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于一切”(从心24秋报名倒计时:10天)

教育   2024-10-22 07:51   美国  



《从心理解孩子》24秋季班报名还有10天。现在公众号送达不到,我会每天发一次招生说明。感兴趣的同学请关注“诚淀”公众号,也可以留言咨询客服。


喵酱的眼神又犀利起来


  杨女士(喵酱的女儿)的幼儿园组织了小学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孩子明年即将入学的老母亲,我也试着来捋一捋我心里的想法。  
  先总结一下重点:以人为本,顺势而为。(用amore学姐的话来说,“人大于一切”。)  
  不管大家对应试教育是什么看法,不管我们在择校上如何如何为孩子考虑的,我觉得我们首先不要忘记了这套系统、这些努力所围绕的中心是“人”,也就是孩子。当我们抓住了这个重点,我们就能拨开浮于表面的话术,看清学校要求底下的原因,并且能够比较清晰的知道怎么帮助自己的孩子。
  
  比如学校告诉你,一二年级要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帮助孩子,不要因为孩子一时跟不上而破口大骂、抬手就打。
  这需要我们看到孩子真实的发展水平,并且找到她的最近发展区,再结合孩子本身的气质,使用得当的方法去帮助她。
  
  比如学校告诉你,想要孩子做什么,父母就要做什么。在这里老师举了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孩子在做作业而父母在旁边玩手机、看电视,那孩子就极有可能无法专注,不能把精力投入到做作业当中,所以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孩子写作业就不要在旁边玩手机。
  我在这里联想到的几点是“发展的单一VS多样性”、“信任”、“情感链接”、“成长型思维”、“专注力所需要的大脑发育水平”。
  首先,不要简单的把孩子的所有行为和表现,一股脑的往养育者身上去套,认为孩子不专心就全是因为父母玩手机。
  其实孩子无法专注于课业上的原因是很多的,生活里的每件事情都有可能导致相同的表现,换句话说,也就是看起来都是写作业不专心,但是今天的原因和昨天的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不需要上纲上线去批判父母。当然,我认为做父母的也需要有责任心,不能以此为借口就对孩子的课业就不管不顾了。  
  其次,孩子在课业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想大多数孩子都会第一时间跟父母求助,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信任,涉及到父母能否及时、有效跟他们建立情感链接,这是父母能否听到“真心话”的前提。  
  再来,我认可老师说的要以身作则。但是以身作则仅仅是不玩手机?我认为这一点就过于狭隘了。更重要的是,想要孩子具备成长型思维,那是不是父母首先就要努力获得成长性思维?想要孩子能够正视老师的评价,能在评价中正确认识到自身的能力,是否父母在日常生活里就要正确评价孩子,评价的时候对事不对人?想要孩子好,父母需要先理顺自己、充实自己,且不需要过度的要求和苛责自己,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榜样。 
  
  比如学校告诉你要教育孩子合群。这句话我自己刚听到的时候是不太舒服的,因为一下子就想到了,合群的反义词“排挤”与“孤立”。但是当我听完老师表达的内容时,我大概能理解他说的意思,就是希望父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因为社交能力是集体生活里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后期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状态。但是这位老师大概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学生,所以他单独把“合作的重要性”拿出来重点讲,也就是表达为“希望孩子合群”。  
  我想,上过从心课的同学都知道,社交能力的背后涉及到很多因素,不是简单的“孩子能够和陌生人打招呼”、“孩子可以快速的和别人交朋友”就说明孩子的社交能力好;孩子能否拒绝他人,在社交里的边界感,又是与养育者在平时是否能真多尊重孩子挂钩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除了暴力行为,还有没有其他解决冲突的方式,这又与她之前生活里所累积的经验有关。如果养育者就是以暴制暴,如果养育者面对孩子们的冲突就只有“他打你、那你就打回去”这么一句话,那我认为孩子在面对社交冲突的时候,大概率是想不出更多的解决方案的。  
  而那句不太好听的“合群”,我用自己的想法去翻译一下老师的这个要求:大概是希望孩子能够听懂老师的指令、尊重校园内的规则。想要孩子具备倾听的能力,那养育者在日常生活里就要先去倾听孩子的想法,这又要联系到我们是否懂得孩子的发展规律了。如果不知道,那么我们在听到孩子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时,就会被“不发展的育儿观”所捆绑,立刻就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说,你这么想怎么行呢?这样是不行的……巴拉巴拉一大堆,孩子说的话总是不被听到,提的建议总是会被否定。长此以往,她也会关上自己的耳朵,那么很多家长可能又要吐槽孩子了,哎呀你这个孩子怎么不听指令呢?你怎么就听不懂呢?你怎么就xxxx呢?  
  说来说去,还是希望做家长的,自己要稳住,那么不管外面的声音是怎么说的,我们都不会轻易被带跑。


陈忻儿童心理
发展心理学博士(康涅迪格大学),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在美国高校任教,教《发展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儿童的教养、学习和发展》等。两个男孩的妈妈,著有《养育的选择》。分享心理学的理论及育儿实践,孩子的成长故事。养育路上,和你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