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冬小麦原产于西亚、北非一带,大约4000年前传入中国,并逐渐推广到各地。唐代是冬小麦空间扩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小麦的地位有了全面改变,两税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两税法规定“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其中的六月和十一月正是冬小麦与粟等作物的成熟期。麦熟为夏税起收的时间标志,粟、稻等成熟为秋税起收的时间标志。全国各地缴纳的物品并非只有麦、粟二物,而是因地设项。夏税交纳时间与冬小麦成熟期吻合,但并非夏税征纳地就应是冬小麦种植区,银、钞、钱、绢都是非冬麦区纳税的替代物。
那么历史时期冬小麦分布北界位于什么地方?宋人庄绰有言,“陕西沿边地苦寒,种麦周岁始熟,以故粘齿不可食”。春小麦春种秋收,周岁始熟;冬小麦秋种夏收,属于越冬作物,跨岁而熟。生长期与食性二者证明宋代陕西沿边种植的是春小麦,这时陕西边地大致位于无定河流域至横山一线,即北纬38度附近;冬小麦的分布区应在此线之南,从陕西沿边向东进入河东路(今山西)辖境,府州(今陕西府谷)位于黄河岸边,宋太祖乾德“四年四月府州、尉氏县、云阳县并有麦两歧”,“麦两歧”为小麦成长到一定时期才能看到的瑞兆,因此四月在府州看到“有麦两歧”当是冬小麦接近成熟的物候标识。欧阳修对与府州纬度相近的宁化军(今山西宁武县)却留下这样的记述:“本军地寒,民不种麦。”府州与宁化军都位于北纬39度附近,由此看来这一纬度位置正值冬小麦北界的边缘地带。将陕西沿边春小麦种植区所在的北纬38度与河东一带的北纬39度连接起来成一条斜线,这条斜线与中国气温带分布完全吻合,顺应这一趋势向太行山以东的河北路(今河北)延伸。由于河北路地处华北平原之上,气温高于河东,陕西所在的黄土高原,冬小麦的北界大约在北纬40度燕山一线。
探讨历史时期冬小麦分布北界与气候变化,需要提及的是满志敏提出的9—13世纪冬小麦北界达到今长春附近的观点。《金史·食货志》载金代两税法:“夏税六月止八月,秋税十月止十二月。泰和五年……改秋税限十一月为初。中都、西京、北京、上京、辽东、陕西地寒,稼穑迟熟,夏税限以七月为初。”这项研究将金代两税法涉及的燕山以北(今内蒙古东部、辽宁东部)视作冬小麦分布区,并以此作为温暖期的证据。那么金代在这一地区征收两税中的夏税,究竟是征纳冬小麦还是替代品?最直接的证据是这里是否种植冬小麦。事实是辽金时期文献不仅只字未提塞外种植冬小麦,且与小麦相关的信息也十分罕见,这说明这里不属于冬小麦分布区,更不具备以此纳税的价值。冬小麦为暖温带粮食作物,冬季最低温度是其生长的制约性因素。至20世纪初冬小麦的北界仍维持在明长城以南。当代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与各种现代农业科技之下,冬小麦稳定分布区尚不能达到长春一带,金代又如何能至呢?沿横山、无定河经山西中部至燕山一线构成的冬小麦分布北界,经历宋、辽、金至明清时期大体维持不变。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冬小麦生产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剧烈变化,从而引发极端气候如极端高(低)温、干旱和水涝等频现,这非常不利于冬小麦生产的发展。
气候变暖提高了总积温,导致中国冬小麦分布界发生变化。冬小麦北界有北移西扩趋势,且这种趋势正在逐渐加剧。郝志新等研究辽宁省冬小麦种植北界时就发现,在气候变化情况下,辽宁省冬小麦种植北界较中国过去所确定的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1—2个纬度;杨晓光等人研究发现,甘肃西扩20km,青海西扩120km。
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升高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冬小麦根、茎、叶的生长,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有利于提高产量,但气候变化在中国还表现为太阳辐射的下降,冬小麦主产区黄淮海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下降更为显著。试验研究表明,长期弱光小麦产量降幅可达6.4%~25.8%。超然客公众号
