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约5400字,阅读时间约11分钟
在2024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 (IDFA),我们在不同单元看到了三部作品——新媒体单元 (DocLab) 的《饮用布莱希特:一场自动化的实验室表演》(Drinking Brecht: An Automated Laboratory Performance)、舞台单元 (On Stage) 的《感谢到场》(Thanks for Being Here)、大师单元 (Signed) 的《女囚犯们》(Reas),它们都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了戏剧与影像创作。
《饮用布莱希特》的导演 Sister Sylvester 从戏剧转向多媒体创作,这部作品最初为互动戏剧,在 IDFA 呈现的实验室形式是在 IDFA DocLab 策展人的提议下进行的改编。《感谢到场》是比利时先锋剧团 Ontroerend Goed 创作的互动戏剧,它将摄影机对准观众,对影像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一定的错位处理。《女囚犯们》的导演 Lola Arias 从事戏剧创作多年,影片始于她在女子监狱举行的系列戏剧工作坊。电影制作结束后,导演创作了影片的舞台剧版“续集”,讲述主角们出狱后的生活。
三部作品都关注当下社会的不同侧面,创作者相信艺术的责任是对社会提出正确的问题,引导观众将目光投向正确的地方,并希望观众能积极地参与到社会讨论中去。它们处理的其实都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肃议题:科学与政策制定的关系,种族主义与狭隘民族国家主义的再度兴起,两极分化的世界观,被忽视的边缘群体,但它们的呈现方式并不沉重,让我们看到纪实创作的更多可能性。
“戏剧与纪实影像特辑”系列将分为三篇,本文为特辑之一,将围绕《饮用布莱希特》,本位内容来自纪录公社对导演 Sister Sylvester 的采访,采访内容有删减。
《饮用布莱希特:一场自动化的实验室表演》(Drinking Brecht: An Automated Laboratory Performance)是艺术家 Sister Sylvester 创作的结合了散文电影与互动科学实验的多媒体作品。Sister Sylvester 是一位居住在纽约与伊斯坦布尔的多媒体艺术家,她创作或合作创作的多种形式的作品都曾在IDFA展出,包括去年的VR作品《影子时间》(Showdowtime)、2022年的现场表演《老鹰与乌龟》(The Eagle and The Tortoise)、2021年的纪录短片《我们的方舟》(Our Ark)。
它始于一顶从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的柏林剧团偷来的帽子,那顶帽子自1930年代后就没有洗过。艺术家 Sister Sylvester 以散文电影的形式呈现她通过基因提取与档案资料追溯帽子上DNA的过程,同时探寻基因学与现代生物学如何影响我们所处的世界。在实验室的情境下,观众被分为三人一组,共同参与提取草莓DNA,并用提取的DNA制作鸡尾酒。在影像与实验互动中,参与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群体感,思考科学与政治决策的关系以及“公民科学”的理念——科学不应是少数专业人士的特权,而是一种人人都能参与的探索过程。
△ 《饮用布莱希特》IDFA现场图片 ©Sister Sylvester在采访Sister Sylvester之前其实我并未意识到 “eugenetics” 这个英文单词的中文翻译可以是 “优生学” 与 “人种改良学” ,而这两种翻译本身自带立场。Sister Sylvester认为将人类简化为DNA符号是一种 “人种改良学” 的思考方式,在世界各地狭隘民族国家主义兴起的当下,我们尤为需要警惕简单粗暴基于生物学的身份认同。在“优生优育”政策浸润下的我们似乎很少思考,“优生” 与 “人种改良” 之间的边界是什么?研究基因与智商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被不加所思索地接受?什么样的基因在被怎样的人定义为“劣等”?如果基因可以轻易被定义,那么被简化为DNA符号的人是否也可以同样轻易地被定义为“劣等”?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似乎可以选择任何研究方向,但是我们需要知道错误的研究方向将带领我们去向可怕的地方。因此,科学教育不能只关注纯科学,而不考虑它可能衍生的社会、政治、文化影响,而大众也需要具备更多科学常识以更好地理解、讨论科学相关的政策。始于一顶偷来的帽子
纪录公社:你是受什么启发想要用这种方式呈现科学剧场,最初的灵感是什么呢?Sister Sylvester:一切都源自那顶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Berliner Ensemble)的帽子,我在影片中讲的故事是真实的,那个喝醉了的技术员确实帮我偷了帽子。那顶帽子从1930年代开始就没洗过了,我知道这个帽子里肯定是有故事的,但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也不知道需要什么科学流程。
