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看过去,答案都在里面

学术   职场   2022-12-31 23:58   上海  


Photo by Joanna Kosinska on Unsplash

今年在学习“多巴胺”这个重要神经递质时,我收获两个有趣概念:
“远体世界 vs 近体世界”
简单来说,远体世界就是“超出我们一臂距离”之外的地方,我们不能立刻够着它,需要用时间去换空间。远体世界,象征着“未来”、“未知”、“诗和远方”....
当我们去想象未知时,多巴胺支配着我们的渴望和冲动。我们人类的各种探索与好奇,正是对远体世界的探索的象征。
而近体世界,是你手能够到的小小空间。这块区域的事物你无需特别费力,就能获得,所以它象征着“当下”、“已知”、“黄油和面包”....
相对于“多巴胺”控制的远体世界,近体世界被一群“当下分子”控制着,正如其名,让我们享受当下、专注当下事物。
当下、未来,也是这几年非常火的概念。
心理学家和冥想大师让我们关注“当下”,找到点滴幸福。今天正好是2022跨年,你也一定能看到各种大型跨年演讲,他们讲述最多的方向就是 —— 未来会怎样。
当下和未来都很重要,不过我觉得今天肯定最适合“回顾”。
除了2022年last day的仪式感外,“回顾”,也是我个人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

我非常非常喜欢回顾过去。
Apple有一个非常好的“回忆”功能,就是把过去一段照片和视频自动合集成精选,如果你体验过,我相信你非常能懂那种回顾的快乐。
我回顾今年的所有文字、所有照片时,就沉浸在“当下”里。在“当下”遭遇过去的、因为忘记而反而有趣的惊喜感。
此外,“未来”不正蕴含在“过去”之中么?
回顾过去时,我会发现自己当下的大多数的行为、选择的答案都已发生过。人类是很简单的动物,犯过的错,你很可能继续犯。反过来,你擅长的、你喜欢的,也一直在过去的行为和表达中不断体现。
所以回顾过去,是“预判你你自己”最简单的方式,客观的回顾过去,就是在规划未来。
个人小周期,历史大周期都一样。

今年的最后一篇文章和去年一样,把我在各个平台的一些精简大概97条分享做了合集。
它们的入选标准是“尽可能有趣有料”,我希望这些遐思对你有用,而不是纯粹的对自己的记录。
评论你最受启发的3条,我盲选3人送书。看你选了什么,我会盲猜你喜好,送你今年我读过的书。

开始吧:

  1. 我们要的是少,不是多

  2. 专业服务的收获期应该在40-50岁,之前20年都是找到方向、获取经验、积累品牌的过程。

  3. 你可以用“写作”这样的“超我视角”来给自己做咨询。坏处是自己教自己往往特别慢。好处是,慢慢培养了能够跳出短期的方式。

  4. “疼痛是治疗的一部分” —— 来自《成瘾剂量》,当下应景。

  5. 做品牌是:“选择一个对的事情,坚持很久很久。”少了那个“对的事情”,或者少了那个“很久很久”,都不行。这条,不论是对广义品牌还是狭义品牌都适用。

  6. 极限运动之所以被称之为“极限”,我认为一种解释是可以重复体验生物性情绪两端的“极限”体验。生存恐惧-超预期愉悦,往复。如果你的运动带来这种感觉,就可以叫极限运动了吧。(概念来自梁宁,制图我)


  1. 孙子曰:“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对客户、对同事、对自己都应如此。

  2. 只跟自己比赛的人永远不会输

  3. 小圈子微信群的一个重要作用 —— 和你“熟又不熟”的朋友进行“私而不私”的交流。

  4. 突飞猛进的业绩不但蒙住决策者双眼,而且掩盖住了许多早已积压的管理上的隐患。

  5. 给人编织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帮人们掩盖他的“七宗罪”,并冠以“美好生活”之名。—— 吐槽什么行业你猜?

  6. MBTI(或者说这类人格测试)的进一步普及是能带来更多正效应的。因为:1.人们更能理解“人人生而不同”,这是进一步文明的基础 2.人们更能理解“自我”是什么,进而理解的行为归因是复杂的,甚至进一步去理解先天/后天,基因/环境对自己的塑造。这些都对心智成熟有好处。

  7. 当大部分新消费初创品牌遇到寒冬之时,部分头部的品牌开始了它们从功能差异化走向心理差异化的道路。这是它们试图打破“品牌修昔底德陷阱”,直面和外资、巨头们的第一步。

  8. 品牌本身不是复杂工程(brand is not a rocket science),但我倾向于相信品牌管理是。因为品牌管理涉及到人、组织、环境,需要运用多元学科去处理一个品牌的整体问题。

  9. 在迈克尔波特的理解中,组织文化(或我们说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能实实在在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企业家可以视员工为“供应商”,而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为员工提供了精神和情绪价值,增加了对其议价能力,从而降低成本。


  1. 了解自私和冷漠,接受自私和冷漠。

  2. 慢慢读书更有利于思考。The lower you read, the smarter you get ——Naval.

