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打造优雅精致的音乐生活方式| Musiclover
2024年是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两百周年诞辰。《音乐爱好者》面向广大读者开展了征文比赛,请大家聊聊心目中的布鲁克纳和他的音乐。本次征文活动自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爱乐者的积极参与。本月我们将特设“纪念”栏目,与大家一起分享由《音乐爱好者》编辑部精心挑选的优秀文章。从这些满溢着创意与才华的文字中深刻地感受读者们对布鲁克纳的热爱,以及他的音乐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并认真聆听与思考布鲁克纳作品中所具有的哲学性。
布鲁克纳一生写了近四十首经文歌,现有记录的第一首作品是1835年创作的《赞美的语言》 (Pange lingua),最后一首作品则是1892年创作的《君王旗高悬》(Vexilla regis)。经文歌的创作贯穿了布鲁克纳整个职业生涯,几乎如同他的艺术日记,和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一样被视为作曲家心路历程的写照。
在布鲁克纳作品的编号中,从WB1到WB54都是圣乐合唱作品。天主教礼仪是这些作品的主要灵感来源,也是布鲁克纳作曲的中心。布鲁克纳为罗马天主教礼仪创作的经文歌是近一百五十年来最出色的音乐之一。当时教会对宗教音乐的创作有诸多规则,而布鲁克纳却不愿屈服于教会的规则,这才让我们听到了这些充满创新的经文歌。乐曲避开了严谨刻板的对位规则,参考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复音,还拥有标志性的新式浪漫主义半音。这些根据格律诗创作的经文歌跨越了布鲁克纳整个成熟的作曲生涯,他将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复调技巧与自己的半音主义融为一体。尽管经文歌这种相对短小的神圣声乐作品较为简单,但它们清楚地展现了作曲家音乐创作的轨迹。
1837年,布鲁克纳在圣弗洛里安修道院开始了对宗教音乐的体验,修道院成为他精神上的家园和情感上的避难所。1845年至1855年,布鲁克纳担任圣弗洛里安修道院的音乐助教和管风琴师,他对修道院巴洛克式的空间结构了如指掌,这也对他之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学者认为:布鲁克纳似乎把修道院那些复杂的回声以及庞大的共振石墙当作了自己的乐器。音乐在建筑结构的神圣空间中所呈现出来的特色,早已深深地影响了布鲁克纳创作的音乐形式。在布鲁克纳的作品中,他被证明是一位精心设计音响的声学大师。1869 年,为庆祝林茨大教堂新礼拜堂的落成,布鲁克纳的经文歌《这个地方》(Locus iste)首次公演,而在此之前一个月,他的《E小调弥撒曲》也在林茨首次公演。《这个地方》是对《献堂弥撒曲》中的经文进行的三元形式创作。布鲁克纳仅在结尾处的“Deo”部分扩展了音节词的设置,滑动半音阶调剂了所有声部。中段的特点是音乐模仿性的进入,先由低音部开始,再过渡到男高音部,每个乐句都将作品推向一个更具异国情调的音乐风格,最后回到第一段清晰的C大调。作品包含了古典主义时期和早期浪漫主义时期的元素,其中高亢的音调使其成为布鲁克纳最优美的作品之一。
《这个地方》专辑封面
《基督成为顺从者》(Christus factus est)创作于1873年,是一首为八个声部的合唱团、三支长号和自选弦乐器而作的经文歌。尽管它不是布鲁克纳配乐最完整的作品,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其说是背景音乐具有戏剧性,不如说是具有和声转换和动机发展的微妙复杂性。乐曲最后的高潮部分是布鲁克纳对艺术的精妙总结,将外在的运动与内在的静止和谐统一,戏剧性也得以体现。作曲家深谙此道,在这首作品中融入了欢乐与悲伤的双重情绪。布鲁克纳使用了不谐和音、半音与转调,再加上丰富的和声变化,使其成为作曲家舍弃古典音乐与教会音乐陈规、采用自由式手法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基督成为顺从者》封面
(本文节选自《音乐爱好者》10月号《一生的探索与解答:布鲁克纳的经文歌》,作者:何镇飚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教授)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音乐爱好者》俱乐部II群,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分享音乐
购买2024年9月纸刊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