△ 《饮用布莱希特》截帧 ©Sister Sylvester我拿着这个帽子去了一个实验室,开始了解提取帽子上DNA背后的科学原理,再围绕实验过程去构建作品。一方面,我单纯地从字面意义解读布莱希特的“科学剧场”;另外一方面,其实也是一个玩笑,因为布莱希特本人很讨厌这种剧场形式,他把它称作“厨房剧场”。而我做的就是他所说的“厨房剧场”,我确实让你们做了一杯鸡尾酒,然后喝掉它。那个实验室经常组织儿童实验活动,比如最早的生物黑客(biohacker)实验是从草莓中提取DNA,这是儿童科学课堂上最基本的内容。在这些活动结束后,我们通常会把剩下的材料放进搅拌机里做成饮料。我当时觉得这会是个不错的呈现形式。那时候我还没有提取任何DNA,没有任何结论,但实验的形式一直保留到最后。关于鸡尾酒的设定我最喜欢的是人们会留下来,读一读最后几页纸上的内容,喝点酒,聊一聊。如果我的作品能够让观众讨论政治,那它的目的就达到了。纪录公社: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中,观众的投入或者互动你有看到什么不同吗?Sister Sylvester:现场演出中,大多数也是观众自己提取DNA、制作饮料,但是现场演出的即兴更多。作曲家DM R、打击乐手Ellery Trafford还有我很多时候都是即兴表演。音乐是现场演奏的,我是在现场呈现各种资料,显微观察也是现场进行。在剧场版中观众做实验的时候,我的掌控会更强一些,我可以让观众们回到我希望他们关注的事情中。我了解到到IDFA这个实验室版本里面,有的观众可能会因为聊得太兴奋,而错过最后一部分文字。但是我觉得在实验室版的概念性会强一些,我非常喜欢房间中没有权威人物这个设定,好像你们真的身处一个生物黑客实验室,你们必须一起搞清楚。总体来说,我更喜欢IDFA实验室版本的概念,但是剧场版本的即兴特质也非常有趣。△ 《饮用布莱希特》剧场版 ©Sister Sylvester
纪录公社:这个作品一方面涉及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与音乐家合作,你是如何与科研人员、音乐家合作共同呈现这种体验呢?
Sister Sylvester:我的背景是表演艺术,最开始是传统的戏剧形式,后来慢慢转向跨学科领域。我很早就发现我不擅长与演员一起工作,我非常喜爱演员,我希望能与他们一起工作,但我就是不擅长。我最喜欢的合作是与音乐家,可能因为我完全不懂音乐,我不会乐器,也不会唱歌,没有任何音乐知识,但我非常敬佩音乐的力量。我工作的方式是非常理性的,我喜欢处理概念,将各种概念用我的写作糅合在一起。我的写作有时会非常理性,非常智性,而音乐可以给我的作品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维度。
纪录公社:你是如何从戏剧背景,转向将科学引入到叙事当中呢?我了解到你也在共同教授“生物艺术”(bio art)的课程,你是如何找到这种创作模式或者灵感的呢?Sister Sylvester:我觉得可能取决于项目。比如这个作品很明显是需要依靠科学的,因为只有通过科学的工具我才能发现帽子上面有什么。随着我调研的深入,我越来越能理解布莱希特与科学的关系。慢慢地我发现,我所做的从旧帽子上提取DNA这件奇怪的事,和布莱希特的理论之间存在着如此多的平行线。所以,这种形式是随着项目的深入自然出现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我选择现在的创作形式,而不是传统戏剧的形式,是因为戏剧世界不一定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题材,因为它不符合传统戏剧形式,可以说我做的是“现场版的纪录片”。△ 《饮用布莱希特》IDFA现场图片 ©Sister Sylvester纪录公社:你可以再细聊一下这个作品的主题,以及布莱希特的理论是如何影响你对这个故事的讲述吗?Sister Sylvester:我一直是布莱希特的粉丝,喜欢他的诗歌、他的戏剧以及他的政治理念。我觉得他的思想在当下依然极具意义。在我的创作中,我一直在借鉴他的方法,比如思考观众与作品的关系,以及如何创作具有政治参与性的艺术作品。当下世界正在发生的和1930年代所发生过的有着许多相似性。我觉得在当下重访布莱希特是非常重要的,他找到了抵抗那个时代的方式,找到了创作可以参与政治的艺术形式。在政治参与的策略方面,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所做的工作至今依然非常重要,他希望通过戏剧激发人们参与政治行动。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旨在维持社会稳定,阻止反抗;而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恰恰相反,他希望观众保持批判性思维,用清醒的眼光观看戏剧并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实。比如,他会让演员在每次排练前先读报纸上的头条新闻,在排演《伽利略》时,他会将当时的社会处境投射到戏剧中。这样,戏剧的内容总能与观众所处的现实发生联系。我的每一部散文影像作品都深受这一理念的影响。Sister Sylvester:是的,我在一所大学的理工学院任教,我看到科学被当作单一的学科在教授,并没有教授任何(相应的)社会或者政治背景。当然,比如与我合作的这位教授会给学生讲述很多与科学史、女性主义科学史等与科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内容,但这种做法对于获取学位来说并非必须。我认为在这种教育下,学生毕业后开始自己研究的时候,他们并不会思考他们的研究与世界,与政治交织的关系。我们所看到的社区生物实验室、生物黑客实验室等都是为了创作一种“公民科学”。我自己永远不会成为科研人员,但是了解基本的概念会让我不那么害怕科学相关的讨论。作为公民,我们可以参与到科学决策当中去。如果科学家们可以接受更好的人文教育,而普通公民可以有更好的科学知识,才更有可能让科学服务于我们,而不是服务于权势。其实在活动房间后面的墙上,贴了几篇关于在英国和美国“人种改良科学”数量增加的文章,我想在国际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趋势。这些在1940年代后被埋葬的关于科学的讨论又开始再度兴起。△ 《饮用布莱希特》IDFA现场图片 © Sister Sylvester
