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篇
Cell:血红细胞膜骨架核心结构Spectrin-Actin连接复合物的电镜结构及对膜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Cell:利用脂肪肝微环境对体细胞突变的正向选择开发NASH新靶点
Nature:人类转录效应结构域的大规模测绘和诱变
Nature :核内相互作用组标记技术
Nature:非编码区所产生蛋白的分选机制
Nature:癌前细胞中存在ecDNA
Nature: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在强迫症中共同发挥作用
Nature:RNA聚合酶II的延伸速度影响寿命
Science:non-LTR逆转录转座子的关键转座机制
转化应用篇
罗氏诊断黑色素瘤诊断产品在中国上市
诺华JAK抑制剂在中国获批新适应症
武田/大冢制药Bcr-Abl激酶抑制剂在中国拟纳入优先审评
大冢制药APRIL单抗在中国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Boehringer Ingelheim IL-36R单抗在中国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礼来阿尔茨海默病抗体在中国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华辉安健乙肝病毒中和抗体在中国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新药股份眼科新药海外3期临床达终点
英派药业/君实生物PARP抑制剂3期临床达主要终点
Bavarian Nordic RSV疫苗三期临床完成入组(多中心)
达博生物基因疗法E10A联用PD-1单抗方案在中国获批临床
君实生物ANGPTL3 siRNA疗法在中国获批临床
百吉生物的细胞治疗产品新适应症在中国获批临床
远大医药RDC药物在中国获批临床
赛神医药Lp-PLA2抑制剂在澳大利亚启动1期临床
同源康医药EGFR/HER2抑制剂在美国获批临床
产业篇
国内融资事件 国外融资事件 Lisence-out:启德医药TROP2靶向ADC实现海外授权
Lisence-out: 正大天晴康方抗PD-1单抗达成海外授权合作
Cell:血红细胞膜骨架核心结构Spectrin-Actin连接复合物的电镜结构及对膜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典型的细胞骨架是由丝状肌动蛋白(F-肌动蛋白)组成的三维网络,而膜骨架是由血影蛋白纤维组成的专门的二维网络。在哺乳动物红细胞中,膜骨架的基本组织单位是每个晶格点上的短F-actin,它作为枢纽连接邻近晶格点的血影蛋白纤维。这种基于肌动蛋白的血影蛋白对接复合物被命名为血影蛋白-肌动蛋白连接复合物。2023年4月11日,北京大学高宁及李宁宁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membrane skeleton organization in red blood cells”的研究论文,解析了从猪红细胞中分离的血影蛋白-肌动蛋白连接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阐述了其组成因子的构成,以及在膜骨架组装和稳定性维持方面的分子机制。
Spectrin-Actin连接复合物(如上图)全长约42 nm,核心部分是由12个actin亚基组成的6层的F-actin,在第1层到第5层之间总共固定有8根spectrin 纤维。在该复合物的两端分别是α-/β-adducin异质四聚体(barbed end)、tropomodulin和该研究鉴定的新的组成因子SH3BGRL2 (pointed end)。中间三个环状dematin分子是该复合物稳定的关键因子,此外两条tropomyosin coiled coil(TMCC)分别结合在F-actin的两侧,也对复合物的稳定起到一定作用。总的来说,Spectrin-Actin连接复合物的组成因子都分别与内部的多个亚基互作,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共同维持了spectrin-actin连结的结构稳定性。
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3)00278-7
Cell:利用脂肪肝微环境对体细胞突变的正向选择开发NASH新靶点
非恶性组织中的体细胞突变随着年龄和损伤而积累,但这些突变是否在细胞或有机体水平上具有适应性尚不清楚。2023年4月10日,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Hao Zhu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文章Positive selection of somatically mutated clones identifies adaptive pathways in metabolic liver disease,分析了脂肪肝微环境下的突变选择模式,开发了体内筛选平台,并筛选得到多个脂肪肝治疗的潜在靶点。研究团队开发的名为MOSAICS的体内筛选平台能够在肝脏中引入大量突变,并追踪突变细胞的丰度。在小规模筛选中发现,抑制脂肪积累的突变获得正向选择。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这一平台筛选了约500个与脂肪肝疾病相关的转录因子和表观遗传因子,并对筛选得到的约20个基因靶点在肝脏中分别进行单一基因全肝敲除,发现其中三个靶点(Tbx3,Bcl6和Smyd2)的敲除极大抑制了脂肪肝的发生。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3.014
Nature:人类转录效应结构域的大规模测绘和诱变
2023年4月5日,美国斯坦福大学Lacramioara Bintu研究团队在线发表在Nature上发表题为Large-scale mapping and mutagenesis of human transcriptional effector domains的论文,研究人员系统地测量了人类细胞中大多数染色质调节因子和转录因子(2047个蛋白)的10万多个蛋白片段的效应器活性。通过测试它们在报告基因上招募时的效果,研究人员注释了374个激活结构域和715个抑制结构域,其中大约80%是新的和以前没有被注释过的。研究人员对效应结构域进行了系统的注释和表征,为了解人类转录因子和染色质调节器的功能、控制基因表达的工程化紧凑型工具以及完善效应结构域功能的预测模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906-y
Nature :核内相互作用组标记技术
