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呼唤

文化   2024-12-26 00:01   山东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小时候,父亲常给我们讲宁波老家的事,在讲述中,流露出对老家深深的眷恋,也让我对老家充满了向往。
1993年春节刚过,父亲查出了胃癌晚期,立即实施手术治疗。术后父亲身体虚弱,对老家的想念却与日俱增。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我打算借辆车,自驾带父亲去老家看看。后因多种情况没能去成,成了我一大憾事。
父亲离世后,我慢慢意识到,之前从父亲那里了解到的家事还是太少了,很多是从他留下的书面资料和遗物中得知。
几年后,我有了寻根问祖的念头。于是,携儿子到上海找大姑姑带领,同姐姐和表弟一行五人,乘坐轮船来到宁波。在老家的几天里,走亲访友,见到一些亲戚,听到一些有关李家的故事。对老家有了进一步了解。

 2000年与儿子在曾祖父故居前


2018年我退休后,前后两次自驾去过老家。一次是打听家谱的事,一次是为修整祖坟。看到祖父坟前杂草丛生,当即有了修整的打算。回山东订制了两块碑,刻制好碑联和图案,直接随车运过去。在当地找民工固定好,坟前还浇筑了水泥地坪。这样,祖坟显得庄重,气派了许多。
民工们说,常干这种活,但是孙子修祖坟的还是第一次遇到。当初,父辈有这个心愿,也不一定有条件。现在家里经济条件好了,也有能力,父辈没有完成的事,我们孙辈去完成不也是很好吗!
打那以后,我有了一个愿望,要带家人一起去看看老家。儿子最懂我,记在心里了,努力寻找机会成行。后遇疫情三年,这事搁置。
2023年疫情防控形势好转,趁两个孙女暑假之际,儿子借来一辆商务车,从山东出发,载着全家人行驶近千公里,当天赶到宁波鄞州区的五乡镇住下,第二天一早再赶往明堂岙。
明堂岙村有近千年的历史,从“岙”字可看出村子处在山间的平地。上世纪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期间,村子叫明星大队,我上学时籍贯就写过。
老家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到处散发着一种原生态的气息。山上植被茂盛,从山间下来的溪水常年流淌,自然风光优美。一家人赞不绝口。
村子南边有一条小河,河两岸各有一条水泥路,非常好记。每次来,我都是顺着这条沿河路走到村东头,向南的山脚下是村里的公墓,向北过桥便是曾祖父的故居。
祖父姊妹七个,五男两女,他排行第二,早年和兄长一起到上海打拼。上海刚解放那会,祖父不幸患上痨病,不久后过世,将灵柩运回老家,葬于村南太白山脚下的公墓。
在我指引下,车子直接开到山脚下,下车祭祖。几年前,这里上山祭祀的路预制了水泥阶梯,很好走。祖坟背靠青山,面朝田野,阳光尽射。即便不懂风水,也能看出那是一处向阳光接地气的风水之地。在此举行了传统的拜祖仪式,烧香叩首,表达着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站在山坡上,大致村貌呈现在眼前,村子东高西低,四面环山,一条小河经过村边蜿蜒流向远方。河水由山间溪流汇集而成,长年流淌,水质清澈,村民们有在此洗菜洗衣的习惯。2000年我来的时候,还是自然的卵石河道,只有唯一一座通向村里的石板桥。如今河两边用石头砌成堤坝,修了路,建了好几座能通汽车的桥。

村子东西的房屋建筑有着明显的分界线。东部仍是老村子,旧房屋。西部则是新建的居民区,一幢幢两层小楼拔地而起,村内修通了多条水泥路,建设了村委会和文化娱乐场所,开通了客运班车,交通便利顺畅。
过了桥就来到老村子的村头,不远处有一棵古树和一口古井,古树参天,古井仍在使用。我每次来都以古树作为路标。