在不同的生育期,降雨量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同。生育前期降雨量增加有利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而中后期则会导致一定的减产。然而,最值得关注和警惕的是高温与低温以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干旱和渍水等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全球气候变化发生频率显著增加,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产,尤其是生育中后期的“逆境”将导致冬小麦产量锐减。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病虫草害加剧,这不仅导致冬小麦减产,还将显著增加冬小麦生产成本,不利于冬小麦生产。
(摘编自蔡剑、姜东《气候变化对中国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气候寒冷,宋代陕西沿边地区不适宜种冬小麦,较适宜种周岁成熟的春小麦。
B.金代在燕山以北今内蒙古东部、辽宁东部这一地区征收的夏税只能是春小麦。
C.气候变暖促使冬小麦种植北界北移西扩,部分春小麦种植区开始种植冬小麦。
D.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升高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这对冬小麦的生长既有利又有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两税法的出台,导致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都开始种植冬小麦,冬小麦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
B.唐代两税法征纳夏税的时间与冬小麦的成熟期吻合,但征纳夏税的地区不一定属于冬小麦种植区域。
C.宋代无定河流域至横山一线一般种植春小麦,此线以南一般种植冬小麦,这是由它们的食性与生长期决定的。
D.材料二末段中“逆境”一词,主要指冬小麦生育中后期所遇到的病虫草害,病虫草害加剧将导致冬小麦产量锐减。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刘一清《钱塘遗事》记载,闰三月初,东行过武清县,“四望桑麦青青”“土人云此地甚冷,五月方可养蚕,麦苗长不满三寸,六月方食麦”。
B.烟台气候兼具北方低温寒冷和南方高热高湿的特点,培育出的小麦品种“烟农1212”适应性极强,推广到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
C.梁斌的小说《烽烟图》中写到,老人说该种小麦了,农谚有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一年二十四节气,秋分到了。
D.卢鋈提出,1946年1月平均气温—8℃的长城以北种植春小麦,而1950年1月平均气温—6℃左右的长城以北地区开始种植冬小麦。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历史时期 | 温度带 | 主要种植作物 |
唐 宋 辽 金 明清 20世纪初 |
中温带 |
粟、稻、春小麦 |
暖温带 |
冬小麦 |
A.唐代的主要种植作物除了小麦以外,还有粟和稻等农作物。
B.在中温带与暖温带的临界地带,宋代农民可能种植春小麦。
C.辽金时期,塞外的人们既不种植冬小麦,也不种植春小麦。
D.从唐至20世纪初,气候变化并未明显改变冬小麦种植范围。
5.作者是如何判定沿横山、无定河经山西中部至燕山一线就是历史上冬小麦分布北界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孩子
李娟
①一个年轻的母亲拖着自己满脸鼻涕的小孩子到我们店里,说要买玩具,这使我们非常惊奇。在山里呆久了,几乎都忘记了世上还有“玩具”这个东西。是呀,山里面的小孩子都是怎么长大的呢?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像个秘密一样。在顾客看来,我们店里样样都有。清油呀,面粉呀,酒呀茶叶呀盐呀糖果呀,衣服裤子鞋子呀,汽水呀娃哈哈呀,还有电池和铁皮烟囱,还有补鞋子用的麻线和莫合烟——卷莫合烟的报纸都卖呢!可就是没有玩具。我们这里小孩的玩具一般都是空酒瓶子。空酒瓶子很好玩的,因为它可以用来装水;而且,装了水以后,还可以把水再倒出来。更多的小孩子是空着手跑来跑去地玩。
②还有的小孩子进森林拾柴禾玩,有的放羊玩,有的挑水玩。总之,在我看来,他们的游戏和劳动好像没什么区别,但还是玩得那么高兴。我把我们有限的商品浏览了一遍,又和我妈商量了半天,最后向这个母亲推荐浇花用的喷水壶,她只好把喷水壶买走了。从此,我们天天都可以看见她的小孩用那壶在自家毡房子门口的草地上浇水,浇完一壶后,再歪歪扭扭跑到河边,很努力地满满灌一壶,再跑回家津津有味地接着洒。再想一想,(甲)我们居然卖喷水壶!居然在深山老林里卖喷水壶!
