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原因很多加点字,显示不出来点,原版word文件中可显示
2024年上海市各区校高一上学期期末书序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汇编
一、文言文阅读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上海虹口·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续师说
黄宗羲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②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③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岂特弟子之过哉
(2)作《续师说》以谢之
5.用现代汉语翻译第②段画线句。
6.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
7.韩愈《师说》与黄宗羲《续师说》都谈到了“师道不传”现象,视角却有不同,请对此加以分析。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上海松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松学校将组织一次“仁山智水话研学,泰山之巅写青春”的研学活动,泰山研学规划了“感悟泰山、攀登泰山、传承文化”等课程,邀请你一起与他完成下列任务。
【品泰山】
材料一:
游泰山
李白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登泰山】
材料二:
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③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④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⑥桐城姚鼐记。
8.小松对材料一理解不深,请你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写一则文学短评。(150字)
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阳谷皆入汶( ) (2)自京师乘风雪( )
(3)戊申晦,五鼓( ) (4)多平方,少圆( )
10.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11.小松发现材料二对泰山日出的描写很有层次感,请你结合第②③段内容加以分析。
12.小松想写一篇《登泰山》的游记,请结合材料二,为其拟写一份写作建议。
13.小松在攀登泰山时,发现泰山有许多关于孔子的名胜,看到“孔子小天下处”碑,他发现同学们多能联想到“ , ”。(《孟子·尽心上》)
14.小松在登泰山时看到《孔子庙碑》,有一些困惑,请你帮他解决。
孔子庙碑
皮日休
天地,吾知其至广也,以其无所不覆载;日月,吾知其至明也,以其无所不照临;江海,吾知其至大也,以其地所不容纳。料广以寸管,测景以尺圭航大以一苇广不能逃其数明不能私其质,大不能亡其险。伟哉夫子!后天地而生,知天地之始;先天地而没,知天地之终。非日非月,光之所被者远;不江不海,浸之所及者博。三代礼乐,吾知其损益;百王宪章,吾知其消息。君臣以位,父子以亲,家国以肥,鬼神以享。道未可诠其有物,释未可证其无生。一时贯之,我先师夫子圣人也。帝之圣者曰尧,王之圣者曰禹,师之圣者曰夫子。尧之德有时而息;禹之功有时而穷;夫子之道久而弥芳,远而弥光。用之则昌,舍之则亡。昔否于周,今泰于唐。不然,何被衮而垂裳,冕旒而王者哉!
(1)小松在朗读庙碑时,断句有困难,请助其断句。
测景以尺圭航大以一苇广不能逃其数明不能私其质
(2)小松发现《孔子庙碑》在论证孔子的伟大时多次运用对比论证,结合选文分析。
【悟泰山】
15.本次研学结束后,小松将以研学代表的身份,在校内作一次主题发言,总结“泰山”蕴含的文化内涵,及本次活动的意义。请你结合本次研学过程中有关“泰山”的资料以及体验,为他的主题发言提纲补充完整。
《泰山之巅话青春》发言提纲 | |
开头 | 亲爱的同学们: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通过本次研学课程的体验,我们一起探究泰山古建筑、碑刻艺术风格,品读诗词文化内涵,了解泰山地质地貌和自然生态环境,重温语文、历史等教材中与泰山文化有关内容,感悟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
主体 | 泰山文化内涵一: |
泰山文化内涵二: | |
泰山文化内涵三: | |
结尾 |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同学们在攀登中感受到了“挑山工”脚踏实地、勇于攀登的奋斗品格,领悟“石敢当”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时代意义,感悟“泰山松”顶风傲雪、坚强不息的自强精神,激励着我们成长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攀高峰、敢当作为”新时代好青年。 |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上海闵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①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欢不暇熟,又掣掣②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途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仓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③。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抗颜:严正认真的态度。②挈挈:急切地。③吾子,相当于“您”,尊称。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2)被南越中数州( )
17.下面对【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这世上已经没有老师了。
B.韩愈因“为师”得“狂”名。
C.狂犬吠雪说明世不容“怪”。
D.“雪”和“日”指韩柳二人。
18.请分析【甲】文中画线句为什么分别用疑问语气和肯定语气。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20.【甲】【乙】两选文都谈论的是“从师”,请分析其不同。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上海闵行·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苏门山百泉记
【清】姚椿
①苏门百泉①之胜闻天下,百泉奇丽,传述赋咏,而苏门不甚称。诸君子②何以乐之留连而不能去□?心疑其故,无以明也。
②戊子季秋,自武陟③往为泉上之游。道中见太行众峰环抱矗立,而岩险崭削,仞壁绝跻攀,使人肃然敬畏。至则日已薄暮,次展偕友邢子往焉。朝曦绚色,残月留曜,森郁之气,非复河朔。乃登啸台,下观乎泉源。泉之胜,似杭西湖,喷沫跳跃,蕴藻纷敷如五色鱼,诡异万状,则西湖无之。或云似济南趵突泉,此聚彼散,故为尤胜。要之,兼此二美矣,与邢子言曰:“是地也,诚以泉著,然与子登山之颠,则危岭穹岫,左揖右拱,平原千里,迤逦莫可纪极,此他处所绝无也。”邢子曰:“然。”
③予于是思是山也,处太行之麓,山之气势雄阔,得水而后有所止;水之光彩焕发,得山而后有所养。泰、华列岳虽旷远,所跨地不过数郡;太行独绵亘里历数千,而后入于海,故不可以列岳数,其雄伟高秀,钟之于人,多为名贤,异乡君子游于此者,益有以发抒其心胸,而畅导其志气。诸君子之所遭涉,虽治乱不同,其严毅刚劲,既有得于山之高大而峻远,而复以斯泉之灵巧善变利济不穷者,以疏瀹④其沉滞,则其德性之日益进乎高明也固宜。