在曾祖父故居前留影


往北径直走出不远便是曾祖父故居。这里是一处坐南朝北的四合院,背靠大山,山上是茂密的竹林。院内三大间正房,东西各有一排厢房,白墙青瓦,建筑考究。正房屋顶朝南有一排吊柜,现在摆放着祖宗的牌位。屋内的老家具都没有了,只有一些桌椅板凳和拜祖用品。
东西厢房每排七八间之多,供子女们居住。正门两旁的屋内,早先我见过里面放置着脱谷机等一些农具,还有些竹篾编成制的囤粮器具和米斗等。原来院子的地面铺着卵石,排列出几个直径一米大的铜钱图案,很规整,也很漂亮,雨天鞋子沾不到泥土。现在院子铺上了一层水泥面,那般漂亮的图案不见了踪影。

曾祖父故居正房


步入故居,仿佛进入到一个时光隧道。院内的断瓦残垣诉说着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岁月沧桑。斑驳的墙壁映照出这座建筑饱受风雨的年代感。布局规整、端方有序的四合大院彰显着主人当年显贵的地位和财富。
至今上海的亲戚家仍保存着一张曾祖母六十大寿时的“全家福”,三世同堂,几十号人前来祝寿,合影留念。在那个年代,能把摄影师请到家里来照张合影,那一定是有相当能力的人家才能办到。可想而知,当年家族的兴旺。

 1935年为曾祖母60岁祝寿时的“全家福”


曾祖父故居空置了数十年,一直没人管理,后人们偶尔来这里看看。如今,街门被人卸掉,院内房屋和门窗还算完整。西排厢房已全部倒塌,东排的北边倒了一半。眼前这片凄凉景象,作为李家后代却没人能左右,心里五味杂陈。
门过道东墙镶嵌着两块石刻,刻有“明堂岙花墙门重修祖堂出资芳名”字样,下面是捐款人姓名和资金数额,100元至500元不等,我数了一下有120人,落款“2007年农历九月”。从石刻来看,是李家的人发起捐款,将曾祖父故居修成了李氏祖堂,这些人都有着同根同源的爱心。据说他们定期在这里举办拜祖仪式,照这样,曾祖父故居算是有了些人气。
从故居出来正是中午时分,天气炎热,两个孙女突然变得兴高采烈,原来是看到村边的那条小河,闹着下河淌水。她俩凉鞋都顾不上脱,提着裙子,走进水里嬉闹,叫也叫不上来。不愧为是李家的后代,两个孙女来到老家一点都不拘谨,不是时间紧迫,估计玩一天也玩不够。

孙女在小河嬉水


宁波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古迹众多。明堂岙村不仅是太白山下有着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生态村,还有着浓郁佛教文化的氛围。村的西北方向不远处是有“东南佛国”之称的阿育王寺,东南方向翻越太白山是“禅宗名刹”之一的天童寺。
老家之行,一家人都充满着对家乡这片热土的期待,愿家乡的未来更加美好,老乡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特别是两个孙女来到老家寻根问祖,会让她们有一段不同寻常的记忆。
老家,如同一首悠扬的老歌,背负着家族的荣誉和信念,有无法抗拒的力量,吸引着游子的目光。无论身在何地,老家始终是心灵的根基,她的呼唤时常在耳边响起。(2023年8月)

作者简介:李光辉,1958年出生于东营原广北农场,1975年参加工作,酷爱汽车技术,多年在机关工作,通过学习写作的实践,记录自己人生经历和感悟,给自己注入正能量,为五彩斑斓的世界留下点发自肺腑的心语。




东营微文化:

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东营市首届“十佳正能量自媒体”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记录人间百味,传播正能量。

投稿要求:

写好自己的故事,写好身边人的故事,写好家乡的故事。体裁要求为散文,小说,随笔。散文2000字左右,小说5000字左右。拒绝无病呻吟,空洞无物单纯抒情、议论的作品。稿件需原创首发公众号,严禁抄袭拼凑,文责自负。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投稿邮箱:407258991@qq.com

交流学习:加微信18562013539,进东微群,交流阅读心得及写作方法。


东微编辑部:

顾   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   编:郝立霞

副主编:何跃文  郝立新

编   辑:晓   娣   娟  娟   茶醉   文姐




感谢您点“在看”分享此文~


东营微文化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送原创文学作品,传播正能量,促进以文会友。 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