③我后来认识一个叫库兰的小孩子,有一双银绿色的、漂亮的可以称得上是“美艳”的眼睛。她眼睛形状狭长,外眼角上翘,睫毛疯长着,凌乱而修长,像一种名叫“金丝献瑞”的菊花品种那泼泼辣辣的外圈花瓣。迎着这瞳子一看,里面盛着一池碎玻璃,再一看,又全是宝石颗粒——晶莹交错,深深浅浅的绿晃着闪闪烁烁的银……被这小孩的美目正眼瞅一下,一定会失神片刻的。可惜小孩子到底是小孩子,除了眼睛和牙齿干净以外,她的小脸上没有一处不是泥巴呼呼的,一双小脏手上,只有指甲盖儿是透明而洁白的,指甲缝里也藏污纳垢,黑黑的十个圆弧。本来小库兰还有满头蓬松浓密的金发的,还是自来卷呢,和她的绿色眼睛一配,整个人跟洋娃娃似的稀罕。可是后来……后来嘛,她想让爸爸给自己买裙子(当然,一定是我妈怂恿的,这一带只有我们家店里卖小孩子裙子),就天天对她爸爸含蓄地嚷嚷着:“热,热,热……”她爸爸就当真了,三下五除二把倒霉的库兰剃成了小光头。这下小孩子再也不喊热了,也不指望新裙子了,又重新混入脏脏的孩子群中,手持大棒,勇敢地追狗,把这片草场上所有的狗追得从此没有一只敢靠近我们这片帐篷区。
④库兰的姐姐——(乙)也许不是姐姐,也许只是库兰的一个年龄大一些的朋友而已——阿依邓,会弹电子琴。其实我们这里的所有孩子都会弹电子琴的,他们好像天生对音乐——对音阶高低的细微变化敏感异常,刚刚听完一首歌,顺手就可以在琴上完整的敲出来。阿依邓是一个文静的、神情轻松的女孩子,在所有孩子里年龄最大。大人们都很喜欢她。阿依邓勤快懂事,家里的大大小小的家务活全是她一个人拿下的。她揉面粉的架势特别地道,站在巨大的面盆旁边,小小的身子浑身都鼓动着力量似的,每揉一下,身子就涌动一次。所有的孩子也都喜欢她,并且很听她的话。常常看到他们围着她,津津有味地听她说着什么,估计是在听她讲故事。他们坐在碧绿的草坡上,花朵怒放一般簇在一起,远远地只让人感觉到入迷的宁静。或捡到什么好东西了,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先给她看。阿依邓就很认真地看,然后很耐心很温柔地一一作出评价,得到评价的孩子都满意无比,也得意无比。对了,要说的是阿依邓弹电子琴的事。总是在黄昏的时候,吃过晚饭了,但又不想去上床睡觉,这时琴声就传过来了。阿依邓手指头细细长长,虽然很粗糙,生着很硬的茧子,但却是那么灵活优雅。而我总是觉得,她弹琴的时候,仍然有着揉面粉的架势——我是说,还是那么认真努力,又涌动着源自朴素生活的本能的热情。
⑤我见过更多的小孩是那种看起来很没意思的小孩。能够蹲在一个地方半天都不动;或者从河这边跑到河那边,再从河那边跑回来,然后再跑过去——不知道这样跑来跑去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当他们喃喃自语地在草丛里寻找什么东西,当他们把一颗完全能够一口就吞下的糖分成无数次耐心地吮完,当他们相互有条有理地谈论着在我们听来乱七八糟的话题……小孩子的幸福多么宽广呀!超然客公众号
⑥最后说说我们后面那顶毡房子里住着的卡万家的小儿子。小家伙八岁,特征不够鲜明,所以混在一大群小孩子里的时候,实在很难单独注意到他。但是,到头来最令我吃惊的,就是他了。秋天牧业转场的时候,这个小家伙居然背着干粮,手持小柳枝,徒步四十多公里,独自一个人赶着三头牛,沿着一般没人会走的森林边上的路,走出深山,把牛送回到山下的家里,居然让孩子干这样的活!那他父母干什么去了?他的父母当然更忙,得忙着搬家,搬家自然会比赶牛的活劳动量更大。但是,无论如何,拿一个八岁的小孩子当全劳动力的话……这些家长怎么想的?
⑦不管怎么说,更多的让我吃惊的事物,到头来也都想得通的。我所面对的是一种古老的、历经千年都没什么问题的生活方式,它与周遭的生存环境和谐共处,成了一种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中“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像个秘密一样”,写出孩子们童年的神秘,也暗示大人们忙于自己的事情,没有关注到孩子们。
B.第④段提到阿依邓弹琴有揉面粉的架势,更多的是表现一种神似,是指两种行为都蕴含着她内心对生活葆有的天然的热情。
C.第⑤段“看起来很没意思”是从大人的视角得出的结论,实际上孩子们在简单自然的生活中得到了宽广的幸福。
D.第⑥段用“当然”“得”“自然”三词表明,在卡万家看来,八岁的小儿子从深山里赶牛下山回家实在不必大惊小怪。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一列举店里卖的商品,甚至使用破折号进行补充,都是为了突出店里样样都有却唯独没有玩具。
B.作者描写小孩子玩喷水壶的情景,虽语言朴实,但画面感十足,表明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很强。
C.作者撷取菊花、碎玻璃、宝石颗粒、花朵等孩子们常见的事物来描写他们,既合乎他们的形象特点,又与文章的主旨风格一致。
D.文章叙写所有孩子都会弹琴和阿依邓深得大人孩子喜欢的内容,为下文描写阿依邓弹电子琴的情景作了铺垫。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甲、乙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意。(4分)
9.作者在最后提到的“想得通”的道理正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旨,请结合库兰和卡万家小儿子两个形象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材料二:
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材料三:
太史公与司马温公所言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薄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而存乎将将者尔。将兵者不一术,将将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论也。人主,将将者也。大将者,将兵而兼将将者也。超然客公众号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
不识之正A行伍B击刁C斗D治军E簿F守G兵之H将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亦远斥候”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远”意思不同,
B.“且将仇其上而不服”与“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而”用法相同。
C.鲜,少、很少,与“鲜为人知”“鲜廉寡耻”中的“鲜”意思相同。
D.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与“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遗归”的“相”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通过程不识自谦的话语和士兵对程不识的挖苦,侧面肯定了李广是一个颇有谋略的将领。
B.司马光认为,普通人喜欢安逸恣乐而看不清楚身边的灾祸,统领大军如果不严明法纪,是很危险的。
