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心脑健康:心源性脑梗死的防治之道

文摘   2025-01-08 06:05   浙江  

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中风作为一种严重威胁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更是不容忽视。其中,心源性脑梗死作为中风的重要类型之一,虽然在脑梗死中所占比例并非最高,但因其病情往往更为严重,死亡率、致残率以及复发率都相对较高,所以了解其相关知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一、心源性脑梗死的“来龙去脉”

脑梗死主要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种类型。脑血栓形成是由于大脑的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硬化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进而堵塞脑动脉,这与心肌梗死的原理有相似之处;脑栓塞则是其他部位形成的栓子进入大脑,阻塞了大脑的动脉。而心源性脑梗死属于脑栓塞的一种,约占脑梗死的 14% - 30%,其根源在于心脏出现问题,导致栓子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引发脑部血管堵塞,从而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二、诱发心源性脑梗死的“心脏隐患”

1.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心源性脑梗死的主要诱因之一,约占心源性脑梗死的 70%。在房颤状态下,心房快速且紊乱地颤动,心跳变得极不整齐,心房失去了有效的收缩能力,使得心房内的血液流动缓慢,容易淤积形成血栓。尤其是左心房及其左心耳部位,由于其黏膜皱襞的存在,更是血栓形成的“高发区”。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相较于常人增加了 4 - 5 倍,而且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血栓有 90%出现在左心耳。一旦这些血栓脱落,就会随着血流进入脑部血管,引发严重的脑梗死。
2.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减弱,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导致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速度减缓,容易形成血栓。同时,心力衰竭还可能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一步增加了血栓形成和脱落的风险,从而诱发心源性脑梗死。
3.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不仅会影响心脏的供血,还可能使血栓脱落,进入血液循环,最终流向脑部,引发脑梗死。
4. 卵圆孔未闭
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心脏的重要血流通道,正常情况下应在出生后第 1 年闭合,但约有 20% - 25%的成年人卵圆孔不会完全闭合。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的脑卒中密切相关。由于未闭的卵圆孔存在,血栓有可能从右心系统进入左心系统,进而进入脑部血管,导致反复发作的临床症状,如不明原因的脑梗或偏头痛等。
5. 感染性心内膜炎
这是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直接感染心脏瓣膜或内膜所引发的炎症,其中细菌感染最为常见,链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是主要的致病菌。在感染过程中,炎性组织在细菌的刺激下会生长出赘生物,这些赘生物一旦脱落,就会形成栓子,随着血流栓塞脑血管,从而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6.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会使心脏瓣膜受损,瓣膜表面变得粗糙不平,容易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等物质附着,形成血栓。当这些血栓脱落时,就可能引发心源性脑梗死。
7. 人工心脏瓣膜
植入人工心脏瓣膜后,身体可能会对其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血栓形成。此外,人工瓣膜的存在也可能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引发心源性脑梗死。
8. 扩张性心脏病
扩张性心脏病会导致心脏扩大、心肌变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变得缓慢且紊乱,容易形成血栓,增加了心源性脑梗死的发病几率。
9. 心房粘液瘤
心房粘液瘤是一种心脏原发性肿瘤,其表面容易脱落形成栓子,这些栓子进入血液循环后,可随血流到达脑部,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梗死。
10. 主动脉硬化
主动脉硬化会使主动脉壁变得僵硬、增厚,内膜出现粥样斑块,这些斑块一旦破裂,形成的血栓可能脱落并进入脑部血管,导致心源性脑梗死的发生。

三、洞察心脏状况的“得力助手”

1. 心律失常评估
对于心律失常的评估,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心电图能够记录心脏在某一时刻的电活动情况,对于检测心房颤动、早搏等心律失常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心电图则可以连续记录 24 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能够捕捉到一些短暂发作的心律失常,为诊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2. 心脏结构病变评估
心脏彩超是评估心脏结构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的大小、形态、室壁厚度以及瓣膜的结构和功能等情况,帮助医生发现心脏瓣膜病变、心肌肥厚、心室扩大等问题。经食道心脏彩超则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心脏后部的结构,对于一些微小的病变或血栓的检测更为敏感。发泡试验则主要用于检测卵圆孔未闭等情况,通过向静脉内注入微小气泡,观察气泡在心脏内的流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以及其分流程度。
3. 心脏血管情况评估
冠脉 CTA(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及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评估心脏血管情况的主要方法。冠脉 CTA 可以通过多层螺旋 CT 扫描,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走行以及是否存在狭窄、斑块等病变,对于诊断冠心病等心脏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冠状动脉造影术则是一种有创检查,被视为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金标准”,它能够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内部情况,准确地判断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为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四、预防心源性脑梗死的“关键防线”

1. 精准抗栓方案
正确选择抗栓方案是预防心源性脑梗死的核心环节,其中抗凝药物的选择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心房颤动患者来说,大多数需要长期进行抗凝治疗。然而,抗凝治疗并非一概而论,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患病情况,如年龄、合并症、出血风险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建议患者前往心脏内科门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后确定抗凝方案,并严格按照医嘱长期服药,定期到门诊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抗凝药物的“双刃剑”与应对之策
抗凝药物在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源性脑梗死风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因此,患者在服用抗凝药物期间,需要格外警惕出血的迹象,如咳血、解黑便、皮肤出现淤青等情况,一旦发现这些异常,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如果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还需要定期进行血液监测,以评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否达标,一般要求 INR 维持在 2.0 - 3.0 之间,这样既能保证抗凝效果,又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出血风险。

五、心源性脑梗死突发的“急救行动”

如果不幸发生了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会出现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肢体麻木无力、意识不清等症状。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往附近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急救治疗。急救人员会在途中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生命体征监测和急救处理,到达医院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迅速采取溶栓、取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一系列治疗措施,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残疾的发生。

心源性脑梗死虽然严重,但通过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诱发因素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急救措施,我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发生的风险,保护我们的心脑健康。对于广大民众来说,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关注心脏健康,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脏疾病,为预防心源性脑梗死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对于已经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更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积极配合治疗,做好长期的疾病管理,以降低心源性脑梗死的发病几率,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慢性病科学预防
本公众号专注哮喘、慢阻肺、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痛风、偏头痛、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支扩等慢性病的预防,并科普营养学知识、运动知识、减肥知识等,全面打造受众整体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