  3. Know yourself / Teach yourself / Rule yourself

  4. 什么叫做“关系好”,关系好就是对象之间内部“交易”成本低,可以频繁的发生“价值交换”。

  5. 从护肤行业的角度讲反脆弱:消费者的肌肤其实具备一定自愈能力,也就是有“反脆弱性”,但我们自己并不清楚。于是受到市场信息、品牌信息、朋友信息,选择施加在自己的脸上,试图达到一种“更完美”状态。但这种盲目的施加,导致了原本的稳定状态被破坏 —— 正如医源性损伤一样,护肤人群出现了大规模的“护肤性损伤”,这恰恰就是敏感肌品类崛起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是个体肌肤系统需要保持原有的波动性(内外源因素),同时减少人为干预。另外一方面,护肤品牌行业也将面临施加在部分脆弱公司上的淘汰。正如朋友Vicki所言:“人类不需要那么多护肤品牌”。

  6. 作为一个冷漠的intj,一般来说你不找我,我就不会找你。幸好有写作,它成为了一个“让别人来找我”的社交系统。

  7. 你们见过有的群,平时没人说话,但是一说话,大家就"正经"的讨论行业、工作、学术问题么?有如此波峰,就不必在意那种没人说话的波谷了。

  8. 因为问题之上还有问题,任务之前还有任务,目标之前还有目标。讲不清楚需求的人如果邀请你沟通,这本其实就是一场“培训”。

  9. 概念滥用是一个必然现象。有的人在概念滥用中获利,有的人受损;有人头脑更模糊了,有的人则在主动思考后,头脑更清晰。它是个淘汰机制。

  10. Big idea提的太大了,不落地,只是亏最多几个亿投放费用。Business idea提太大,就要亏400亿美元。—— 评论美剧《Wecrashed》,剧中有句金句“不好意思,一个共享空间公司怎么**的能做到这些?”


  1. 如果你想高效到达目的地,那么最好带上地图;如果你更在意享受旅程,那么最好丢掉地图。

  2. 好东西,如果Nike有所谓品牌基因,那就是这个“Athlete”。这个词甚至可以代表一整个品牌故事,驱动企业文化内核的那种。肯定不是JDI,JDI只是一个纯粹2C广告语言。


  1. 这个世界要反思由投资人提出的三个字:“好生意”。眼中只有高毛利、低风险、高聚集度的好生意,市场就会减少创新、生态就会更加脆弱。投资人视角的好生意,就适合投资。从创业视角来看,你很难选择大家都公认的好生意,好生意之所以好就在于壁垒高。从个人视角,每个人追求的价值取向不同,好生意不代表你的“好理想”,有人生来就是要出家的,要“断绝那种世俗的愿望”,有的人就是想做好一个小生意,小生意一不小心反而做成了别人眼中的“好生意”。这种案例不胜枚举。商业创新肯定是无法预测的。

  2. 语言的主要魔力在于给事物、现象、动作命名。例如,给自己命名“老百姓”,那么就会行“平头老百姓”之行为;而给自己命名“公民”,则会研究公民要怎样行动、有哪些事情必须负起责任来。品牌策略的魔力,50%来自语言。

  3. 如果“一切快乐也来自于人际关系”,那么读书、运动时纯粹的快乐是怎么回事呢?如果你能在读书运动中找到“纯粹快乐”,那么你一定在其中发现了“你与你”的对话,是这段“你与你的关系”让你感受到愉悦。

  4. 这个年代敢于、善于直播的人,就像是以前善于在人群中拿着大喇叭登台讲话的人;就像是社牛对社恐、掌握信息权对不掌握信息权的人的降维打击。

  5. 直播创造了一种“信息窄框架”。琳琅满目超市货架是宽框架,消费者更能客观对比,而窄框架下,只有一种商品、一种声音,受众主动给予、让渡了时间和信任,更容易被说服。无处不在的窄框架,比如直播,对我们普通人信息筛选、独立思考的要求更高了。

  6. 一系列创意性的执行工作最难之处在于平衡衡量方法:比如,文案写得好是老板说的算还是用户“说的算”?怎么衡量用户说的算?