“我们提出的问题、建构的知识体系塑造了我们所处的真实”
纪录公社:我们看到这次IDFA DocLab上很多作品都会让我们思考真实是什么?比如有很多运用AI技术的作品会让我们质疑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就是真实吗?你也提到科学研究可能被用于非正当的领域中。那么你如何看待真实呢?Sister Sylvester:我想我可以从我们与科学的关系回答,我们创造自己的真实,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所建构的知识体系塑造了我们所处的真实。科学家Banu Subramaniam撰写的《达尔文的鬼故事》(Ghost Stories for Darwin)是我最喜爱的科学书籍之一。这本书讨论的是她的博士研究课题“牵牛花的变色”,这本是一个单纯的科研问题,与政治、社会并无关系。但随着她研究的深入,她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会提出特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于是她开始挖掘基因学背后的“人种改良学”的过往,以及我们会提出特定问题的原因。这是一本非常美的书,它具象地呈现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决定了我们所生活的现实,我们所建构的知识体系构成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The questions we ask lead to the reality we end up living in, and the body of knowledge we build builds the world that we live in.)△ 《达尔文的鬼故事》© Banu Subramaniam
我坚信我们将目光投射的方向创造了我们所处的现实,所以需要谨慎地对待我们所关注的事物。当下AI十分热门,在IDFA也有许多关于AI的讨论,但是我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指向AI技术,这种技术对于我们的环境有十分强的颠覆性,但似乎并未解决我们希望它解决的任何问题,似乎它只为当下最有权势的人群所用。它当然是一种非常棒的技术,但是我们可以关注更多方向。我们的金钱、注意力与能量本可以用于打造另外一种不同的现实。我知道我们现在不可能再回头,但是我不认为这些技术是不可避免的,它们只是我们社会注意力导向累积的结果。我认为我们需要转向,但是我不知道需要如何去做。将剧场作品转化为装置艺术
纪录公社:这个作品之后,你还有其他想要继续探索的话题吗?Sister Sylvester:我目前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将我之前的作品转化为装置艺术上。我还有另外两个作品,我觉得非常适合用装置的形式呈现,这样它们可以去到更远的地方。剧场版的巡演每次需要大费周章,需要七个人亲自飞到世界各地,这样很大地限制了作品呈现的空间以及抵达的观众。Sister Sylvester:一部叫作《康斯坦丁波利亚德》(Constantinopoliad),一部叫《老鹰与乌龟》(The Eagle and The Tortoise),他们都是融合了散文电影、书本文字以及现场音乐与图像的表演形式。△ 《康斯坦丁波利亚德》预告 © Sister Sylvester
纪录公社:《老鹰与乌龟》这部作品也在IDFA呈现过,对吧?Sister Sylvester:对,在2022年的IDFA On Stage。我认为这两部作品都有潜力转化为装置,不需要现场表演,不需要演员,只有书籍与声音。我下一步想寻找发行这两部作品的方式。我在这方面一直都做得不够好,我之前都是完成一个作品,马上进入下一个作品的创作。现在我更成熟了一些,我会思考这个作品如何继续“生长”?它还可以去到什么地方?△ 《饮用布莱希特》IDFA现场图片 © Sister Sylvester
纪录公社:我很好奇这种现场表演或者装置作品的发行模式?因为我们注意到很多传统纪录片导演也在探索新的发行方式,比如通过美术馆的影像装置的方式。但是这种装置或者表演的形式其实非常依赖空间,并且需要为不同空间进行定制化调整。Sister Sylvester:我其实也不清楚,昨天有一个圆桌也在讨论这种作品的发行方式,我知道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做相关的调研。对我来说,比较理想的是有一个科学博物馆网络,艺术空间、实验室、科技空间、大学,还有电影节等。我知道一些纪录片创作者在探索如何在影片中加入现场的元素,因为当下由于流媒体的盛行,人们不再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他们可能希望通过加入现场元素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而我则试图去除现场元素,让我的作品更容易发行。也许存在一个中间地带,既可以吸引观众,又可以降低发行门槛。但是这个作品带来的群体互动感确实是单纯观看一部影片所无法带来的。网址:https://jilucommu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