盔甲,勇于正视自己的情感,告诉自己“没有盔甲,我也可以很坚强”。


用幽默回应痛苦
掌握更高级的防御方式

心理学家洛雷娜·鲁达曾说过:“幽默感能够帮助人们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
书中提到,幽默是一种高级的防御机制,幽默并不意味着逃避和否认现实,而是在面对问题时尝试着换一种方式来看待和面对问题。

当我们感受到痛苦的时候,如果无法规避,就要勇于直面痛苦。而笑对痛苦的能力是我们能够在自己内心世界中顽强生存的关键所在。

作者指出,要想让自己幽默起来,首先要提升自己的“钝感力”。

高度敏感或者安全感不足的人往往会非常自卑,他们擅长拿着放大镜找自己的缺点,而这些缺点都是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不能言说的。

通过钝感力练习,他们可以让自己在一些比较安全的场合中适当地暴露自己的脆弱或缺点,并不断告诉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

越是那些让自己出丑的地方,就越是锻炼我们幽默能力的机会。

英国作家杰斯塔东是个大胖子,由于“体积”过大,行动往往不太方便,但却常常通过自嘲的方式和大家谈论起自己的胖。

有一次他对朋友说:“我是个比别人亲切三倍的男人。每当我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时,便足以让三位女士坐下。”

杰斯塔东用幽默的方式接纳了自己的缺点,在用弱点调侃自己的同时,别人也就很难再伤害到他。

兹心非常认同这种观点,精神敏感的人总会在生活中过度内耗,费心伤神。而幽默是一种乐观的处世哲学,可以应对人生中的不完美。

幽默不是对事实的否认,而是在经历过痛苦之后的接纳,将痛苦当作了人生宝贵的经验后,我们便可以勇敢地着眼于此时此地,并面向未来。



每个人的防御机制都是有可能改变的,当我们意识到当下的防御方式可能已经不足以应对新的心理冲突与困境,我们可以试着放弃使用多年、已经成为自动化反应模式的机制,练习进化出更高级、更为成熟的防御机制。

不同的防御机制,就像哆啦A梦那个神奇口袋里的宝物,可以让我们在不同的场景中灵活使用,成为我们应对生活问题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调整我们的人际关系,收获幸福自在的人生。

让我们一起在阅读、感受与不断尝试中,开启进化模式,在不同的场景中灵活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尽享生活百味,实现人生价值。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

*解读:荔枝萝,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努力生活着的荔枝萝。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投稿请在后台回复“阅读达人”。

*朗诵:飞扬


如需购买签名版,请在公众后台留言。
任丽的心灵空间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们内在的防御》作者,斯坦福设计人生教练,电影写作成长营创办者,专注于婚姻、情感两性关系、家庭亲子关系、职场人际关系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