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深度|约翰·萨达斯:问途于《无人之境》
文摘
2024-09-27 17:33
上海
为你打造优雅精致的音乐生活方式| Musiclover
当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成为全球化的难题,号称“无国界语言”的音乐在当下究竟能做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直到听见了约翰·萨达斯(John Psathas,1966— )的《无人之境》(
No Man’s Land
,2016),我开始相信,富有想象力的当代作曲家可以用相对简洁的途径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直面人类与家园、战争与和平这般深刻的命题。
《无人之境》专辑封面
关于风格:超越、感知、联觉
新西兰作曲家约翰·萨达斯的父母是希腊移民。他成长于新西兰北岛的小城镇陶马鲁努依(Taumarunui),后来随家搬迁至纳皮尔(Napier)。尽管高中时他曾因叛逆而早早辍学,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日后相继在惠林顿的维多利亚大学音乐学院(VUW,现新西兰音乐学院)和比利时跟随杰奎琳·芳汀(Jacqueline Fontyn,1930— )学习作曲的脚步。学成后,他回到母校担任教职,也逐渐拥有了国际知名度。
萨达斯的创作,经历了从学院派的现代主义到自我个性的挖掘。早在读硕士时,他便凭借弦乐四重奏《灌顶》(
Abhishaka
,2008)崭露头角。萨达斯在音乐中强调色彩与感知,他不排斥任何一类声音材料,大胆地挖掘并激发想象。同时,他也尽可能地还原材料最本真的感官价值——不是刻意地追求由音高变化带来的旋律美感,而是放任自己对音色的想象力,塑造某种场域与氛围。人们无法把他的作品纳入某个单一流派,因为在萨达斯的观念里,声音本来就是自由的。
约翰·萨达斯
跨域表达:传统、现代、多媒体
《无人之境》由新西兰著名电影导演贾斯敏·米勒(Jasmine Millet)执导,于2016年在惠林顿的迈克尔·福勒中心(Michael Fowler Centre)作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活动中的核心作品首映,是萨达斯最成功且最具影响力的委约作品之一。《无人之境》是一场长达八十分钟的多媒体(电影)音乐会,其内容跨越时间、区域、文化和信仰,控诉了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影响。该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同一场域中的融合与碰撞:多媒体屏幕播放着一百五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在一战期间的战争遗址拍摄的音乐录像,现场则由七名演奏家组成的小型乐队演奏对应的音乐。多媒体技术的视觉呈现与设计完成了现场表演与虚拟影像间的互动,极大地拓展了在有限舞台内传递音乐情感的可能性,共同营造出时空交接、虚实相融的艺术氛围。
整部作品由五首乐曲组成:《旅程》《噢,挚爱–炮击》《我的灵魂》《赞歌》《后奏曲–挽歌》。萨达斯在音乐制作与编曲构思上融合了一切所能使用的手段——古典、现代、流行等不同的音乐风格以及来自世界各民族地区的传统乐器,加之人声表现、吟唱和电子技术,试图以音乐文化的包容性来象征人性、良知、关怀的普遍存在。这正是作曲家核心的创作主旨:一种极度坚定的乐观主义。作曲家也由此向那些正在遭受战乱或冲突的人们发声,告诉他们即使面对最糟糕的境况,也要相信人世间的真善美依然存在。
《无人之境》中音乐录像与现场演奏的结合
诚然,“无人之境”似乎是萨达斯意识流层面的创造,但面对虚拟空间下的人性辨别与思考时,音乐的叙事、表达方式和象征意义便成为作品引发共鸣的关键。萨达斯用电子手段制作了一个乐队片段,以此作为整部作品的基础结构,而更丰富的色彩则通过各种音乐材料的呈现、对比、发展以及民间音乐家的舞台演绎来表现。显然,他希望在音乐中实现变化,强调更多的传统音乐元素和演奏观念。作为作曲家,萨达斯对整部作品保持了一种半控制的态度。音乐开始,他安排了一段里拉琴的独奏,带有即兴性质,捎带鼻音的音色游移在忽明忽暗之间,线性蜿蜒的旋律与通往战场的崎岖小路相互呼应,似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宿命感正不断靠近。