在细胞核的复杂环境中,由于低丰度、短暂或多价结合等原因,确定蛋白相互作用具有一定挑战性。2023年4月5日,Nature上发表了Tracking chromatin state changes using nanoscale photo-proximity labelling的文章,研究人员开发了μMap技术,通过光催化的邻近标记来研究细胞核内蛋白互作变化。μMap技术主要基于微小干扰的蛋白质反式剪接 (Protein trans-splicing)将铱光敏剂纳入核微环境。这些铱光敏剂可以通过Dexter能量转移激活二氮嘧啶弹头,在大约10纳米半径内形成活性碳烯,与即时微环境中的蛋白质交联,用于定量化学蛋白质组学分析。µMap将有助于提高了我们对核蛋白相互作用的理解,预计将对表观遗传药物研发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914-y
Nature:非编码区所产生蛋白的分选机制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非编码序列可以被翻译成蛋白质。虽然绝大部分非编码序列翻译产生的蛋白都是无功能的,其中一小部分会进化成具有功能的蛋白,这些新型功能蛋白通常在细胞膜或细胞器膜上发挥作用。也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肿瘤特异性抗原都是由非编码序列翻译产生的。目前关于非编码区所产生蛋白的分选机制尚不清楚。
2023年4月12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吴雪兵研究组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 “Noncoding translation mitigation”的论文,通过整合全基因组CRISPR筛选(CRISPR Screening)和大规模并行分析所有类型上万个人源非编码序列和数百万随机序列,发现BAG6膜蛋白分类复合物以及非编码序列翻译产生的C端疏水在非编码区所产生蛋白的分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编码序列包含更多的G和C,而非编码序列则包含更多的A和T (在RNA中是U),研究团队发现含有U的密码子倾向于编码疏水氨基酸,因此非编码序列翻译产生的蛋白都倾向于有一个C端疏水区,C端疏水区被BAG6膜蛋白分类复合物识别,进而根据所产生的蛋白进入后面不同的分选机制(如图),具有功能的C端跨膜蛋白会被定位到膜上,而未正常折叠的底物会被降解,其中一部分会被处理成抗原。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946-4
Nature:癌前细胞中存在ecDNA
2023年4月12日,斯坦福大学 Paul Mischel、张元豪、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吴思涵等人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Extrachromosomal DNA in the cancerous transformation of Barrett’s oesophagus 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对在剑桥大学或弗雷德·哈奇森癌症中心接受治疗的近300名巴雷特食管患者或食管癌患者进行了活组织检查,评估了ecDNA的流行程度,确定了它们携带的基因,并对个别癌症发展的患者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剑桥大学队列中,巴雷特食管相关早期阶段与食管癌晚期阶段相比,ecDNA 的发生率从24%增加到43%,这表明 ecDNA 是在癌症进展过程中持续形成的。而在弗雷德·哈奇森癌症中心队列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他们发现33%患有巴雷特食管并发展为食管癌的患者的癌前细胞中存在ecDNA。此外,该研究还发现,ecDNA 中包含了多种致癌基因和免疫抑制基因。而在食管癌的更晚期,ecDNA 显示出拷贝数和结构复杂性的增加。总的来,这些研究结果表明,ecDNA 可以在高度分化不良向癌症转变的早期发展,并且 ecDNA 在正选择下逐步形成和进化。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937-5
Nature: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在强迫症中共同发挥作用
在大脑中,纹状体参与决策和运动控制,并且被认为在强迫症中起着关键作用。2023年4月12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Astrocyte-neuron subproteomes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mechanisms 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评估了纹状体内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胞质和质膜隔室,以发现这些细胞在信号机制的蛋白质水平上是如何不同的。此外,他们还评估了星形胶质细胞的亚细胞区室,包括终足(end-feet)和细胞突,以揭示它们的亚蛋白质组和基本星形胶质细胞信号传递和稳态功能的分子基础。当研究团队比较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蛋白质组时,发现两种细胞类型都含有与强迫症有关的蛋白质SAPAP3。并在SAPAP3基因敲除的强迫症小鼠模型中进行了回补实验,只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回补SAPAP3蛋白并不能缓解小鼠的焦虑症状,结果表明单独针对星形胶质细胞不是强迫症治疗的良好目标,需要同时针对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治疗策略。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5927-7
Nature:RNA聚合酶II的延伸速度影响寿命
2023年4月12日,来自德国科隆大学的Andreas Beyer,Linda Partridge和Adam Antebi研究团队联合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的Argyris Papantonis研究团队在Nature上发表题为Ageing-associated changes in transcriptional elongation influence longevity的文章,发现RNA聚合酶II (RNA polymerase II, Pol II)的平均延伸速度随着年龄而增加,同时观察到未剪接转录物的减少和更多环状RNA的形成。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方法降低Pol II延伸速度可延缓细胞衰老,延长寿命。他们的发现揭示了动物衰老和延长寿命干预的基本分子机制,并指出了可能的预防措施。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5922-y
Science:non-LTR逆转录转座子的关键转座机制
