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源于立场,限于能力,最终忠于结果。所以咱们选择标的,投资人选择管理人都讲究一个匹配的原则,同时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就比如好公司大概率只在宏观经济比较低迷的时候有好的价格,我们想要从均值回归中获得超额,就要承受对当下靓仔股票的眼红心跳和可能的左侧,还得有拆东墙补回撤的能力。如果追求当下高景气行业标的,可能要付出更昂贵的价格,以及在增速回落前击鼓传花的风险。
基于自身的立场,在能力范围内做出选择并承担结果,但选择不必多,按照巴菲特的说法,只需要在击球区用力挥打几次即可,至于何时挥棒,根据大家的立场做出相应选择便可。
文章来源:明河双周报第330期
作者:姜宇帆
本文写作时间:2024年2月5日
近期市场调整剧烈,原先资金活跃的板块纷纷出现了明显的杀流动性和系统性估值下修,杠杆资金和风偏高的投资者甚至出现了本金难保的状况。加速下跌的市场里,有人死扛等着反弹,有人空仓等着抄底。而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任务,显然是保护自己的本金。
买入标的是下注,凡是下注都有错误的概率。
理论上说,只要胜率大于50%,总体上还是能盈利的。
但实际投资不是无限子弹模式,因此每个人的试错次数都是有限的,只是多少不同而已。
这里就引申出一个“选择权”的概念,或者说是试错本金的概念。
选择权是一项宝贵的资产,代表着做出选择的自由。
在投资中,选择权的一种表现,是在市场大跌后,仍留有本金,或是持仓的标的跑出显著的超额,此时能够气定神闲的出手买入那些大跌后存在扭曲定价、便宜至极的优质资产。选择权的另一种表现,是相较回撤而言,拥有较多的本金,以至于能够支撑投资体系持续不断优化,变得更好。还有一项体现选择权的则是资金久期,投资人的资金属性对资产管理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是大起大落周期轮回的市场,拥有更久的资金久期,生机就会更多一些。
换个角度说,投资比的是谁犯的错少,谁活的时间久,那么谁拥有的选择权越多,拥有的试错本金越多,且每次试错能够控制的损失越少,那么最后获胜的概率越大。
选择权的重要性往往体现在不对称的风险收益分布上。拥有选择权不仅仅增加了抵御风险的能力,甚至能够增加成功的概率,自带活到下一轮的期权。
在投资中,这种upside体现为活得越久,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那么优化投资体系以至于能够长期获得可观回报的概率就越大。而有的人还没来得及完成系统的优化,就被一键清零。
在企业经营中也有同样的体现。
同事在讨论某消费股的时候提到,“该消费股有无限子弹试错”。这说的恰恰是其基石业务提供了充沛且持续增长的现金流,而这些现金成为了其培育新品类、尝试新赛道的资本,构建起了“选择权”壁垒。除去优秀的审美与品牌策划能力,以及前瞻的商业洞察之外,持续的投入对品牌的培育、后续需求爆发时的成风而上,都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大家喜欢长生命周期的龙头股也有类似的原因。龙头公司持续获得现金流,比小公司天然具备更多的试错机会,开辟出新赛道的机会和获胜的概率都会更大。一定程度上,是这种龙头的既定事实给予了龙头企业选择权,也奠定了后续跑出来的确定性的基础。
有的选择权是既成事实的。
例如不同投资者的资金体量天然具备差异,这意味着大家的亏损承受能力有差异,对不同门槛的市场具备不同的进入能力。又或者有的企业因为历史原因形成了资源或资质的垄断,或是在一个成熟市场中已经卡住了关键的位置。
而有的选择权是可以自主选择的。
例如在投资策略的选择上,保守派不加杠杆的方式显然是一种减少波动与回撤风险的做法,而如果选择了杠杆策略,那么试错的成本会更高、试错的次数上限会更少。
有的人会说,上行周期加杠杆的策略会获得更大的收益率,本金多了,为下一轮奠定的基础也会更厚。这一定程度上是对的。
因此自主选择保留“选择权”的做法,会牺牲一部分收益率的弹性,但是用赔率换取了更好的回撤、更大的概率和更多的试错次数,反映的是投资价值观。
最后延伸一个小话题,关于对研究员的考核与选择权的关系。
公募的考核大多以月度组合、超额收益考核为主,而私募应以绝对收益优先。这带来的差异在于精力的分配。研究员所投入的时间都将成为构建未来选择权的资本,或是对产业长期变化深入的理解,或是对商业模式的思考与定价。显然短期的月度超额,还会有更多的其他因素来共同决定。而“跑超额”的模式可能会减少研究员跨行业比较的视野拓展,或是对绝对收益的资产该如何定价的思考,这些都是长期资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积累。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