  7. 众所周知,#hashtag#这玩意儿自古以来有两种做法。错误做法是:一厢情愿的放自己的branding line;正确做法是:放用户能说、会点的语言,根据平台切换。

  8. 工作上最大的问题总是沟通的问题,我叫它“理解同步率”,指对专有概念、专有行为、程度标准等理解的相似程度。高效点的,“理解同步率”达到70%很逆天了,这样往往工作会超出预期。一般而言,同步率都低于40%。特别没默契的,可以低于10%吧,然后就别指望这个事情能做对了。

  9. 要经常看自己写的东西,保持言行一致。—— 本文的意义,把2022年的观点看了一遍

  10. 只要有交流,怎可能不出现误解?即使有误解,也不能停止交流。

  11. 绝大多数人,需要一个至少看上去的“权威智者”来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12. 关于品效:做效的时候,要“大方”,做品的时候,要“自私”。

  13. 刘耕宏、周杰伦、王心凌,我们回忆过去的甜,希望度过当下的苦。

  14. 一种结果定义 1.牌子(可辨)👉2.名牌(可辨+可信)👉3.品牌(可辨+可信+可爱)

  15. 如果你面前有定性、定量、大数据三大类别调研工具100%为你所用,我依然敢肯定,真正伟大的洞见来自人的理解和辨别,而不是这些工具。

  16. 我们【知道、理解、深刻理解,说出、做到、持续做到】之间的距离,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17. 关于知识,你可以随便看、模仿、借鉴、抄袭别人的东西,但自己是不是真掌握总有一天会反馈出来。这就是知识应用的“公平”。

  18. 教,就是学。

  19. 为什么永远只有极少数卓越企业(或个人),大部分是平庸企业(或个人)?拿“使命”一词出来看就好了,有多少人想做的事情,可以称得上“使自己的命去做”?能称得上,自然卓越。没有到“使命”,大多数人只是“想要、喜欢”而已。

  20. “朋友”是客观上可以克服空间、时间,依然保持中频以上交流的人。

  21. 自己手中的武器要尽可能简单、实用,但是不介意对外展示一个“庞大的武器库”


  1. 吃早餐的人会更加健康么? 看起来是的。但据研究,吃早餐这个行为不会导致更健康,从因果关系上说,是因为吃早餐的人大概率会更重视健康,所以有更好的健康习惯,因此他们更健康。某些关键要素看上去是因,但实际上只是系统的一个表征/表现,真正决定结果的是背后的系统。

  2. 《反脆弱》里有个有趣人物“尼罗”,大概率是塔勒布本人的化身。他提到自己“相信博学,美学和冒险。此外别无其他。”

  3. 语言是线性的,规律是非线性的 理论总结是线性的,实际执行是非线性的

  4. 两个极为有用的思维:1.塑造别人对你的感知而不是事实  2.区分自己的感知和实事。

  5. 我们这行要做的事情是:帮企业不断解决小问题,运气足够好才能碰上一个大问题。大问题也是从一个个小问题去解决的。天天讲战略是不现实的,也没意思。如果没做过那门生意,那大多数理解算什么战略?如果做过了,那为啥不自己去做?

  6. 直觉是日积月累的科学 —— 杜国楹


  1. 替女权想了一个策略,关注批判父权而不是男权。这才是悦近来远,转化敌我的方式

  2. “清晰思考”的前提是“复杂”。清晰思考不是说“你知道么,这个事儿就两个办法,A和B”,这是浑水摸鱼的极端简化。清晰思考是从复杂中梳理出的简单。

  3. 几乎没有3年以后想成为他的老板,所以自己成为自己的老板

  4. 运气是你不知道的规律

  5. 没有“过程”就得不到“结果”,如果你直接获得了看上去像“结果”的东西,说明那只是个“过程”。

  6. 40岁以上特别热衷元宇宙+web3概念的人:1.可以割 2.我还年轻 3.相信未来

  7. 你的一生大概率会碰到小概率事件。

  8. 如果你习惯思考“根源化”,你是很难恨一个人的。情绪,还不如行动。因为…

  1. 几乎一切负面情绪,在一通运动后都会立刻消除。接下来做事情会更清醒,愉悦。

  2. 公司大了,代理人们就更喜欢用自己也不懂的“词汇”来掩盖自己也不懂。最终就是大家无效沟通、无效开会、低效工作。

  3. 好企业会要求你做word不做ppt

  4. 评疯四:KFC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忍住,忍住不多做任何试图把“疯狂星期四”官方化的大型PR活动。做的越大、越官方、投入越多,这个超级资产就会陨落越快!暗地里持续搞最原生的梗就行了!加油!一个中国本土诞生的、前所未有、举世无双的超级品牌传播案例就看你们团队的忍耐了