2023年4月6日,张锋教授团队在 Science 期刊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the R2 non-LTR retrotransposon initiating target-primed reverse transcrip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家蚕R2 non-LTR逆转录转座子靶向启动逆转录(Target-Primed Reverse Transcription,TPRT)的冷冻电镜结构,阐述了该逆转座子的关键转座机制,R2蛋白使用其N-ZnF和Myb结构域来定位内切酶靶序列,R2蛋白还可以识别的两个重要的靶位点基序:RUM和RASIN,但存在一定的脱靶性,具体机制上不清楚。此外,基于该转座机制,研究人员用Cas9定点引入单链切割,并结合该逆转座子RNA的关键3′UTR结构,在体外成功将该系统 “重靶向”到非原生序列,这表明了未来也许可以基于R2开发新型基因编辑系统。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g7883
罗氏诊断黑色素瘤诊断产品在中国上市
4月11日,罗氏(Roche)诊断中国宣布,用于黑色素瘤诊断的抗PRAME(EPR20330)兔单克隆抗体检测产品正式在中国上市。根据罗氏诊断新闻稿,该公司此次推出的抗PRAME(EPR20330)抗体通过免疫组化(IHC)检测PRAME(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抗体,在初步诊断中有助于区分良性和恶性黑色素瘤,可作为常规使用的H&E和辅助性IHC检测结果的补充,帮助临床减少模棱两可的诊断、助力优化诊断决策。
诺华JAK抑制剂在中国获批新适应症
4月13日,诺华宣布其JAK抑制剂捷恪卫(磷酸芦可替尼片)获得了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对糖皮质激素或其他系统治疗应答不充分的12岁及以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急性GVHD)患者。磷酸芦可替尼是一种强效JAK1/2抑制剂,通过下调JAK-STAT信号通路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公开资料显示,芦可替尼已于2017年在中国获批用于中危或高危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亦称为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的骨髓纤维化(PPV-MF)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的骨髓纤维化(PET-MF)的成年患者,治疗疾病相关脾肿大或疾病相关症状。
武田/大冢制药Bcr-Abl激酶抑制剂在中国拟纳入优先审评
4月11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最新公示,由大冢制药(Otsuka)申请的泊那替尼片拟纳入优先审评,拟定适应症包括:1)对既往用药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2)复发或难治性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3)T315I阳性CML或T315I阳性Ph+ALL。此前,该产品已被纳入第一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
公开资料显示,泊那替尼片(ponatinib,英文商品名为Iclusig)是一款第三代Bcr-Abl激酶抑制剂,最初由Ariad Pharmaceuticals研发。2014年12月,大冢制药与Ariad公司达成合作,获得了在日本、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共同开发和商业化泊那替尼的权利。2017年初,武田通过收购Ariad公司获得了这款产品。
大冢制药APRIL单抗在中国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4月11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大冢制药(Otsuka Pharmaceutical)抗APRIL单克隆抗体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适应症为IgA肾病。公开资料显示,VIS649(sibeprenlimab)为一款抗增殖诱导配体(APRIL)单抗,最初由Visterra公司开发。2018年,大冢制药宣布以约4.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Visterra公司,从而获得包括VIS649在内的一系列针对IgA肾病和其他肾脏疾病等适应症的在研产品。
Boehringer Ingelheim IL-36R单抗在中国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4月11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的BI655130注射液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拟定适应症为预防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GPP)发作。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的、危及生命的嗜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IL-36是树突细胞和T细胞的强效调节剂,参与树突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的激活、抗原呈递和刺激促炎因子产生。
佩索利单抗(曾用名:司柏索利单抗)是一种人源化拮抗性单克隆IgG1抗体,可与白介素-36受体(IL-36R)结合并阻断人IL-36α、IL-36β和IL-36γ诱导的IL-36R活化,从而抑制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促炎和促纤维化通路。根据勃林格殷格翰早前发布的新闻稿,佩索利单抗是专门靶向IL-36通路治疗GPP急性发作的在研疗法。2022年9月,该产品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GPP发作;同年12月,该产品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成人GPP发作。
