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友问:职场中需要「深度思考」的能力吗?还是拿到活「直接干」效率更高?
看到这样的问题,心中五味杂陈,职场人压力太大,也太“卷”了,就像玩游戏,本来是娱乐放松,为了赢不少人把握细节,就为了胜出那么一点。
既然有人需要,就谈谈自己的感受,提供一些思路,不仅能释放你的压力,还可以让你找到便捷的路径。
一、情况不同,对待方式不同
客观的讲,领导更喜欢“直接干”的下属,因为能看到他们的执行力。反而“深度思考”的人,如果没有领导足够的信任,在领导眼里就是在磨洋工。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领导,安排下去工作,有些人立刻就行动起来,有些人则在那里不知道想什么?即便他是深度思考,你会怎么想?难道不考虑效果吗?
当然不否认“深度思考”的重要性,也确实有些工作需要认真思考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但那种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要么是领导已经考虑
换一个角度想,领导让你去打印,让你去送一个文件,难道真的需要深度思考吗?再深度思考又能有什么花样,还是有其他效果呢?
如果领导没有足够的信任,“直接干”更符合领导的心意,哪怕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也要在“演”出来“直接干”的执行力,思考是私下的事,无需人尽皆知。
2.“深度思考”未必真的有效
“深度思考”就一定有效吗?答案是:未必。
因为你能想到的,领导未必没想过,即便领导的想法有偏差,你觉得作为职场人能轻易改变领导的想法吗?
更何况上下级之间的信息差,导致“深度思考”的条件不足,未必能想到点子上。
退一万步讲,你深度思考的没错,但“屁股决定脑袋”,很可能领导会觉得你越位、越界了。当然不否认领导需要你的思考,让他的想法更完善,但真的能想到一块去吗?
作为职场人,要摆清自己的位置,深度思考是让工作更顺畅,避免可以预见到的困难。不过,所处的位置,限制了思维的局限性。
即便跳出职位限制的思维局限性,可位置限定了大多数职场人,只是整部机器的一个部件,深度思考能起到的作用也有限。
二、深度思考是习惯,并非能力
1.“深度思考”是一种习惯,不是能力的呈现
当你觉得有些大佬,侃侃而谈,遇到问题轻描淡写的解决,你以为是他们深度思考的能力强,或者是他们水平高。
事实上,他们只是一种思维习惯,因为解决类似的问题多了,经历的多了,自然而然的一种反应。
就像博士辅导初高中学生的作业,你觉得是他思路清晰、解题思路好,他们思考充分,其实不过是他们早就经历过,或者早已形成的思维习惯。
“深度思考”是一种习惯,也是阅历的体现,与其说是一种能力,不如看做更高段位的思维习惯,是呈现出来的能力,不是能力的呈现。
2.归纳、总结、积累、思考,形成自己的经验
“深度思考”的作用不能忽视,但在于平时的归纳、总结、积累以及反思的结果。
绝不是遇到事情,领导安排任务之后的深度思考,因为可能你从未经历过,即便是考虑再周全,也实际过程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
思维方式,思考角度以及立场都可能导致思考的方向出现偏差,只有经历过,思维方式才能逐渐成长。
就像成年人思考问题要比小朋友更全面,是因为他们深度思考了吗?还是因为他们经历之后,形成自己的经验?
不否认深度思考的作用,但是建立在认知架构的形成中,经验、阅历是基础,归纳、总结、积累、反思是方式。
3.经验的呈现方式,是深度思考的结果
相同的经历,每个人产生的思维方式也有高低之分,有些人在职场上吃过亏,于是觉得到处是不公平竞争,让自己有种无力感。
而有些人因为吃过亏,考虑到了不公平竞争的因素,思考破局的方式,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
正如《权利进化论》中提到:面对这样的现实,你是把他当做自己碌碌无为的借口,还是把它看做辅助自己决策的信息呢?
深度思考的结果,千差万别,认知构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任何经验的呈现,都是深度思考的结果,但由于认知构建的不同,导致了相同的经验,深度思考的结局也会不相同。
所以,构建积极的认知架构,更有利于在工作中崭露头角,这是先后次序的问题,是现有经历,然后再有经验,在积极的认知架构下,呈现出的深度思考。
写在最后
作为职场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也要进行深度思考,但呈现的方式绝不是思考,而是“直接干”,在行动中呈现出深度思考的结果。打工人已经很“卷”了,大家压力都很大,“卷姿”正确才能赢,而不是一味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