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的时候,小E在吃猪肉丸子,结果正在吃的猪肉丸子掉地上了,我边弯下腰去捡地上的肉丸子边告诉他:“吃饭的时候要专心吃饭,边吃边玩就容易把食物掉地上。”这时小E就明显有情绪了,他说:“他还想要一个猪肉丸子。”可是我们餐桌上剩的全是牛肉丸子,我告诉他:“你的餐盘里还有四个猪肉丸子,你可以吃剩下四个,或者你就吃牛肉丸。”但是小E完全不理会我的说法,就坚持要多加一个猪肉丸子,不管我怎么和解释都不行,眼看他快要哭了,一场情绪风暴又要开始了,我的情绪也开始不耐烦了,这时队友的一句话给我提了个醒,他说:“我能感觉到妈妈也快要生气了。”听到队友这么一说,我立马提醒自己“把自己安在孩子身上”,我意识到小E其实并不是真正还想要一个肉丸子,他可能是担心我会说他,于是我对小E说:“你是不是担心妈妈批评你?”他听了后点点头,我能明显感觉到那一刻他的表情开始松动了,于是我自己夹起了一个肉丸子咬一口剩下的也掉到了碗里,并告诉他:“没关系的,妈妈吃肉丸子时也会掉。”这一刻小E彻底放松下来了也不闹了,并开心地说:“妈妈,那我们来比赛吃肉丸子吧,看谁更认真。”我们都开心的吃着自己的肉丸子,一场情绪暴风雨在爆发之前回归了平静并且开心。后来吃饭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小E的肉丸子其实比较大,但是他的勺子又比较小,所以肉丸子在他的勺子里是很容易掉出去的,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不认真吃饭而掉地上的。观察到这个细节后,我立马向小E说明了我观察到的情况,并向道歉,我说:“对不起,刚刚妈妈可能错怪你了,妈妈向你道歉,你下次可以把身体凑近饭桌的餐盘一点,这样即使食物掉出来了也还是掉到餐盘里,没弄脏可以继续吃。”我们还讨论了刚刚发生的事情及情绪转变,我们还给彼此击掌,一场还没来临的情绪风暴反而增进了我们彼此的亲密感,因为他看到了我对他的真诚和理解。
现在娃四岁半,我在山上待了三年了,今天突然意识到从心在我心里播下的种子开始慢慢生根发芽了,开始有灵机一动的时刻了!我们25春再见啦!
首先,它很重要的就是独特性。换一个孩子这个方法就很有可能不好用;就算同一个孩子,换一个阶段,时间,场合也可能不好用。
但一个了解孩子,用心关注孩子的父母,无论怎么换阶段,换场合,他们都是有能力做出相应的合理的调整。但别人的家长要是光是看这个案例,硬抄是抄不像的。
这背后,其实是对于孩子诸多了解:
你只有使用了与孩子自我相关度高的东西作为强化物,孩子的行为才有可能强化;
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不用过于复杂的语言解释;
真诚地对待孩子,不糊弄;
在孩子立场,考虑孩子的需求;
在沟通中建立积极的情绪气氛;
……
这是我看到的,我相信在实际操作中,还会包含很多非语言信息(行为、语气等等各方面的快慢轻重),而且家长是一气呵成完成的。
这些都是没法光是看文字”抄作业“的。
但孩子最后的反应说明了一切,这是一个优良的案例。
而养育一个情绪稳定,发展良好的孩子,就是需要不断地在这些小事上,不断地”连击“。累积得多了,孩子就越来越好沟通,越来越顺。
但我们想一想,如果这个案例走向另外一面呢?
当我们粗暴地训斥孩子,然后直接把孩子拽上车。或者随便拿个东西糊弄孩子,而且几十年如一日,不优化,不随着孩子的发展而改变。每天和孩子发生多次的冲突。我们可不就得到一个不听话,难沟通的孩子么?然后呢?再打他么?
不少父母的育儿就是这么一点点从本可以轻松简单的模式,渐渐滑入到困难模式的。
所以,为啥要了解孩子的发展?要多观察孩子?多和孩子互动?这都是育儿的基本功,基本素材。只有累积扎实了,才会在这样一个个小事件中信手拈来。无数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件,就是可以解决所谓的:”这娃不打没救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