礼来阿尔茨海默病抗体在中国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4月11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礼来在研抗体remternetug注射液(包括静脉注射)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拟用于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根据礼来公司公开资料,remternetug(LY3372993)是一款下一代N3pG淀粉样蛋白抗体,靶向仅存在于脑淀粉样蛋白斑块中的淀粉样β肽第三个氨基酸的焦谷氨酸修饰,该产品采用灵活的给药方案,包括静脉注射、皮下给药等。目前正在开展治疗早期症状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国际多中心(含中国)3期临床试验。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主要与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疾病进展包含在思考、记忆与行为上的改变,疾病最终会在几年内进展成痴呆症。这种疾病并非正常的老化过程,在患者症状开始前20年,其脑部便出现复杂的变化,最终造成脑细胞死亡或联结丧失。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神经病理学特征是存在细胞外的β淀粉样蛋白(Aβ)和细胞内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沉积。
华辉安健乙肝病毒中和抗体在中国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4月11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华辉安健乙肝病毒中和抗体新药HH-003注射液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针对适应症为慢性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根据华辉安健公开资料,HH-003是该公司的核心产品之一,为一款靶向乙肝病毒表面大包膜蛋白前S1(PreS1)区的乙肝病毒中和抗体,能够直接阻断乙肝病毒与受体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的结合。而研究表明,NTCP为乙肝病毒和丁肝病毒感染人的功能性受体。
新药股份眼科新药海外3期临床达终点
4月11日,新药股份有限公司公布其用于抗炎镇痛的激素纳米混悬滴眼液APP13007在美国开展的2期临床研究和两项3期临床研究,均已顺利达到临床终点。根据临床结果显示,APP13007在治疗眼科术后抗炎和镇痛方面有着显著的有效性,且安全性良好,计划将于今年上半年向美国FDA递交上市许可申请。
激素眼用制剂是治疗眼部炎性反应常用和有效的药物,可以快速有效控制眼科术后的炎性反应和病情。但受眼用制剂技术能力限制,当前中国激素眼用制剂在最近十年尚无新产品上市,临床上急需安全性高的强效激素滴眼液。
APP13007是一款抗炎镇痛类激素纳米混悬滴眼液,其独特的纳米制剂工艺解决了激素产品低水溶性导致的生物利用度低及安全性风险。远大医药拥有该产品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该公司已于今年1月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递交了GPN00833(APP13007)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并获得受理。
英派药业/君实生物PARP抑制剂3期临床达主要终点
4月11日,英派药业与君实生物宣布,双方合作开发的PARP抑制剂senaparib在针对晚期卵巢癌全人群一线维持治疗的3期临床研究FLAMES中达到主要研究终点。双方将于近期与监管部门沟通递交该药品的新药上市申请事宜。Senaparib(产品代号:JS109/IMP4297)正是一款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2020年8月,英派药业与君实生物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将主要从事包括senaparib在内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研发和商业化。2022年8月,senaparib和替莫唑胺的固定剂量组合胶囊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成年患者已获得美国FDA授予孤儿药资格。
Bavarian Nordic RSV疫苗三期临床完成入组(多中心)
2023年4月11日,丹麦生物技术公司Bavarian Nordic宣布完成RSV疫苗预防60岁以上人群感染三期临床的入组,预计2023年中有疗效数据读出,该三期临床在美国、德国100多个中心入组超20000例。2022年3月,优锐医药以超2亿美元的价格,引进该RSV疫苗在中国、韩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的权益。2022年11月,优锐医药宣布在中国获批进行RSV疫苗的三期临床研究。
达博生物基因疗法E10A联用PD-1单抗方案在中国获批临床
近日,由广州达博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基因治疗药物E10A联用PD-1单抗方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II期临床试验(批件号:2023LPO0603)。E10A是由广州达博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抗肿瘤基因治疗药物;临床适应症为头颈部鳞癌等实体肿瘤。本品采用第二代重组腺病毒为载体,携带重组构建的人内皮抑素基因,在转染肿瘤细胞后表达大量的人内皮抑素,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肿瘤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组织血液供应,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君实生物ANGPTL3 siRNA疗法在中国获批临床
2023年4月13日,君实生物JS401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的默示许可。根据君实生物公告信息,JS401为靶向ANGPTL3的siRNA疗法,拟用于治疗高脂血症。JS401由君实生物与润佳上海共同研发,使用生物信息学及AI技术进行理性设计,并通过独有的修饰模式,提高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副作用。相比于单抗类药物,JS401可以更加长期有效的控制血脂。
百吉生物的细胞治疗产品新适应症在中国获批临床
2023年04月0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广州百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吉生物”) 疫细胞治疗药品BRG01注射液新药临床试验(IND)正式获得CDE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该款药品是一款通过基因修饰技术将靶向EB病毒(EBV)抗原的受体表达于自体T细胞表面的免疫治疗产品,用于治疗EBV阳性淋巴瘤。
