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打造优雅精致的音乐生活方式| Musiclover
2024年是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两百周年诞辰。《音乐爱好者》面向广大读者开展了征文比赛,请大家聊聊心目中的布鲁克纳和他的音乐。本次征文活动自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爱乐者的积极参与。本月我们将特设“纪念”栏目,与大家一起分享由《音乐爱好者》编辑部精心挑选的优秀文章。从这些满溢着创意与才华的文字中深刻地感受读者们对布鲁克纳的热爱,以及他的音乐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并认真聆听与思考布鲁克纳作品中所具有的哲学性。
作为“马勒、布鲁克纳热”幕后推手而闻名的英国乐评家戴里克·库克(Deryck Cooke)指出,布鲁克纳的版本问题是专业研究者的天堂,却成了普通听众的灾难。正是他在1969年提出了“布鲁克纳难题”这一概念。库克认为每部交响曲保留一个标准版本用于演奏是最理想的方案,同时强调所有首版乐谱都是垃圾。作为《留声机》杂志的知名评论家,库克借助其公众影响力使上述观点深入人心,对大量音乐家和爱好者产生了影响,一跃成为如今我们熟知的主流布鲁克纳之声形成的关键人物。
二战后对忠于“作曲家本意”的净版乐谱以及精准还原乐谱的“客观主义”演奏风格的推崇,使得先前那种自由随性、灵活多变、火爆煽情的演绎模式迅速式微。这背后的原因包括对浪漫主义审美导致世界大战的反思、高保真录音兴起后为满足高效的录制流程和剪辑技术所需等。
库克的布鲁克纳乐评无疑是立体声时代审美的主流代表。他把早期布鲁克纳音乐中的多变速度比作汽车“烦人的换挡”,并认为严格遵照“原典版”乐谱、“全篇用大致一致的速度让音乐自言其意”才是最高境界。比如,他特别推崇指挥家伯纳德·海廷克(Bernard Haitink),因为海廷克将布鲁克纳交响曲视作“伟大的丰碑”,并“谦逊地揭示了它,而不是对其特征指指点点”。对老一辈指挥家代表欧根·约胡姆,库克则称其速度变化“过于主观”,并指出幸亏海廷克没有这些东西。但实际上,与其战前录音相比,约胡姆此时已经收敛了许多,而其他经历过战前时代的布鲁克纳指挥家如尤金·奥曼迪、布鲁诺·瓦尔特、卡尔·舒里希特(Carl Schuricht)、奥托·克伦佩勒(Otto Klemperer)等,无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向新生代风格靠拢。因其广泛的影响力,库克被推举撰写1981年版《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的“布鲁克纳”词条,尽管他从来没有做过布鲁克纳手稿的一手编辑工作。而当CD时代来临,演出和录制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已成为越来越多指挥家生涯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从卡拉扬到旺德,从马泽尔到殷巴尔,从丁特纳到朝比奈隆,脱胎于实证科学的审美以及古典音乐工业化之需的“现代主义”布鲁克纳之声,成为二十世纪末至今的欣赏者在大多数场合中所接触到的风格。这种风格不再关注用强烈的变化和夸张的塑形来创造激动人心的瞬间,而是通过完美无瑕的技巧和整体音响将“原典版”布鲁克纳宏大的结构和朴素的配器效果不作过多干预地展示给听众。由此产生的匀速、绵延、伟岸的音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布鲁克纳在公众视野中越来越与崇高神秘的意象联系在一起,雪山、森林、大教堂穹顶乃至太空成为布鲁克纳CD封面的常见主题。这种音响模式的一个副产物就是演奏布鲁克纳的整体速度变得越来越慢了。切利比达克正是利用均匀的极度慢速打造个人品牌,在焦虑的现代人重新对神秘主义感兴趣的时代背景下,把布鲁克纳交响曲转化为具有宗教冥想意味的“超验体验”。现代布鲁克纳作品的部分专辑封面
(本文节选自《音乐爱好者》10月号《变化中的布鲁克纳之声》,作者:朱墨青)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音乐爱好者》俱乐部II群,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分享音乐
购买2024年9月纸刊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