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公社特邀展|声景装置The Cave开放预约

文摘   其他   2025-01-13 23:41   上海  


第九期纪录Lab特邀声景装置The Cave将作为纪录公社首个线下常设展览,以此尝试打造一个更加多元的空间和互动体验。

△ The Cave 观众体验 © Kira

The Cave是一个沉浸式乌鸦声景视听体验,邀请听众步入“鸦群洞穴”。灵感来源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需要转过身才能看到真实的非人类世界,“The Cave”项目通过多物种视角,旨在实现观众感知上的本体论转向。该体验用乌鸦鸣叫作为传达和交流的语言,声景听觉体验作为主导,为人们提供一个窥探非人类的契机。通过对声音和行为的了解跳脱出对乌鸦的既定印象,观众在体验中感知、共情、进而反思人与乌鸦之间的关系。
△ The Cave 观众体验 © Kira
THE CAVE项目是张晴钰(Kira)主导设计的乌鸦多物种民族志系列作品的最终迭代成果,空间与视觉设计由Kira和时琳雅(Linya)共同设计合作完成。其声景作品素材来源于Kira在维也纳追踪乌鸦的1个月中的田野录音,叙事线索的构建以及鸣叫的生物学意义全基于多物种民族志调研和生物声学科学实证。

01



活动报名方式

展期:2025年1月15日 -2025年1月24日

(请微信咨询工作日开放时间段)

地点:上海市长宁区近上生新所

此次展览免费向所有感兴趣的申请者开放,请大家通过添加纪录公社office微信(cinemugwort)咨询并预约体验参观。




02

 


项目详情

深度聆听与声景漫步

张晴钰(Kira)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在维也纳多瑙河畔持续观察和追踪乌鸦,并在2023年2月至2023年5月进行间断性的观鸟行动。整个观察和追踪过程不仅在知识层面上深化了对鸦属、寒鸦属物种及其种间关系复杂交织的理解,同时也在情感层面上促发了她与乌鸦之间全新互动关系的构建,展现了一次以感知和情感为核心的研究旅程。

“在我沉浸于观鸟旅程的过程中,乌鸦神秘的行为举动始终让我着迷,内心不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交织。困惑、挫败与惊喜交替出现,构成了我探索这些非凡生物复杂行为模式的追寻之旅。”(摘自笔者民族志日志)

在对乌鸦的追踪过程中,Kira主要用了深度聆听和声景漫步。以乌鸦群的飞行轨迹为主要线索,通过捕捉乌鸦声景中的空间方位和距离变化,结合视觉和听觉的综合感知,对乌鸦进行系统性的追踪。

下图展示了基于维也纳城市Google地图的聆听和声景漫步追踪过程。追踪从左上角的Hütteldorf开始,途经美泉宫动物园、奥花园,最终到达鸦群聚集的栖息地——多瑙河沿岸。图中,蓝色的星型图标标示了笔者观察和聆听乌鸦的地点,蓝色虚线表示追踪路径,而橙色同心圆则代表乌鸦声景的感知范围和强度。

△ 图1 Kira在维也纳的声景漫步映射地图© Kira

基于聆听和声景漫步的观察和追踪过程是一次以感知和情感为核心的研究旅程。图2呈现了乌鸦与Kira之间的纠缠轨迹在地图上的映射,蓝色代表Kira,橙色代表乌鸦,路径代表双方的行动轨迹,圆点表示研究者与乌鸦之间的相遇和交集,黑色圆圈则是研究者与乌鸦失去交集的时刻。

图2 乌鸦与研究者情感纠缠轨迹图© Kira

在调研的过程中,Kira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影像和日志记录,记录了乌鸦观察、鸣叫、鸦群聚集、群行等动态,以及她在观察、聆听与感知时记录的内容、情感和反思。

△ 图3 影像与日记记录截取© Kira

在聆听鸦群声景时,Kira通过声景映射的方式,记录下聆听到的生态声景。图3展示了叫声的不同模式及其声景的轨迹,并通过声景的呈现勾画出鸦群群行的生态行为学和飞行模式。

△ 4 基于乌鸦叫声的声景映射感知图© Kira


田野录音

在进行调研过程中,主要采用田野录音作为核心研究方法,捕捉其日常活动中的声景,为多物种关系的理解提供音频数据支持。

△ 5 Kira进行田野录音© Kira

在Kira进行回听和乌鸦生物学含义分析时,进行了不同乌鸦的声学对比,可见大嘴乌鸦、小嘴乌鸦和秃鼻乌鸦的音节时长一致,叫声趋于平稳,没有明显的频率变化,而寒鸦音节较短且活跃,表现出明显的音调呈下降趋势。

△ 不同乌鸦鸣叫的语谱图对比© Kira

并且通过对语谱图分析,获得了包含联系、警报、飞行、乞食、求偶等不同生物学含义的鸣叫,并成为生态声景分析和重构的重要依据。


△ 鸦群合鸣的生态声景频谱图© Kira


△ The Cave 田野录音© Kira

03



艺术家介绍




张晴钰(Kira)

新媒体艺术家、设计师

同济大学和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硕士在读,专注做沉浸式互动体验设计、生态声景设计。她以媒体传达设计与材料科学的跨学科背景为根基,专注于物理世界中真实而深刻的沉浸式体验,致力于探索科学与设计交汇处的全新表达与桥梁。


设计的项目曾参展于2023年Cumulus Beijing、2023年上海T因子城市再生节、2023年维也纳应用艺术节、维也纳民俗博物馆干预展览,并于DRS设计顶会sound-driven design主题发表论文。





时琳雅(Linya)

空间艺术家、设计师


就读于同济大学和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她兼具建筑学的空间塑造能力与创新性的空间服务设计意识。她擅长探索沉浸式的空间艺术表达形式,注重塑造完整的体验流程。

设计的项目曾参展于2020年IAI国际设计节、2023年维也纳应用艺术节、维也纳民俗博物馆干预展览。




关于纪录公社

纪录公社创立于2021年,是一个拥抱所有纪实影像工作者的平台。以纪录公社网站(jilucommune.com)为起点,我们共享纪实影像创作相关的知识、经验、市场资源;并建立了一个透明、高效、开放的人才平台。同时,我们旨在通过一系列的采访、讲座、放映交流和培训工作坊,为纪实影像创作者进一步提供思考、发展和学习的平台。我们渴望连接影像创作者与观众,向大众推广纪录片的多种创新形式,为纪录片培养更多受众,拓展纪录片创作新思路。






联系我们


网址:https://jilucommune.com/


邮箱:info@jilucommune.com


微博、豆瓣、B站:纪录公社


记录你的成长

成长你的纪录





纪录公社 Jilu Commune
纪录公社是一个拥抱所有纪实影像工作者的公益空间。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共享纪录片的知识、经验、市场和伙伴。我们保护每一个进入纪录片行业的新人,他们明白行业规范、懂得法律安全、建立合作伙伴,在社区中茁壮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