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艾滋病防治面临病死率高、传染性强、治疗困难等挑战,进口药物治疗费用昂贵,亟须研究能够在全国推广的治疗方案。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自此揭开艾滋病防治序幕。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为代表的中国专家学者通过近30年不懈努力,在追赶世界抗“艾”脚步的同时,针对中国患者的患病特点和生理特点开创了适宜中国国情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综合诊治及全程管理模式,形成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和免疫重建的“中国方案”。而《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下称2024版指南)的更新,为中国艾滋病诊疗提供更为坚实的指导。在2024第十届北京感染病学术年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分享了艾滋病诊疗“中国方案”的创建和应用,并对2024版指南要点进行了精彩解读。
世界艾滋病相关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1.0时代(1981年—1995年),也称“鸡尾酒前时代”,这一阶段艾滋病是不治之症。
2.0时代,也称“鸡尾酒时代”(1996年—1997年),此阶段有多个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问世,并开始关注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
3.0时代,也称“后鸡尾酒时代”(2011年—至今),此阶段提出了免疫异常激活机制,并提倡“发现即治疗”的新策略,以及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综合治疗服务。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提出“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承诺,承诺到2025年,将每年新增HIV感染病例控制在37万例以下,将每年AIDS死亡病例控制在25万例。要实现“4个95%目标”:95%感染者知晓感染状态,95%确诊者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95%接受ART的患者达到病毒学抑制,95%的HIV高危人群接受适当有效的综合预防。
HIV-1核酸定性和定量检测均可用于核酸补充实验,推荐首选使用定性检测试验作为核酸补充试验。 HIV-1核酸定量检测低于检测下限,报告低于检测下限;1000copies/mL报告检测值。 HIV核酸检测对于急性期/窗口期及晚期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于成人及青少年初始ART方案:成人初治患者推荐ART方案通常由2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类骨干药物联合第三类药物组成,第三类药物可以为整合酶抑制剂(INSTI)或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或增强型蛋白酶抑制剂(PI)(含利托那韦或考比司他);也可以选用单片复方制剂(STR)。
目前,中国仍有大量人群正在使用依非韦伦(EFV)作为ART方案的首选药物之一。在发展中国家,更多人正在使用依非韦伦作为一线治疗药物。自2012年开始,在国家“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支持下,李太生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先从药动学和药效学角度观察EFV血药浓度及其受体重影响程度,首先揭示了高血药浓度是造成EFV毒副作用大的原因,且不同体重患者间有差异。自2012年以来,课题组以来自全国7个省和直辖市的455名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患者服用EFV 600mg qn时血药浓度偏高。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李太生教授等建议体重低于60公斤的患者EFV剂量从600mg qn减至400mg qn。EFV减量后2年,节省超过1.44亿的经费。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低病毒血症的定义。2024版指南提出低病毒血症的定义:
一过性反跳(blips):病毒学抑制后,出现单一的1次可检测到的HIV RNA,随后又恢复到病毒学抑制。 低病毒血症(LLV):出现连续2次可检测到HIV RNA在50-200copies/mL之间。
关于Blips,一般认为单次的一过性病毒反跳与后续的病毒学失败无关,大多不是因为依从性不足,而是正常的生理学波动或者实验室“假象”。而LLV可能与后续的病毒学失败、严重的非AIDS定义事件或死亡相关。需评估患者的依从性、耐受性、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通常无需改变治疗方案,每3个月监测1次HIV RNA。
目前国际上尚无对免疫重建不全统一定义。2024版指南定义免疫重建不全(INR)诊断标准:接受ART 4年以上,外周血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50copies/mL)超过3年,CD4+T淋巴细胞计数仍持续低于350/μL,同时除外其他可能导致CD4+T淋巴细胞计数长期低下的原因,需考虑为免疫功能重建不全。
2024版指南首次定义艾滋病脆弱人群。脆弱人群主要包括:年龄超过50岁的老年患者、儿童患者、孕妇、晚确诊的患者、具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免疫高度抑制的患者如CD4+T淋巴细胞计数<50/µL、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患者。
艾滋病并发症已成为死亡主要原因,需综合治疗。在后ART时代,艾滋病治疗迎来了最后攻坚战,应给予艾滋病患者全病程管理。我国艾滋病诊疗的重心已开始由专科医院向综合医院转移。攻克艾滋病临床研究难点需要综合医院多学科合作、共同支撑。未来应开展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搭建基础研究转化、政策研究转化平台,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多学科综合诊治,降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免疫重建不全、多脏器并发症、病毒储存库和功能性治愈是未来要攻克的新难题。
李太生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清华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
从事医学工作40年,诊治疑难危重症感染病人5万余人次
提出艾滋病免疫重建理论,制定艾滋病治疗“中国方案”
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阶平医学药学奖获得者
2020年北京协和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长
全国先进工作者
发表文章380篇,SCI他引10990次
END
感染在线InfectionOnline征稿邀请
征稿内容不限于:研究进展、团队科研成果、临床用药经验分享、典型病例解读、疾病诊治经验、人文故事等。
投稿联系人:张老师 15699612502
投稿邮箱:ganranzaixian@lbmedtec.com
学术报道 | 商业合作联系人:段老师 13149848940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