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医生对于微创手术和限制类医疗技术(以下简称限制类技术)的理解局限于字面意义,比如:认为单纯的小切口手术或用了腔镜就是微创手术,把“限制类”误解为“禁止类”技术或难度极高的技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么,微创手术和限制类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个术语背后的真正含义。
微创手术:小切口背后的“大智慧”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操作手册(2022版)中关于微创手术的定义是这样的:
微创手术是指出院患者在日间手术室或住院部手术室内、麻醉状态下的内科和外科腔镜手术、血管内和实质脏器的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特点。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操作手册(2022版)第31页
由定义可以看出,微创手术是指微小创伤的手术,区别于传统的开放手术,这里的“创”不仅仅指切口小,更重要的是减少对患者已有组织(肌肉、血管、神经)的破坏,并具有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越性。另外,利用腹腔镜、胸腔镜等现代医疗设备只是微创手术的特点之一,并不是判定手术是否是微创手术唯一标准。
因此,“微创手术”并非仅仅指切口小或用了腔镜。它的核心在于,通过更精确、更精细的技术和工具,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创伤、减少出血、缩短恢复期。换句话说,微创不仅仅是“微”,更是“精”——它要求手术操作的精准与细腻,更要有更好的手术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为微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经自然腔道入路的内镜手术并不纳入国考的微创手术目录,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4 版)中关于微创手术的指标说明是这样的:
纳入本次考核的微创手术目录,将利用腹腔镜、胸腔镜、纵隔镜、神经内镜、关节镜等现代医疗器械及相关设备经非自然腔道入路进行的微创手术……
——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4 版)第14页
所以,虽然宫腔镜手术、消化内镜手术等都是微创手术,但因其入路为自然腔道,并不纳入国考的微创手术目录。
限制≠禁止
限制虽有“门槛” ,并非“高不可攀”
医疗技术按照安全性和有效性分为三类:其他类医疗技术、限制类医疗技术、禁止类医疗技术。首先来看一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关于限制类技术和禁止类技术的定义:
第九条 医疗技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禁止应用于临床(以下简称禁止类技术):
(一) 临床应用安全性、 有效性不确切;
(二)存在重大伦理问题;
(三)该技术已经被临床淘汰;
(四)未经临床研究论证的医疗新技术。
第十条 禁止类技术目录以外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作为需要重点加强管理的医疗技术(以下简称限制类技术),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严格管理:
(一)技术难度大、 风险高, 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人员水平有较高专业要求, 需要设置限定条件的;
(二)需要消耗稀缺资源的;
(三)涉及重大伦理风险的;
(四)存在不合理临床应用, 需要重点管理的。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二章医疗技术负面清单管理
因此,“限制类技术”有别于“禁止类技术”,目前,国家卫健委通过文件列明的禁止类医疗技术有以下六项:
而限制类技术也并不是在说这些手术高不可攀,而是指这些手术有特定的人员、设备要求和操作条件且并不适用于一般患者。限制类技术就像一把独特而精密的“钥匙”,它专为特定的“锁”而设计,虽然这种“钥匙”能带来显著的效果,但它的使用条件苛刻,不仅需要先进的设备和经验丰富的团队,还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有严格要求。这种特定性决定了限制类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而是需要在严格评估后,用于那些真正“匹配”的病例上。
写在最后
微创手术和限制类技术在医疗管理中都有各自的用途。虽然它们定义可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但在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规范化下,相关的技术目录和分类正逐渐趋于统一。作为医师,了解这些术语的准确含义和适应症,能够帮助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手术决策。同时,了解不同技术的“门槛”与“条件”也能有效避免误用技术,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效果。
订阅号
服务号
策划&审核 | 徐婕、吴倪娜
统稿&编辑 | 鲍吉庆、孙月鑫
素材来源 | 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务之窗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
宣传统战处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