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编者按时间,坐在电脑前点开需要编辑的文章,先看标题:《伊藤园、三得利与无糖茶市场》。
不错,都是有限研究水平下能理解的名词,简单易懂,0学习门槛,一天1个行业不在话下。
不禁觉得行业的天花板应该不错,应该会是个popular的市场,长坡厚雪,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明河双周报第327期
作者:葛天惟
写作时间:2023年12月25日
又到了双周报时间,坐在电脑前拿起一瓶无糖茶饮料,先看配料表:水、乌龙茶、桂花、维生素C、碳酸氢钠。不错,都是有限文化水平下能理解的成分,简单干净,0卡零负担,一天2瓶不在话下。不禁觉得无糖茶未来的前景应该不错,说到无糖茶,最早接触的应该三得利乌龙茶,小时候感到无糖的实在难喝,但现在觉得别有一番风味。那就顺便学习下三得利及其竞争对手伊藤园的发展历史吧,也看看对我们的投资有什么启发。
伊藤园是无糖茶饮料的早期开创者,1970年代末,经历飞速发展的日本逐渐进入“饱和时代”,丰富的饮食需求得到满足,清淡的无糖乌龙茶正好适合人们的口味,伊藤园作为茶叶流通龙头企业捷足先登,开发了罐装茶,并通过研究逐步解决了茶水氧化变色等问题。日本有饮茶文化,把茶放在易拉罐或者塑料瓶里卖是颇为大胆之举,尽管发售前公司内部也有争议,但罐装乌龙茶解决了夏天茶叶销量骤减这一痛点,获得成功;不过真正属于伊藤园的超级大单品则是1985年推出的Oi Ocha绿茶,经过多次升级迭代变成了现在便利店随手可得的版本,在日本瓶装绿茶市场保持30%的占有率。
伊藤园营收与归母净利润
饮料巨头三得利的前身则早在1899年就从葡萄酒开始创业,还酿造出了日本最早的威士忌,60年代又进入啤酒领域。1981年推出乌龙茶,稍晚于伊藤园,但三得利公司毕竟实力更为雄厚,一方面渠道有优势(例如:贩卖机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是重要销售渠道,三得利贩卖机数量仅次于可口可乐,是伊藤园的几倍),一方面利用日本消费者认可中国福建乌龙茶的心理,围绕中国元素做宣传,逐步在乌龙茶领域超越伊藤园,市占率高达40%,但由于乌龙茶市场不及绿茶,在茶饮料市场的总份额还是略低于伊藤园,这也反映出伊藤园深耕大单品、不断打磨产品和品牌所形成的稳固竞争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三得利品牌文化为“与水共生”,致力于保护水资源、孕育更好的水源、宣传“水育”理念,在这点上农夫山泉与之颇为相似。
回顾历史,不同于现在的我们对无糖茶耳熟能详,彼时两家的产品刚推出时仍是颇为特异的品类,逐渐爬坡至1985年,日本茶饮料市场仅有不足500亿日元的规模,占软饮料市场不到3%,但后续经济下行后,便利化和无糖化需求大幅增长,2000年茶饮料市场规模达7965亿日元,连续保持10%左右的年增长,日本绿茶(包括了传统茶叶和软饮料)的饮料化率也从1995年的不到5%提升至2005年的接近20%。茶饮料占软饮料市场比例也从1990年的11.3%提升至2000年22.5%,成为第二大品类;2020年提升至8770亿日元,软饮料市场占比提升至25.6%,已经成为第一大品类,其中无糖茶占大多数。
2019年日本软饮市场和伊藤园的不同饮料占比
伊藤园和三得利都是日本股市中营收利润长期稳定增长的优秀企业,遗憾的是日本人口所限,市场还是比较小,可以想象类似于伊藤园的企业如果生在美国,也许就从几倍股变成像怪物饮料那样的百倍股。所以在规模巨大的中国市场,无糖茶的发展更值得期待:相比啤酒、可乐等,它尚属于年轻品类,由于国内饮茶氛围浓厚、名茶品种多,未来本土化的产品创新仍有很大空间。例如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已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茉莉花茶、普洱茶等多种类别,而且绿茶、乌龙茶类别下还有几种不同口味,品类丰富度逐渐超越日本竞争对手。
更重要的是无糖茶渗透率空间很大:目前国内茶饮料依然是有糖占绝对多数,日本无糖茶在饮料中的占比相当于国内的十倍左右。中国传统观念是泡出来的茶才好喝,当然过去的日本也是如此,可年轻一代的思维认知方式会逐步变化,随着瓶装无糖茶的口味逐渐逼近甚至在某些角度超越传统茶,在未来人群中的渗透率必然不断提升,甚至有可能是国内市场软饮料中空间最大的品类。
以投资的视角推而广之,伊藤园和三得利其实代表着两种典型企业。伊藤园更像是品类的开创者,三得利则属于实行“拿来主义”的饮料巨头,前者爆发力更强、后者护城河深更加稳健,都会带来投资机会,不管是研究无糖茶、饮料还是其他品类,相信这种选股思路都是适用的。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