此前,BRG01的另一个适应症已经在中国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适应症为经标准治疗后失败且无有效治疗手段的末线复发/转移性EBV阳性鼻咽癌。2月17日, BRG01注射液获美国FDA 1/2期临床试验许可,拟用于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
远大医药RDC药物在中国获批临床
4月10日,远大医药发布新闻稿称,其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创新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TLX101已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将在中国开展一项单臂、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的1期临床研究。该试验拟入组不超过30例新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的患者,旨在评估TLX101联合标准治疗在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辐射剂量和初步疗效。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是一种靶向放射性药物,它的设计结构理念类似抗体偶联药物(ADC),通过与特定靶点结合的靶向结构,利用靶点在体内组织的选择性达到药物在身体特定部位的富集,达到减少放射性元素摄入,同时加大放射效果的目的。
据远大医药新闻稿介绍,TLX101(131I-IPA)是一种基于放射性核素-小分子偶联技术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放射性药物,可自由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并靶向胶质母细胞瘤过度表达的L型氨基酸转运蛋白1(LAT-1)精准辐射癌细胞,促使其凋亡以达到治疗效果。TLX101已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在欧洲和澳洲开展的1/2期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中。
赛神医药Lp-PLA2抑制剂在澳大利亚启动1期临床
4月12日,赛神医药(SciNeuro Pharmaceuticals)宣布,其开发的新型Lp-PLA2抑制剂SNP318已在澳大利亚进入1期临床试验。SNP318拟被开发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本次启动临床的SNP318是赛神医药开发的一种新型口服Lp-PLA2小分子抑制剂。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一种酶,它可水解低密度脂蛋白(LDL)上的氧化磷脂,产生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LysoPC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的一种有效促炎因子,会诱发血管炎症,从而导致大脑中的血管受损,包括血脑屏障。
同源康医药EGFR/HER2抑制剂在美国获批临床
4月10日,同源康医药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小分子EGFR/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TY-4028获得美国FD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据悉,TY-4028是一款新一代口服、高效、高选择性的TKI,拟开发用于治疗携带EGFR/HER2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exon 20ins)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源康医药也正在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提交TY-4028的临床试验申请。
国内融资事件:
国内融资事件:
超10亿美元:启德医药TROP2靶向ADC实现海外授权
4月13日,Pyramid Biosciences宣布已与启德医药(GeneQuantum)签订独家许可协议,在除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外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商业化启德医药一款靶向TROP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GQ1010。该候选药已在早前研究中显示出具有高度分化的临床前特征,预计将在未来12个月内进入首次人体试验。
根据协议条款,Pyramid Biosciences将开发并商业化GQ1010,启德医药将获得2000万美元预付款和高达10亿美元的额外里程碑付款,并有资格获得净销售额从中个位数到低两位数不等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约7300万美元:正大天晴康方抗PD-1单抗达成海外授权合作
4月12日,康方生物与中国生物制药旗下正大天晴共同合资的正大天晴康方与Specialised Therapeutics签署了一项合作与许可协议,授予其公司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安尼可(派安普利单抗注射液)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11个国家的独家销售权。正大天晴康方仍保留安尼可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权益。该合作总对价约7300万美元,同时正大天晴康方将获得安尼可于授权地区销售净额15%的提成。
派安普利单抗是一款采用IgG1亚型并进行Fc段改造的新型差异化抗PD-1单抗,能够更有效增强免疫治疗疗效,且减少不良反应。该产品由康方生物研发,并由正大天晴康方负责后续开发和商业化。
目前,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以及治疗至少经过二线系统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适应症,已经获得批准并上市销售。派安普利单抗三线治疗转移性鼻咽癌的上市申请已提交,治疗肝癌、胃癌等适应症的后期阶段临床研究正在推进中。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