然而,演奏者之间并没有形成类似室内乐伙伴间的音乐交流,而是在各自的舞台区域和分离的光影下完成表演。里拉琴、小提琴和卡龙琴作为三件主奏乐器,分别象征着时间的源头、古典的传承和民族的光辉。尽管它们原本在时空中无法重合,但作曲家却刻意设定了这种“音乐悖论”。暂且不论乐器之间的融合,这是作曲家绝妙的创造力使然。他深谙不同乐器在不同音区中的表现属性,通过音色实验进行排列与重组,从而形成全新的配器关系。更有趣的是,这样构建的视觉冲击和听觉重塑不仅突破了长期以来的审美固化,而且展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历史形成了不容侵犯的边界,人们有权生活在各自的家园中,如同舞台上的追光。但边界并非意味着对抗,正如它能够以一种声音的文化形态,完成“和而不同”的美妙之音。
(本文节选自《音乐爱好者》9月号《
约翰·萨达斯:问途于<无人之境>
》,作者:
董怡、李鹏程)
阅读更多好文,请点击
👉
《音乐爱好者》电子杂志
分
割
线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音乐爱好者》俱乐部II群,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分享音乐
购买2024年9月纸刊请点击
订阅2024全年纸刊请点击
关注公众号
让你离高雅更近一点
音乐爱好者Musiclover
经典音乐的推广与普及
最新文章
《音乐爱好者》杂志创刊45周年庆典嘉宾对谈精彩片段——严锋篇
回顾 | “长笛私语:独奏与室内乐之美”2025新年音乐会圆满落幕
《音乐爱好者》杂志创刊45周年庆典嘉宾对谈精彩片段——余隆篇
预告 | “长笛私语:独奏与室内乐之美”2025新年音乐会
《音乐爱好者》杂志创刊45周年庆典嘉宾对谈精彩片段——王健篇
第七届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文章选登——《风筝·船子德诚》
喜报 | 《音乐爱好者》专栏“西方音乐作品中的中国”入选第七届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
重磅 | DG“大黄标”首发余隆全集,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现场 | 音乐的哲性:存在主义与超人哲学——读解余隆与蒂博代“焦虑的年代”音乐会
《音乐爱好者》杂志创刊45周年活动回顾
音乐连接你我,艺术跨越山河 | 里卡尔多·穆蒂意大利歌剧学院—中国2024项目圆满落幕
10分钟听赏一本杂志丨带你走进《音乐爱好者》12月刊的精彩世界
岁月如歌,音乐常新——《音乐爱好者》杂志创刊45周年庆典活动成功举办
明日 | 《音乐爱好者》创刊四十五周年庆典即将开幕
陈丹青 | 告别交响曲
赵晓生 | 莫扎特从来不作曲
辛丰年 | 微妙的速度问题
直播预约 | 《音乐爱好者》杂志与她的大咖朋友们
钱仁康 | 莫扎特之死新说
莫言 | 声音带给我的
格非 | 音乐与回忆
10分钟听赏一本杂志丨前瞻穆蒂大师苏州之行
史铁生 | 一封关于音乐的信
余华 |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叶兆言 | 玩音乐
经典 | 我的音乐生涯
现场|陈燮阳执棒苏交奏响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
纪念|布鲁克纳的“瓦格纳化”与“反瓦格纳化”
纪念|布鲁克纳的“残响”
纪念|汉斯利克与布鲁克纳的论战
纪念|与死亡共舞——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赏析
纪念|站在桥上眺望——致敬安东·布鲁克纳
纪念|布鲁克纳与他的《第七交响曲》
10分钟听赏一本杂志丨带你走进《音乐爱好者》10月刊的精彩世界
纪念|一生的探索与解答:布鲁克纳的经文歌
纪念|变化中的布鲁克纳之声
纪念|布鲁克纳:他的天才,他的传奇
深度|他为世界带来管乐合奏团——世界首支管乐合奏团创始人芬奈尔
深度|约翰·萨达斯:问途于《无人之境》
揭晓 | 《音乐爱好者》2025年单期附赠唱片投票结果公布
祝贺 | 第三十九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会评论文写作征集评选活动奖项揭晓
深度|中国香港管弦乐团经纬
夺冠|第二十一届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大奖出炉
深度|《黑神话:悟空》配乐凭什么“取到真经”?
唱片你做主 | 《音乐爱好者》2025单期附赠唱片评选
最新|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决赛名单公布
特别策划|利兹的根脉与未来
最新|第二十一届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半决赛入围名单公布
人物|“港乐向所有观众敞开大门”——中国香港管弦乐团行政总裁霍品达独家专访
10分钟听赏一本杂志丨带你走进《音乐爱好者》9月刊的精彩世界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