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解孩子》24秋季班报名结束啦!我们明年再见。
分享一下2024秋季班的闪闪同学的作业。
权衡利弊,平衡养育我觉得其实就是一种“抓大放小”——抓住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做目前最满意的选择。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我和我老公是值得自夸一下的。我们在做选择时,不会随大流,而是会仔细想清楚自己的需要、孩子的需要,最后再做出选择。孩子出生时,我们没有请月嫂,没有去月子中心,也没有老人过来帮忙,只有我和我老公两个人。因为我老公他自信可以照顾好孩子(他确实照顾地不错),我本身不太在乎做月子这件事,我也不想和老人发生冲突,所以我们决定自己带,唯一的问题就是吃饭,我就自己找了一家可以外送的月子餐,虽然价格比较贵,但满足了我的需求。我们很顺利地就渡过了月子时期。后面我们也选择了自己带娃。虽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可以帮忙带,爷爷奶奶也多次表达过意愿,但我们权衡考虑觉得自己带娃是最好的选择。上一辈和我们之间肯定会有观念的差异,要去改变他们很难,而我们的工作相对还是比较规律、自由的,我们有能力自己带娃,只是会牺牲自己的私人时间,但对我们来说,孩子的成长的优先级要高于自己的私人时间(这时间也不是完全没有,只是被压缩了),所以我们选择自己带,双方父母有时间就来看看。
我一直秉持的观点是:我们都是成年人,我们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世界上没有既要、又要、还要的好事。每次看到小红书上吐槽婆婆的帖子时,作为未来有可能成为婆婆的我都是瑟瑟发抖,内心一阵呐喊:“婆婆也太难当了吧!”
【控制不了的环境:做一个会变的“控制变量”】
我们知道在生态系统理论中, 有这么多环境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而我们能控制的也只有自己,那如何面对那些控制不住的环境呢?我想我们可以做一个会变的”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是指在实验中保持不变的变量,以确保其他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在一个研究温度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中,可能要控制的变量包括光照、土壤类型、水分(来自ChatGPT)。所以换一个角度看,即使在同一个温度下,如果光照变了、土壤类型变了、水分变了,植物的生长就有可能不一样了。类比到生态系统理论中,我们都生活在中国,都面对日益内卷的大环境,如何能减少这些宏观环境、时序环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那就要发挥父母的主观能动性,成为那一个会变的”控制变量“,起到一个缓冲带的作用,这需要父母有着非常强大的内核。比如之前在陈老师微博看到的讨论:老师让一年级的学生静坐15分钟练习专注力,需要家长打卡。这个要求非常不合理,且不说专注力这个事情和静坐没关系,让一个7岁的孩子呆呆地坐15分钟,这是完全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水平的,但老师要求打卡,那父母该怎么做?没学这个课之前,我的选择可能只有两个:要么做,要么不做。不做是因为不合理,但可能会被老师批评,做对孩子来说又很难,但现在的我会选择有策略地做——为孩子搭一个脚手架,比如给他看会儿动画片,帮助孩子完成这个作业,做一个会变的“控制变量”,外部环境改变不了,那我就改变我自己。
虽然中环境、外环境系统、宏观环境系统和时序系统都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但是我们可以主动地调节。比如积极地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中环境);如有必要,调整工作岗位或者换工作,来换取更多陪伴孩子的时间(外环境);为了帮孩子交朋友,主动和别的孩子的家长交朋友(外环境);教孩子学习的策略,帮助孩子学习(时序环境)。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节这些控制不了的环境为孩子带来的影响,我们要为孩子遮风挡雨。
我们也不需要太担心,某个环境最孩子会造成特别不利的影响,孩子的发展是与多个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尤其是微观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父母又是微观环境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形成一个正向的价值观。
【我们的目标】
我们不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完全安全的环境,真实的世界不是楚门的世界,他未来一定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那他如何应对?孩子会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成长,形成自己的心智模型,他会有自己的心智模型来应对他所遇到的事情。如同健身的动作千千万万,但肌肉增长的原理是一样的;育儿的招式千千万万,但对孩子的真诚、包容、接纳的心是一样的;孩子未来遇到的难题千千万万,但他的自信、独立、自我调整能力等等都会帮助他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写到这里我好像更理解了什么是抓大放小,放的是一个个具体的行为,抓的是背后隐藏的能力。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我们也培养不出六边形战士,我们能做的是权衡利弊,扬长避短,为孩子的发展把握一个大的方向,让他们有能力独自去面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