④若夫谓山之木,昔荫而今童⑤,此虽地力有盛衰,而诸贤之所以成就,或不在此。今复植种数百株,日月逾久,安见不有如昔人之兴起者耶?故发斯议,以诒后之人,游之次日,次获嘉旅舍记。
【注】①苏门百泉:在河南苏门山麓,因泉眼众多,故名。②诸君子:指历代居住在百泉湖畔的名人。③武陟,和下文的获嘉都是县名,在河南省。④疏瀹:疏通。⑤童:光秃无树。
21.如果在第①段画线句后加一个语气词,下面合适的是( )
A.哉 B.矣 C.耶 D.乎
22.对第②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往百泉上游,路两边越是岩壁陡峭。
B.早晨呈现绚烂朝阳和残月辉映的景象。
C.百泉像西湖和趵突泉,但比两者都好。
D.登上山巅所见之景色是别处所没有的。
23.文章明明是记苏门百泉,为什么却花费大量笔墨写太行山?请作分析。
24.简要概述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上海奉贤·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25.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则耻师焉,惑矣( ) (2)官盛则近谀( )
26.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相同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破荆州,下江陵 D.崖限当道者
27.翻译画线句。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8.小贤同学要做“议论要有针对性”的知识梳理,请结合本选段,帮他完成梳理。
29.北宋柳开在《续师说》中讨论从师之道时说:“古之学者从师以专其道,今之学者自习以苟其禄”“古之志为学也,不期利于道,则不学矣。今之志为学也,不期利于身,则不学矣”,和本选段相比,二者都用了对比论证,但在对比角度上有所不同,请加以分析。
(23-24学年高一上学期·上海格致中学·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记游定惠院①
(宋)苏轼
①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 。今复与参寥②师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
②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角,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③瓜李,遂夤缘④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丛桔,移种雪堂之西。
③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
【注】①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寓居定惠院,本文作于元丰七年(1084)。②参寥:苏轼的朋友。③瀹:浸,渍。④夤缘:沿着。
30.适合填入第①方框处的一项是( )
A.焉 B.矣 C.哉 D.乎
31.对第①段画曲线表达效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老人的脖颈比喻积木筋脉裸露在外,取譬新奇。
B.以老人的脖颈形容积木筋脉裸露在外,说明积木不具有世俗意义上的美感。
C.筋脉裸露在外的丑陋的积木仍为作者喜欢,可能寄托了作者对自身遭遇的思考。
D.用一串串的大珍珠比喻洁白而圆润的花朵,表现了园圃主人对作者的深挚友情。
32.分析第①段作者两次使用“以予故”的作用。
33.对“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就从小路回家了。
B.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从小路回家了
C.客人还想喝酒,但是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
D.客人崇尚喝酒,但是我忽然没了兴致,就直接回家了。
3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作者与志趣相投者寻访郊游,饮酒聚乐的情景。
B.开头观赏海棠“已五醉其下”,以昔游之乐烘托今游之乐,具有浓重的抒情意味。
C.作者笔下的景物清雅、恬淡,流露出作者超然物外,渴望归隐的情怀。
D.本文是作者应徐得之之请而作,以作为日后回忆时的谈资。
参考答案:
1.C 2.C 3.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能否从师学习对比,以子与己的择师与耻师对比,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自认为无人可以为师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深刻揭露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所以”,古今同义,用在上半句主语和谓语之间,提出需要说明原因的事情,下半句说明原因。句意: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
B.“童子”,古今同义:均指“孩子”。句意: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C.“小学”,古今异义词,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小学教育。句意: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D.“相似”,古今同义,均指“相类、相像”。句意: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不译。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句意:古代从师的传统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古时候求学的人必然会有老师。
C.都是副词,竟然。句意: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
D.连词,表并列,不译;/连词,表承接,就。句意: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章连续用了三组对比。第一,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的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
通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从而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这样层层对比,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深刻揭露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陋习,并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参考译文:
唉!古代从师的传统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太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有疑惑解决不了,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