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瞬间,你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谁?
文摘
情感
2024-05-12 16:36
浙江
本公众号旨在探索心灵自由与平静,所有文章皆为原创,请勿盗取。真正的觉察仿佛上帝视角一般,以一个完全独立的第三者立场观察自己一生的起心动念。一般人会有两个自己,一个自己是日常中按照所有性格脚本去行为处事的自己,是真实的、“我本来就是这样”的自己(a型);第二个自己是用一种理想角度来不断挑毛病,负责评判、指责、怀疑、否定前一个的自己,是幻想中“你应该怎么怎么样”的自己(b型)。很多人难以跳出瓶颈、障碍、伤害、业力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要么选择了这样的a型模式,要么选择了b型模式。a型长不大,学不会,懒得动,就算知道自己不完美,不被喜欢,也要用尽一生去做好一个怪胎。如果这点伴随内在超强的处世哲学,或者一个能够源源不断给自己带来正反馈的技能,那可以在这种舒适圈中继续坚持奇怪的自我。但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优势或者运气,于是只能嘴上强硬“我要与众不同”,但又时刻担心他人的眼光。这群最讨厌贴标签的人,在无数个夜深人静时早已经默默给自己贴上了数不完的标签,如此内在的纠结痛苦必须要等待一个漫长的契机,去看到自身的不足并愿意走出来,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才能真正做到包容他人,同时也包容过去的自己。如果做不到,就很容易陷入标签,成为标签。因为他们总是存在那么多天真的幻想,没有现实和他人作为参照,自己最弱势短板的那一面始终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于是更容易受伤,脆弱,抑郁,顾影自怜,甚至陷入精神错乱的境界。b型完全长成了社会最喜欢的样子,普通人中的b型会比a型更加痛苦,更加远离自我。一个非常擅长察言观色、摸清规律、发现事务本质、快速执行、满足他人要求、实现自我价值的b型会在这条路上首先戒掉情绪(比如杨幂),然而矛盾的就是没有人可以真正的戒掉情绪,情绪就是反应自我真实的一部分,但是因为他们得到外界的正反馈太多,所以可以先不用顾及自己的身体是否能够承受负能量,只需不断地吸收吸收吸收,就能一直成长。他人发现了他们被极力掩藏的那一面,并不如常年对外的形象那样讨人喜欢。这是b型最担心害怕的一点,因为连他们自己也知道那个从来不被允许暴露出来的a型有多少缺点,他们自己就没有接受过,又怎么可以期待他人接受,但是偏偏又无比渴望他人接受。于是还是要回到原来的关卡,去倾听内心真正的声音,把a和b重新整合。普通人的b型既没有外界那么多的正反馈去吸收,又非常排斥总是沉浸在个人世界里的a型,他们想当好一个精英,想成为一个令人喜欢的,信赖的,靠谱的人,但是却没有那样的实力,又退回不了一个被保护者的角色,于是只能不断拧巴,自我厌恶和嫌弃。第三者的c型,像一个漠不关心的和事佬,又像一个充满慈悲的上帝,ta不在你的业力圈当中。当一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a和b,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审视者两者时,他没有任何分别心,没有任何意见、观点、立场、评判、声音,或者想要说教、表达的欲望。c就仅仅只是看着。就像你坐在公园里的椅子上观察路人时,你会评价这个路人鞋子穿的不对,那个路人提的包太丑吗?你更多的是充满好奇,好奇他行色匆匆的不知道要赶到什么场合,或者妆容精致的是要应对怎样一场约会,但是没有指责和挑剔在其中。c不介入任何一个人的优点,不会赞美他人,也不介入一个人的缺点,不去贬低他人,因此他们没有业力纠缠。作为上帝视角的c,只负责观察,像初生的婴儿一样睁着天真好奇的大眼睛,如果你接触过婴儿,你就知道他们不需要额外对你做出任何疗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被他们疗愈,婴儿以至柔至弱之身,打败天下至坚至硬。仅仅只是被他们注视,就感觉内心所有焦躁的,委屈的情绪被抚平了。一个人如果超越了局限自身的a和b,在整合中看到了属于他的c型的自己,他会释怀过往所有的痛苦,哪怕这释怀只有一瞬间。突然的某一瞬间,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这个“ta”怎么在这里,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就算是天天呆着的房间也觉得无比陌生,有一种非常“这一切怎么发生的”荒唐感,然而还想再进一步探究,分析,试图把这种感觉放的更大,靠的更近时,它就已经消失了。c型就是一个扮演和事佬的第三者,在你需要的时候负责及时纠偏。他的视角太高维,太冷静,太客观,不管和【当下的真实】还是【未来的虚幻】都没什么关系,他永远不主动介入任何因果,因此才能保持住那份超脱于外的高维。只有在a和b都非常渴望他的指引时,他才会出现,指点迷津。就像那一瞬间的抽离感一样,那是非常奇妙的顿悟,虽然好像什么都没有做,但因为体会到了平常难以体会到的抽离,于是会很自然地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去像孩童学习走路一样,知道怎么下手了,知道怎么去练习【去掉原来的我】。通过【脱离我执】,看见事实的全貌,看见全貌中那个小小的自己如何不断挣扎在为他量身定制好的剧本中,于是不再需要任何方法去摆脱了,只是看见。因为看见,所以慈悲,所以释怀,所以有力气走向更高的世界。值得注意的是,c型的自己需要在修行中不断通过【练习觉察】才能遇见。有些隐藏的很好b型会悄悄冒出头来,伪装成c,他们会像那些总是一心为了孩子的父母一样,带着令人迷惑的善意不断劝说孩子,“对,你应该听我的,我总是为了你好”,然后又马上为你展开了某一种不得不做的计划、安排、目标、以及如何成为他人眼中更好的自己。这是反省,而不是觉察。两者的微妙不同在于是否心甘情愿。如果其中有参杂一丝丝的压迫,应该,责任,义务之类的,那都不是觉察。觉察是全然的接受和耐心,它愿意以世界上任何人都无法给予的耐心去倾听你,而没有嫌弃。所谓的最伟大的疗愈,也就只是这样充满耐心的倾听而已。
——————————————
相关历史文章:
观自在的心得,是保持混沌
如何了解全部的自己(深度好文)
现在可以添加四月的微信号了,朋友圈会发很多不对外公开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