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洋溢的年纪,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往往是少女们的骄傲。然而,15 岁的小美却陷入了一场与头发的“战争”,她对薅自己的头发上了瘾,甚至面临着秃顶的危机。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问题,亟待我们关注和了解。
一、拔毛症——被忽视的心理疾病
小美来到医院时,头发已经短至寸头,前半部分头皮毛发明显减少,右侧还有一块接近斑秃的圆形区域。这种反复拔发导致脱发的行为,就是拔毛症。
拔毛症的诊断有着明确的标准:患者会反复拔自己的毛发,且试图减少或停止这种行为却难以做到;拔毛发的行为引起了明显的痛苦,对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生活功能造成损害;同时,这种脱发不能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也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更好地解释。在精神医学领域,拔毛症被归类为强迫症和相关疾病,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习惯,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
二、心理困境——拔毛症的根源
小美为何会陷入这样的拔毛困境呢?原来,在拔毛行为出现之前,她已经被长达一年多的情绪低落所困扰。升入初中后,学习压力陡然增大,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也不融洽,这些生活事件让小美时常感到沮丧消沉、焦虑不安,甚至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极度烦躁时,小美拔掉了一根头发,那一刻,她感受到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甚至还伴有一丝快感。从此,这种拔发行为便如同恶魔一般缠上了她。尽管她清楚地知道这对自己的身体和外貌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却难以自控。这种拔毛行为,实际上是一种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在青少年中并不罕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发生率在 5.4% - 33.8%之间,且呈上升趋势。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当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时,他们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于是选择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来缓解内心的痛苦。然而,这种行为不仅对躯体造成了直接的伤害,还进一步加重了心理负担,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共病现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复杂图景
当今社会,青少年抑郁症的问题日益突出。据相关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高达 24.6%,而且共病率较高。像小美这样的案例中,她不仅患有拔毛症,还同时伴有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常常共病焦虑症、强迫症、多动症、社交障碍、学习障碍、进食障碍、人格问题等多种心理疾病。
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全面的诊断意识。不能仅仅关注表面的行为症状,还要深入探究背后可能存在的共病情况。只有做到全面的鉴别和排查,才能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否则治疗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四、治疗与康复——重寻青春的光彩
针对小美的情况,医生首先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的可能。然后,根据她的年龄、体型和 BMI 等个体特征,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了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针对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的前额叶皮质脑区进行干预,同时对拔毛行为展开习惯逆转训练和认知行为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美的病情逐渐好转。在住院第 8 天,她的低落情绪得到了显著改善,也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拔毛行为,对自己的外貌也更加接纳,不再依赖假发,可以自然地与人交流和活动。
小美这一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作为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我们应当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帮助。同时,青少年自身也需要学会正确地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让青春在健康的轨道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