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见:创业/生意/还是搞钱?
学术
财经
2024-03-03 22:08
上海
题图:Photo by mtsjrdl on Unsplash
春节回合肥老家,和几个高中同学们吃了顿饭。聊到工作,发现不少同学都在经营点自己的“生意”。其中有位同学开了家咖啡馆,选址在合肥开业不久的一处景区里。听他说,节假日最好的时候,一天流水近万。不过相应的,大多数日常时间可能一毛钱都开不了单;合肥这几年,因为PR了一个“风投”概念还挺出圈的,但其实本地人都喜欢吐槽“有名无实”:老百姓大多没赚到钱。既然收入不高,消费也并不是真的增长很快,所以一些流行文化的品牌消费,并不能算很丰富。他的意思是,还没想那么多。从打工人身份转变过来,就是希望自己先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店虽然未必能赚什么大钱,但从此有一方小天地,朋友来了没事聊天吹水,说不定就有什么新的生意机会。他感觉,做点自己的小生意,还是比打工要舒服。和同学们聊聊自己的创业故事,真的是非常开心。这也让我突然就想到前段时间流行的一句调侃,关于创业这个事儿:其实这句话本来是对“地域差异”的一种片面概述,但这种“叫法”又蕴含着一点洞察。我们选择的看似是一种“说法”,但其实最能反应出这个时代不同背景的人们,对“事业成功”,甚至“自我实现”的一些取向。仔细想想,其实创业 vs 生意 vs 搞钱还真是有点区别:单纯从人文历史角度看,北京皇城根下,或许比较好面子、要叫的响亮,是“创了个业”;上海毕竟是商业文明领先全国,那属于一个低调大佬,安安稳稳叫“生意”;深圳地区借势改革春风,时间就是金钱,务实直接:“赶紧搞钱吧”。如果从地域生态角度看,北京在近20年的浪潮中,的确是引领国计民生、基础设施变革的大“业”;上海呢,大家都知道“消费文化”是主线,消费生意不是一个可以急得来的行业,生意要慢慢做;而深圳说搞钱,或许还是跟广深地区的供应链能力有关,有什么好产品,迅速给你复制出来,大家一起分钱。这三个地方分别是政治中心、金融中心、改革中心。从创业到搞钱,这番解释是不是又多了一分合理性?不过再往下讲,我们最好还是跳出这种“地域叙事”来看。这三个说法,本质还是不同人对商业活动的预期不一样,多少也是表达者的“不同心境”。这种改变,伴随一种原始的冒险感。是从无到有、从“未创”到“创造”。之前打工有“业”给你靠,现在出来了,要自己创个业,风险是不小的。而且这个“业”也可大可小,可以是颠覆行业的业。所以如果非要定个性,“创业”的说法更适合那些 —— 原本没有解决方案的,要创造出新方案甚至新需求的事业。且这种从0到1的过程,的确需要创业者有些使命感,才能让人甘愿承担风险 —— 要知道人不仅厌恶损失,更厌恶“不确定性”。但经济学家奈特说的好啊,利润其实就来自不确定性。不是说没有理想,而是往往有现成的项目、现成的筹码,带着一些确定性上路。“生意”的说法,就更适合那些有成熟需求、也有现存解决模式的情况。大家的业务机会本就存在于自己的资源、人脉,或者对既有方案的微创新。好比我们乙方这个大服务行业,不论是咨询、广告、法律、财务....很少有自称“创业者”。一门生意,相对风险可控,成本收入可以预期,大家才会来做。对于“普通搞钱人”来说,意义使命这些扯远了。什么长期经营、长期回报也是后话,搞钱可能就是当下接一个私活、做个副业。在“大环境不好”的叙事下,能快速搞到钱,不比什么都实在?以前我的视角比较片面,有点看不起“搞钱”这种说法 ;因为搞钱给人的感觉就是 —— “在不违法的情况下,我怎么样能更快割到韭菜”?但其实还存在一种“高级搞钱人”,他们往往是目标感和行动力都很强的人。真正要搞钱的人,必须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必须要多少拿出一些资产,真不投入、真不冒险怎么可能?对于高级的“搞钱人”来说,用这个词只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坦诚、高效。其实从结果角度,创业、生意也可以都是“搞钱”,不过是“搞大钱、搞稳钱、搞快钱”。没有了地产和互联网时代红利,搞大钱越来越难了,简单直白,追求搞快钱的人越来越多了。这种搞钱,更准确的说,纯粹利用信息不对称赚钱;没有增量,而是存量的相互转移。即使没有法律风险,但我们国家的道德风险,滚起雪球来也就会成为法律风险。和同学聚会时,我也特别问了一下大家的体感:“有谁感觉23年还不错?”调查一通下来,发现悲观情绪的确是普遍共识。大家都对未来不确定,那还不得更积极“搞钱”抗风险?如果你是创业者,你最好既不羞于谈搞钱,心里还装着长期意义。此刻,我又想起来老迪士尼的那句话:「我们拍电影不是为了赚钱,我们拍电影是为了赚钱拍更多电影」。不得不说,有的创始人,嘴巴上说的是创业、是改变行业,不过心理想的是生意(比如利用好现有的渠道资源)。不过也有创始人,的确行动上在到处“搞钱”,甚至“借钱”,但我能感觉到,人家心理上反而装着“大愿”。人肯定都是复杂的,想要做一个组织的人,是尤其复杂的生物,交织着短期和长期的平衡。前段时间看完宝洁历史书《浪尖上的宝洁》,近2个世纪的历史,多少可以解读为这种长短期交织的博弈:业务上看,人家过了近百年才开始拓展品类,从肥皂进入洗衣粉,再慢慢用另外一个百年开枝散叶,进入新的几十个品类;人家进入一个新品类(比如进入食品领域)、新的地区(比如80年代末进入中国),往往会花 10 年、20年时间浇筑、培育,大规模投钱、承担巨额亏损才最终获得市场前2名的地位。
财务上看,宝洁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生意导向”公司,对长期的投入在财报上体现为长期的股东回报。无数次组织架构的调整,也都是为了让品牌经理们、品类负责人们更好的背负和拆解P&L(利润表)。而那些最能够让财报好看的人,也往往是宝洁历史上最受推崇的CEO。过去我也喜欢定义伟大品牌,认为伟大品牌源于是价值观、源于理想。其实伟大品牌,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可持续搞钱的大生意”。而且你生意越大,你就越珍惜自己的名声。一旦做不好让社会和舆论惩罚你,让你不可持续搞钱。饭局上,他还积极打听到了一个新的工作机会,可谓兴高采烈....其实开咖啡馆的同时,他还在备考今年的建造师证书,想着来“搞钱”贴补自己的咖啡投资上。嗯,很懂得可持续搞钱。其实还能愿意去聊创业、聊生意、聊搞钱,都还是一种“不愿躺平”。这倒不是对“躺平”有什么指摘,能真的躺平的人生太值得祝福了。只是觉得这种“不躺平”在当下环境里还是挺珍贵的 —— 还有精力折腾不是很幸福?同学给自己店品牌起名叫“unbroken”(坚不可摧)。名字挺好,希望大家的创业/生意/搞钱之心,也都一样坚不可摧吧~
欢迎有品牌咨询需求的朋友们来支持我们这家年轻的品牌咨询机构「系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