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次淋巴瘤/骨髓瘤分论坛的主席,对于本次论坛的议题设置,您有哪些评价?您希望未来能看到哪些方面的改进或创新?
邱录贵教授
本次淋巴瘤/骨髓瘤论坛的议题设置主要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的安刚主任和易树华主任负责。总体而言,议题设置非常成功,能够全面反映淋巴瘤和MM领域几大疾病的最新进展。
例如,赵维莅教授就侵袭性淋巴瘤(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前沿进展,详细介绍了当前的治疗现状及未来如何通过多维度、多组学的预后分层实现精准治疗,从而进一步提高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愈率。
李建勇教授则聚焦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别探讨了分子靶向治疗之外的其他治疗方法。尽管目前分子靶向治疗(如BTK抑制剂)是主流,但对于某些特定患者群体,免疫化疗仍具有重要地位。例如,我们的实践经验和国际大型临床试验的长期回顾性分析证实,约有50%的携带IGHV突变又无不良预后因素的年轻患者可以通过FCR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和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获得十年以上的无进展生存期,即达到临床治愈。此外,对于BTK抑制剂或BCL-2抑制剂耐药的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以及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新型BTK降解剂和非共价BTK抑制剂等,为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徐卫教授系统回顾了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进展,详细介绍了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徐开林教授则重点介绍了CAR-T细胞治疗在淋巴瘤和MM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前景。陈文明教授针对高危MM的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综上,本次淋巴瘤/骨髓瘤论坛的议题基本涵盖了该领域的主要进展。对于未来的改进和创新,鉴于王辰院士在主旨报告中提到的内容,血液学科发展大会的目标与一般学术会议有所不同,应更多地从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角度设置议题。淋巴瘤/骨髓瘤等分论坛的议题也应从多角度探讨,而不仅限于学术角度。下一届会议在议题设置上可重点关注相关领域的医学教育、科研、人才培养、临床研究及转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以推动学科发展,提升血液学科发展大会的内涵和目标。
您在本次论坛上对中国MM研究进行了年度盘点,能够给我们分享一些您觉得亮眼的研究进展吗?您认为目前我国在MM研究上还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邱录贵教授
在本次会议上,我们系统回顾了2024年中国学者在MM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回顾内容涵盖了临床诊治、免疫治疗、少见浆细胞疾病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并以发表的文章为主线进行了总结。中国MM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高水平期刊上的发文量显著增加。据统计,2024年由中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期刊上发表的影响因子超过10分的文章接近40篇,这表明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正在迅速提升,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CAR-T细胞免疫治疗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我们完成了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并发布了相关结果报告。例如,由我们团队牵头的伊基奥仑赛治疗难治复发MM的研究,以及杜娟教授团队研发的CD19/BCMA双靶点FasTCAR-T治疗难治复发MM的研究均发表于《JAMA Oncology》。此外还有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Blood》、《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国际权威期刊上。此外,我们还开展了若干创新性和探索性的临床研究。例如,钱文斌教授团队开发了新型CD27装甲的BCMA CAR-T细胞,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糜坚青教授团队研发的PD-1沉默的BCMA CAR-T也已进入临床阶段。这些成果反映了我国在CAR-T细胞免疫治疗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此外,在骨髓瘤的生物学和转化医学方面,我国有十余个团队在过去一年中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论文,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逐渐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学者、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以及生物医药企业的共同努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在MM领域的药物可及性。目前,中国的MM药物可及性已达到甚至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在CAR-T细胞治疗方面,使得难治复发MM患者获得了有效的缓解,并显著延长了MM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此外,双特异性抗体(如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特立妥单抗和GPRC5D/CD3双特异性抗体)和BCMA ADC药物也相继在中国上市或即将上市。去年,中国还推出了全球首个上市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药物,进一步丰富了MM患者的治疗选择,使更多患者能够在复发难治阶段获得有效治疗,延长生存期。
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认识到存在的不足之处。首先,中国尚未牵头开展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III期临床试验;其次,虽然我们在生物学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原创性工作方面仍有待加强。这些都是未来需要弥补的不足之处。
此外,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仍需提升。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并加入国际学术组织,如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和国际骨髓瘤基金会(IMF)下的国际骨髓瘤工作组等,传递中国声音,这也是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的重点工作之一。
👉参与经验分享
分享“抗癌心路”,帮您发表在公众号上,抒发心情自我排解、影响并帮助更多患友;也可以随时向我们提供选题建议,或转发、点评我们的科普文章。
👉参与科普活动
群主会不定期做各种科普小活动,并有礼品赠送
👉加入疾病群
添加小助手,拉您进病种群,有问题或需要帮助可直接在疾病群向医生、营养师提问。
长按二维码
进入癌友指南俱乐部
我们知道MM是一种异质性强的疾病,那么想请您介绍一下它的异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针对MM的异质性,该如何为病人制定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邱录贵教授
MM虽然在临床上被诊断为一种疾病,但实际上它由一系列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亚群组成。影响MM预后的因素是多维度的,而不仅仅是疾病本身。
首先,从疾病本身的异质性来看,MM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一些MM患者的病情进展缓慢,预后良好,而另一些患者则出现侵袭性进展。此外,不同患者的遗传学背景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患者没有高危的遗传学异常,而有的患者则存在复杂的遗传学异常。
其次,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年龄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段内,基础性疾病的存在与否也会显著影响治疗效果。
第三,经济社会因素同样对治疗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在美国,非洲裔MM患者的预后通常差于白种人患者。然而,在退伍军人医院接受全免费治疗的群体中,非洲裔患者的预后反而优于白种人患者。这表明经济因素和药物可及性等因素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显著影响。
此外,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是一个关键因素。这不仅涉及经济社会因素,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密切相关。最后,医生对疾病的深入理解、诊治经验和对先进诊疗技术的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评估疾病预后,对疾病的基础评估、动态预后评估、患者个体特征、社会经济因素和诊疗体系综合考量。这种多维度评估有助于为患者制定更加精准和全面的治疗方案。
目前我国MM领域还有哪些亟待攻克的难题?您认为未来几年的热点研究方向有哪些?
邱录贵教授
首先,经过近20年的发展,MM的疾病控制已取得显著进展。目前,一线治疗的有效率已超过90%,在系统规范的治疗下,以VRD方案(硼替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为基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约10年,使MM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发表的两项大规模前瞻性III期临床试验表明,VRD方案联合CD38单抗又进一步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这是一个重大进展。
然而,尽管患者生存期延长,但疾病仍会反复复发,尚未能实现根治,这构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为攻克这一难题,需要深入进行基础研究,探究MM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特别是MM的克隆异质性和克隆演变及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机制。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预后分层驱动的整体治疗策略,并同时靶向杀伤肿瘤细胞和改善微环境,这也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虽然距离完全治愈MM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通过不懈努力和深入研究,我们有望逐步接近目标。
对于部分老年患者,目标可能无需追求彻底治愈,而是通过长期疾病控制,使其预期寿命与非MM患者人群相当,即实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治愈。而对于部分年轻患者,虽未能实现完全治愈,但能够实现高质量的长期无症状生存,即功能性治愈,最终目标是向实现临床治愈而努力奋斗。
此外,针对高危尤其是超高危MM患者的一线治疗探索也是近期研究的重点,由于这些患者一旦进入复发难治阶段,将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这部分人群的治疗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邱录贵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首席专家
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委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专家委员会委员
《Blood Advances》杂志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骨髓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30余项
发表论文近600篇,其中SCI论文170余篇;主编专著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获省部级成果一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