  5. 现实中,品牌方忽视两个知识体系的情况还蛮多的:1.是组织管理。即团队内管理、执行者的文化、动机、行为对企业增长决定性的影响。2.是社会科学理论。即正确的认识品牌营销和传播客观规律水平对企业增长的影响。

  6. 评论品牌web3概念:我没见过一个所谓解释“web3+品牌”有任何逻辑的,基本上纯粹是在描述“头部时尚品牌借用一个不明觉厉的热点概念替代陈词滥调的campaign idea来讨好一些追逐概念的人”。

  7. 思维加杠杆,加错就麻烦


  1. PMF决定下限,BMF决定上限。补充:MMF决定持久性。

  2. “我们必领学会战争和独立的艺术,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学会建筑和工程的艺术,然后他们的孩子才能学到美术等高雅艺术。”(约瀚•昆西 • 亚当斯1) 其实,除了这种纵向时间关系,平行发生的是横向阶级关系—— 只要他们的孩子学习战争和工业,我们的孩子就可以学习美术和哲学。

  3. 我们自以为自己拥有前沿的、先锋的、博爱的、善良的思想,其实这些“深刻思想”不过是一些“易于被影响、感染、植入的认知”。你没有真正经历过思想落地成为行动之难,没有拥有“最能反对这一思想的观点”,那其实这思想不值一提。“吐槽” vs “深刻思想”的区别或许就在这里,提醒自己。

  4. 早上和朋友探讨,我们在不少沟通里都会觉得“别人在说废话”,或许是缺少了“对人的好奇”。仔细思考,我以为自己还是“对人好奇”的,但与其说我是好奇人,不如说我是好奇“人如何成为人”的过程。我好奇因果、联系、一再重复的pattern。这是一个记录。

  5. Ray离开他所创办的公司了。《原则》中我最喜欢的,也是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他简洁的追求:meaningful work & relationship。有蛮多朋友认同、也有很多人不认同“work”是人生追求,听听大家的想法。你会work到“死”么?


  1.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在第五章讲述了部分“语言游戏”,比较有趣。和我们事业有关的部分是:1.语言即隐喻。语言不是事物本身,是地图。这与《语言学的邀请》的定义如出一辙。这即是困扰的起源,也是艺术的开始。2.赢得头衔=赢得威权式的言论特权。头衔或勋章的目的,即让他人在此领域对你诚服,而诚服是无言。人在绝对权威面前是无语的,言语权力就是权力本身。所以也有《圣经》中提及“言就是神”,令人震撼。3.有限的语言游戏,试图让他人变成听众。无限的语言游戏,试图聆听他人。或许我们分享过的品牌「词语系统」方法论,应该改为「言语」了?

  1. 一千万个创意敌不过你怕麻烦。怕麻烦只会长期更麻烦。不难不做。

  2. 品牌的一个意义是去做无限游戏。期望一直玩下去,而不是玩一次大的、赚一次大的。那样叫赚钱。虽然也有人觉得做品牌就是为了赚钱,这样无可厚非,但其中的界限,可以作为准绳区分两类人。

  3. 最大的知识是常识。

  4. LOGO之外有吉祥物,并希望打造成IP。这对不对呢?吉祥物IP这种,是一个全新的元素创造,元素设计不花钱,花钱的是大量的曝光投资。做不做,我认为本质是:消费者对你使用这个品类、认识、识别你的品牌,和企业发生长期关系时,多增加一个IP是不是有所帮助?比如说,小葵花必然来自于小朋友看电视的需要。肯德基、麦当劳除了因为孩子因素,还需要考虑门店互动、门店的识别。(肯德基当年有个奇奇,后来也不用了) 另外一个时机原因:企业是否会长期发生媒介媒体的重要投资?如果有投资,比如大规模、持续广告,比如线下重要展示位置。那么除了logo之外的辅助识别(不论是吉祥物,辅助图形等)都值得考虑创造。因为设计时如果有巧思,设计出不违和、不降低传播效率的元素,可以为品牌带来更多的心智资产,在消费者脑中形成“有连接的记忆”,神经突触。

  5. 有一种厉害的感性,是包装成理性的感性。绝大多数“理性”,都是外壳精致,内核感性。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6. 好故事有一种“自发让人替它传播的倾向”。故事越伟大,我们复述它的欲望也越强烈。流传下来,好故事成了“神话”。可以类比,好的品牌故事也是如此。它并不局限于“一则故事”的形态,而是在口口相传中演变,成为记忆和感觉的线索。好故事永远是稀少的,好的品牌故事也一样。