C.王夫之认为,无论是队伍整齐严谨地去进攻还是简易地防守,都可能会让敌人寻到战机,导致战事不利。
D.对李、程二将,司马迁多陈述史实,司马光和王夫之则对史实进行评论,王夫之的观点更加辩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
(2)将兵者不一术,将将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论也。
14.请分别概括司马光、王夫之对“李广和程不识统兵方式”的评价。(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苏州白二十二①使君
张籍
三朝出入紫微臣,头白金章未在身。
登第早年同座主,题诗今日异州人。
阊门柳色烟中远,茂苑莺声雨后新。
此处吟诗向山寺,知君忘却曲江春。
[注]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别称。53岁的白居易时任苏州刺史,苦于事务繁杂,萌生退隐之意,友人张籍作此诗相赠。②曲江,指长安城内的曲江池,唐代科举及第的士子均于此得到朝廷的赐宴。超然客公众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开篇用“紫微”“金章”来点明白居易多年来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功成名就。
B.颔联写诗人回忆当年与白居易同登金榜,感慨今日却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C.颈联诗人用雾笼柳林、宛转莺鸣来营造意境,表达希望友人心情可以舒畅的关切。
D.整首诗语意深长,耐人寻味,字里行间传达出两位诗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16.有人认为尾联既有诗人与友人的共情,也有诗人对友人的劝慰,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老子>四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人们要在事物处于萌芽状态时就采取措施,防微杜渐。
(2)曹操在《短歌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广胸襟。
(3)生活在自然之中,“空山”二字常会撩动古人心弦,化作佳句融入诗文之中,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①这里有千古悠长的串场河,见证着昔日盐运的兴盛;这里有人气“宝藏”——建湖九龙口淮剧小镇,诉说着古老文化的魅力;这里更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承载着历代农耕的辉煌。最让人深深迷恋和为之自豪的,是它数不清的“非遗”,这些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犹如漫漫时光长河里熠熠生辉的珍珠,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不仅没有消失,反而( A )。
②淮腔串烧、渔鼓道情、淮剧,吸引着中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旅游。那栩栩如生的建湖面塑,技艺之精湛令人( B );③在璀璨的花灯下,映照着窗棂上精妙绝伦的冈西剪纸;静谧优美的水乡夜色里,那韵味醇厚、婉转悠扬的淮腔唱词,总是会让听的人激情澎湃、心驰神往;人头攒动的高台之上,那精彩绝伦、目不暇接的建湖杂技,总是看得人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建湖夜晚的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芳香四溢的上冈草炉饼和令人回味悠长的建湖藕粉团,总是让人( C )、欲罢不能……④不胜枚举的“非遗”文化,体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罗万象。希望更多的人能来到这座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魅力小城,享受一场视觉盛宴,体验舌尖上的美食,领略建湖“非遗”的无穷魅力。
18.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标序号的四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愿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一种新的旅游趋势——县城旅游热正在悄然兴起。曾经被人们忽视的小县城,如今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超然客公众号
过去,很多人习惯于像走马灯一样浏览景点、拍照留念;如今,大家更关注旅行的体验感、精神获得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旅行的意义。旅游,不再是人云亦云地趋之若鹜,相反,在他乡寻觅生活乐趣,松弛惬意地放松身心才是“诗和远方”的理想模样。于是,热衷旅游的人们以各类社交平台上的信息、攻略、图片、视频作为出游的最重要参考,很多县级城市中的小众景点频频“曝光”,一不小心变成了“网红”,吸引了众多游客。走进县城,你仿佛踏入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好像在诉说着往昔故事的雕花窗,图案精美,灵动而又古朴;错落有致的古楼阁,飞檐如翼,仿佛要挣脱尘世的束缚;饱经风霜、苍劲质朴的老匾额,犹如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千城千面的异质性景观,很好地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文旅消费需求,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0.请用三个偏正短语概括县域旅游热出现的原因。(3分)
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6分)
22.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提到了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请根据对差序格局的理解,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一句话。(4分)
示例:差序格局就像一块石头投入水中泛起的层层波纹,以自己为中心,一圈一圈向外扩散。
续写:差序格局恰似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真正的行家里手身上有两种气质:一种是书卷气,另一种是烟火气。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全套汇编40元
全套8份一模汇编40元
需要汇编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