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镇痛周
- 关注疼痛的性别差异 -
01
李女士(化名)说,自去年8月她突然感到肩痛,“当时我以为是吹空调受凉了,‘湿气’重导致的,没当回事,可是经过保暖、在推拿馆理疗、拔火罐都没什么用,疼痛反而越来越重,一夜都睡不着,梳头、穿衣服、扣纽扣都很困难,一直忍到半年,什么都试过了,才到省人医的疼痛门诊来看。”最终她被确诊为冻结肩,也就是“五十肩”。李女士说,“后来潘主任团队用微创方法帮我松解和治疗之后,疼痛明显减轻了,也能活动了,这次我借着义诊来咨询一下。”
02
无独有偶,王先生(化名)的就诊经历同样曲折。他是一位癌症患者,让他痛不欲生的根源来自于带状疱疹。“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得带状疱疹了,上次症状比较轻,很快痊愈,但这次疱疹起在头和颈部,发作起来,就像被电了一样,头皮撕裂一样,止痛药根本控制不住,疼起来我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直想撞墙。”王先生说。
接诊的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孙晓迪副主任医师介绍,王先生以前有过癌症病史,免疫力比普通人差,所以容易多次发作带状疱疹,疼痛更剧烈,且容易落后遗症。“我们科潘寅兵教授团队采用了脊髓电刺激植入术,对受损神经进行持续性调控,术后第二天王先生的爆发痛就得到了有效控制。出院后半年,王先生听从医生建议,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尽早接种带状疱疹疫苗,至今病情都很稳定。”孙医生说。
03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医师潘寅兵教授表示,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发现,男性和女性在疼痛的体验、感知和应对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此外,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存在明显性别倾向。比如常见的冻结肩,又名“五十肩”,男女发病率之比高达1:3。
潘主任介绍,从生理角度来看,女性似乎对疼痛更为敏感。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波动,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疼痛感受。例如,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许多女性会感受到疼痛程度的变化。同时,女性的痛觉感受器可能在分布和敏感性上与男性有所不同,这使得她们在面对相同的刺激时,更容易感受到疼痛。
心理因素也在疼痛的性别差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女性可能更倾向于将疼痛说出来,寻求支持和帮助。而男性则更有可能选择默默忍受疼痛,不愿意轻易表达,认为“忍一忍”自然会好。
04
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有超过3亿人正在遭受慢性疼痛,且正以每年1000—2000万的速度增长;慢性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第三大健康问题。但公众对于疼痛疾病的知晓率仅14.3%,只有不到一半的慢性疼痛患者选择就诊。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刘存明教授表示,古有关公“刮骨疗毒”面不改色,传为美谈。“‘忍痛’在我国文化中备受推崇,尤其是男性。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疼痛有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之分”,刘主任说,急性疼痛往往是一种症状,多数随着原发病治愈而消失;“关公刮骨之痛”就属于此类疼痛。而慢性疼痛,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类似,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其病种多,病因杂,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炎症、神经损伤、肿瘤或糖尿病等。发病率逐年增加,不分白天黑夜,很多人忍受着疼痛的折磨,亟需更多关注。
“我们疼痛医学里有一个概念叫‘痛觉敏化’,简单来说就是‘对疼痛过敏’,当你对慢性疼痛置之不理,它很可能逐步影响到神经、脊髓,甚至导致大脑中枢‘过敏’,造成其疼痛阈值可能处于较低水平,治疗难度加大,逐渐成为易痛的‘脆皮’体质,严重时轻微触摸皮肤都会感到疼痛难忍。”刘主任提醒,“忍痛”不仅容易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还容易导致慢性疼痛迁延不愈甚至加重,因此有些“痛”真的不必忍。
05
潘寅兵教授表示,目前慢性疼痛患者面临两个难题,“一个是拖延看病,越拖越痛;二是找不对科室,这在中老年疼痛患者中非常典型”。潘主任建议,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不妨到医院疼痛专科门诊就诊,切莫延误治疗时机。
据了解,江苏省人民医院疼痛专科从2019年开设慢性疼痛多学科联合MDT门诊,与多个相关科室合作,开展神经病理性疼痛、癌痛、慢性骨与关节疼痛等慢性疑难性疾病的诊治工作。此外,经过不断探索积累,在非痛性疾病(周围性面瘫、面肌痉挛、突发性耳聋、糖尿病性胃轻瘫、功能性腹痛等)诊疗中,也取得显著临床效果。“我们疼痛科不仅关注于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更在意患者的综合化管理,提升诊疗效果,为广大患者带来更有尊严、更加舒适的就医体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潘主任说。
义诊现场
专家门诊信息
订阅号
服务号
策划&审核 | 徐婕、吴倪娜
统稿&编辑 | 曹佳雨
文字 | 曾令清、何雨田
素材来源 |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
宣传统战处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