  1. 在和朋友交流咖啡文化中,印证了我过去对文化的一个猜想,既:文化是反效率的。因为文化需要生活,而不是生存。所谓生活,来自有钱有闲后的富余精力。而所谓生存,就只奔着一个目标。

  2. 生意就是生意,你不能总期待创业者去寻找意义。

  3. 多巴胺一个作用叫做“强化学习”。这里的“学习”指的是生理上的“习得”,是指:比如你今天读了1小时书,获得了妈妈的奖励(比如一块巧克力)。然后大脑就释放多巴胺这类神经递质,告诉你这样做很棒,下次继续,慢慢就“习得”了一种习惯。在各种条件不对的情况下,我们会选择翘课出去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游戏也给我们大量奖励刺激。因为游戏的奖励比妈妈的更加强力、不可预测,我们分泌的多巴胺会更多,更快速的让我们记住这种感觉,形成习得。所以有的孩子在正确引导下,习得了“学习”。有的孩子在未加引导下,学习了“不学习”。这也是我们所谓“学坏容易学好难”的原因。

  1. 资源总是有限 竞争不可避免 所以抓住无竞争的极少数机遇、阶段疯狂发展 似乎是一个历史规律 选择小品类高增长的企业 或者韬光养晦的新国家 都是这样

  2. “打理花园”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常用来隐喻“开放性、无争性、成长性”。《有限与无限的游戏》用花园对比机器,《福格行为模型》用花园比喻自我的多方向的成长。

  3. 谈经典4P理论:4P本身还是足够具有美感的结构:1.实际上足够MECE了。作为广义营销概念,基本无法超出产品、定价、渠道/通路、推广/推广。PR、packaging等可以隶属其中部分 2.4P的四个部分重要程度几乎相当,不会出现比如packaging跟其他P差距很大的情况 3.新理论被需要有两个理由:①提出者有获取注意、建言立说的需求 ②读者有快速记忆、标准操作的需求。

  1. 从我的经验来看,如果等到学至自己很满意的程度才肯采取行动或进行分享我就永远无法运用和传述所学到的东西 —— Ray Dalio

  2. 如果你日常去买可乐、去逛Costco还觉得没啥,但给它俩加个IP buff —— 巴菲特最爱的品牌和芒格最爱的企业...那瞬间你就会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一层好感,再给它一点溢价空间。既使你是最理性的消费者和投资者,也不例外。

  3. 每天少犯一点错,就是一个大胜利

  4. 任何运动都是放松的运动,压力下动作会变形,初学者容易在外界压力下紧张。一个通用的好办法是「呼吸」,“呼吸会告诉你的身体你是安全的”,呼吸可以帮助我们放松。仔细想想,工作运动是不是都一样?

  5. Naval是这么应对批评的:“立刻想这事儿好的一面”。谁都不喜欢批评,但你得驯养你自己。

  6. 有三个时间可以考虑下:

    a. 【5年】你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牢固信念的时间

    b. 【2000年】区域性文明形成稳态文化的时间,并大概率继续维持如此长的时间;

    c. 【80年】你一生的时间 要么你谨慎的选择一个信念,要么你直接选择一个新的区域文明,不然你会很割裂。因为信念太容易形成,又太难与一个2000年的稳态文化抗争,不如早点做个了断,选择以哪种方式度过这80年。

  7. 如果足够思考,就知道思考不足。如果知道思考不足,就知道需要行动。如果知道行动不足,就思考锻炼行动力的方法。

  8. 同时去拥有同理心,理性和勇气,去获得长久的幸福感。

  9. 锤子可以打钉子,但不能转动螺丝。

  10. “原始人模型”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模型,一切回到原始人的需要来解释现代大脑。



END





最受欢迎的文章

#A.品牌策略研究
Adidas30亿的教训:做品牌为何如此艰难?
怡见:品牌故事的故事
新消费搞“宏大叙事”是一种病
怡见:打破「定位」迷思
为什么说大部分的品牌手册都没什么用?
弄懂这张图,重新理解Branding
衡量品牌传播最完美的KPI是什么?
用「传播思维」做生意,为什么会死的很惨?


#B.世界观 vs 观世界
往深处想,往简单写(2021个人总结)
客观与泡沫:我们所生活的两种世界
怡见:长期阅读就是最好的“因”
一切皆都有规律:你可以从这两个方向开始下手
你最近半年读了什么书?
团队运动、企业文化与飞盘捕捞技术


百闻不如怡见
一条深见解,胜过千万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