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解孩子》24秋季班报名还有6天。现在公众号送达不到,我会每天发一次招生说明。感兴趣的同学请关注“诚淀”公众号,也可以留言咨询客服。
这是来自24春季班的一个问题:
今天和五年级的女儿(11岁)聊天,她说班里很多同学喜欢她的好朋友
我说这很正常,学习好,欣赏她呗;孩子说,不是,是色色
我说,什么是色色;她说,你查一下呗
我说,那有没有人喜欢你啊?她说,我不知道
我说,那你有没有喜欢谁啊?她说,没有。我们班的同学都是小菜鸡。
我意识到得开始对孩子进行情感启蒙教育了。
听说过同事的孩子因为感情失利跳楼的,太极端了。
所以也请陈老师讲一讲这个部分,怎样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偶观。
我想说,择偶观也好,情感教育也好,都不是平地起高楼,在某一刻,咱们把孩子拎过来一通输入就行了。这个孩子很有意思,她在讲到很多同学喜欢她的朋友的时候,都不能使用平常的语言,比如爱慕,暗恋等等,而使用了一个我想是青少年的俚语“色色”。这就好比,当我们想到要进行性教育的时候,我们发现不好意思使用正常的性器官的称呼。而且孩子们会用“色色”这样的单词去指青春期的青涩好感,是不是说明,周围的成人没有认真跟她们讨论过。事实上,情感教育可以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下面是之前因为一则新闻写的,今天来看,也不过时。
好几个读者留言,说想听听我对14岁孩子谈恋爱被爸爸打伤的事情的看法。首先我是不赞成打的。青春期的孩子,打,不会拉近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距离,反而远了。 很多人可能会问:那应该怎么办呢?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因为这个孩子不是我养的,14年发生了什么,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模式是什么,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家里的气氛怎么样,我都不知道,不能妄自加以猜测。 我自己的孩子快青春期了,我也一直在准备,我可以说一说我的做法。
很多父母等问题来到眼前,才慌张去想对策。其实,爱的教育应该始终贯穿在生活当中。有些父母只看到14岁的女孩子跟男孩子去开房,认为事情很严重,然后想到要性教育等等。其实,这件事情,从源头上,应该是爱的教育。性教育离不开爱的教育。爱的教育从小就可以开始。
我们家从小就会说一说爱。其实就是表达父母的情感。父母爱孩子,这是一种什么爱。我经常描述当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我们有哪些憧憬。当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们是如何喜悦和激动,爸爸妈妈医生护士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迎接他们来到新世界。现在,和孩子们生活了这么多年,孩子们天天给我什么惊喜,成长中的喜悦。我经常和大宝小宝描述这些,一方面,他们会因为自己的成长,进步感到自豪;另一方面,他们能体会到父母的爱,也会更爱父母。这是一个很好的增强父母和孩子情感连接的机会。
父母之间的爱,一方面,父母自己言行举止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候也可以说一说,比方说,爱,不仅仅是两情相悦,两个人在一起,爱也是一种责任,一种承诺。爱,有时候还要为对方考虑,做出一点让步。这些,都可以和孩子讨论讨论。
也可以和孩子讨论更广泛意义上的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爱不爱你啊?你怎么知道呢?比方说,你每次去外公外婆家,他们给你做什么好吃的,是你最喜欢的。或者是去爷爷奶奶家,给你准备了什么礼物,是你最想要的。经常和孩子描述这些爱,让孩子一方面爱自己,因为他被这么多人爱,所以他也爱自己。同时也让孩子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对于他们的付出,给自己的爱,心里是感恩的。
还可以讲一讲小朋友之间的爱,友爱。跟孩子们讨论讨论,你怎么跟朋友相处?怎么照顾别人?怎么关心别人的心情?别人难过的时候,你会不会去安慰别人?别人有好成绩的时候,你会不会和他一起庆祝?让孩子明白,爱,到处都是,自己去爱别人,自己也能收获别人的爱。
爱的教育是基础,父母和孩子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爱的,肯定自我价值,他们也爱自己。他们也知道,爱分很多种,随爱而来的责任,承诺等等。
很多父母,可以去想想,自己有没有给孩子爱的教育。很多父母说:我不打不骂,都好好跟孩子讲道理,还能怎么样?不打不骂,确实是比打骂要进步了。但是,父母必须走到孩子心里,拉近心理距离。父母常常自以为做得很好,道理、正义都在自己这边,但是,怎么说?孩子怎么接受?很少去观察孩子的反馈。我一直强调互动,而且强调随着年龄,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父母的话说出去,事情做出去,要去观察孩子的反应,根据孩子的反应,年龄,进行微调。关系是互相的关系,双方一起找到一个双方都感到舒适的点。
当然,这不是要求父母每次都能理解孩子的处境以及内心世界。这样的要求太高。这里的心理距离指的是,父母的养育方式是支持的、温暖的,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到:父母是理解我的,或者是,父母是愿意来理解我的。有时候事情,可以跟父母去商量。这样就可以了。我自己跟孩子们说,妈妈不是你,不能每次都把自己放到你们的鞋子里,有些事情需要你们自己去判断,自己去承受。不过,要是累了,可以到妈妈这里来。说到底,是要建立亲密和信任的家庭氛围。有什么事情,天都塌不下来。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沟通。现在大宝已经上大学去了,我们几乎每天全家视频一次。他有什么开心的事情,有什么困难也都跟我们说一说。虽然有时候我们不能马上帮他解决问题,但是,至少可以给他情感支持。又或者,我们给他寄了个毛绒玩具,他收到也很开心,知道我们在心里念着他。
我们展开一步,几乎所有的父母不都在讲着,要培养孩子的情商吗?现在有培养情商的机会怎么反而不要了呢?孩子怎么跟人相处,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其中处理和异性的关系,也很重要,对将来建立亲密关系,尤为重要,也很影响将来的幸福指数。
心理学一直在研究哪些因素组成了智力。目前有很多理论都指出,情感是组成智力的一部分。加德纳(Ga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包括两个智能,一个是人际关系智能,指了解他人,比如了解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有效和他人合作的能力;还有内省智能,是指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以及自律,自知,自尊的能力。这个智力的组成部分,和斯腾伯格(Sternberg)的智力三元理论提出的实践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相似,实践智力指理解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真正问题的能力,包括社交技能。而戈尔曼(Goleman) 更是强调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智力指准确而恰当地感知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且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等等。从学术上说,这些理论并不完美,也有很多争论。但是,对培养孩子来说,我们应该承认,我们要培养的人,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情绪智力,也就是大众说的情商。
孩子的情商是什么?说得特别简单点,就是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感,随着社会情景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状态;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情感,随着社会情景的变化对别人做出适当的反应。
孩子的情商从哪里来?是能在课堂里听课听出来的吗?是能够在培训班刷题刷出来的吗?不行!这需要孩子通过生活,通过各种体验来学习。现在很多父母都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恨不得孩子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我常常说将心比心。不要忘了自己上中学的时候,对异性的好感。难道一点儿都没有吗?孩子对异性的好感,会随着青春期而萌动,有相当一部分的驱动力是他们的荷尔蒙水平决定的,而不是由老师或者家长一句话就能斩断的。如果,孩子从小被限制与异性交往,怎么认识异性的情感情绪与同性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怎么能体验和异性交往也有别于和同性交往?与其剥夺他们的学习机会,不如顺其自然,关心孩子的情感发展。
我想说,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朦朦胧胧的早恋,要么就想制止,要么就想着怎么去教育。其实孩子与异性交往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人在身边,当他遇到情感问题的时候无处倾诉。与其在青少年期间剥夺他们体验、学习的机会,不如换一种角度去看待:这是孩子人生中非常宝贵的,很特别的经历,能不能陪着孩子走一程呢?(这个前提是,有信任的气氛,和沟通的习惯)经常跟他们讨论,什么是恋爱关系,什么是非恋爱关系,什么是健康的亲密关系,什么是不健康的亲密关系。怎么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感,怎么看待他人,特别是异性的情感,怎么尊重别人,如果有冲突怎么处理?认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需要,寻找什么样的人是自己想找的人。理解爱和激情,爱和责任,以及生活目标。这些都是孩子们需要长时间的尝试,学习和体验,甚至在挫折中处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