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X疾病”并非当下真实存在的特定疾病。根据世卫组织(WHO)的解释,“X疾病”指一种未知的病原体引发严重国际大流行的可能性。它有机会在任何时间、由多种来源触发,恐会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对预防和治疗提出了严峻挑战。在2024第十届北京感染病学术年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蒋荣猛教授分享了“X疾病”的概况与流行情况以及应对策略。
“X疾病”这一概念并非首次被提出。早在2018年,WHO就发出过类似警告,将“X疾病”列为可能引发疫情或大流行的“重点病原体”。与之并列的还有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马尔堡病毒、拉沙热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等。WHO官网消息称,列入“X疾病”是为了涵盖可能导致严重国际流行病的未知病原体。2019年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是首个“X疾病”。
X疾病极大可能是呼吸道病毒,通过空气传播,可能来自动物溢出,也可能为病毒基因重配之后出现新的亚型。
在2024年2月举行的世界政府峰会上,谭德塞表示,“在我们有生之年,有可能甚至很有可能会面临另一场大流行病。我们不知道它会有多严重,但我们可以做好准备。”他指出,尽管在监测、大流行基金、疫苗生产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世界仍然没有为下一种“X疾病”和下一次大流行做好准备。下一个“X疾病”的致命性可能比新冠高20倍。
表1. WHO2018年与2024年列出的重点病原体名单
图1. 按流行病学周计算,呼吸道合胞病毒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果阳性的百分比
这个H5N1禽流感为一种新的分支,感染人后可引起结膜炎,部分有呼吸道症状,虽然症状都不严重,尚无人传人证据,但由于在包括奶牛、猫、红狐、浣熊、野生鸟类、家禽和猪等多种动物中检测到,不排除后续变异或发生基因重配而导致重症和传播力增强的风险。
由于重症人感染禽流感医疗费用负担沉重。如我国重症H7N9人均治疗费用约35万元人民币。在2013年的111例H7N9感染住院病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中度至重度的ARDS(71%)、休克(26%)、急性肾损伤(16%)和横纹肌溶解(10%)。发病到ARDS的中位数时间为7天(1—19天),发病到休克的时间为8天(3—55天)。79例ARDS病例中,65例需要机械通气,其中20例应用ECMO治疗。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础疾病是进展至中度至重度的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4,95% CI 1.2-9.7),休克是死亡的唯一预测因子(OR 6.5,95% CI 1.1-38.9)。
此外,流感病毒的变异也会带来耐药可能,需要监测、警惕。自2023年5月以来,在五大洲收集的甲型H1N1(pdm09)病毒中检测到了一种新型神经氨酸酶突变组合,即I223V+S247N,其中大多数(67/101)在欧洲发现。这些病毒属于两个系统发育上不同的组,且对奥司他韦的抑制作用降低了约13倍,但对其他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保持正常。
Mayaro病毒(MAYV)与基孔肯雅病毒共同流行
MAYV是一种地方性和被忽视的蚊媒α病毒,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引起急性和慢性衰弱性关节炎。MAYV感染可导致一些患者持续1年以上的发热、皮疹和关节痛。822名患有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热、发冷、肌肉疼痛和咳嗽)患者的血液样本中,190人(23.1%)对一种以上的虫媒病毒检测呈阳性。146例(17.8%)为登革热,28例(3.4%)为Mayaro,16例(2%)为基孔肯雅热。无法准确识别76.9%。
蒋荣猛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之一的《呼吸道传染病标本采集及检测专家共识》指出,从发热伴呼吸道症候群就诊患者中,早期正确识别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是实现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关键。临床医生应掌握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特点、标本类型选择、送检注意事项和病原学检测技术及结果解读。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均需要行病原检测。在首诊发热伴呼吸道症候群患者时,除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外,医生同时应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特点,进行有无传染性评估。如果病情严重,且有传染性,要根据当地疾病流行形势,优先安排相关病原学检测。然后,采集正确的呼吸道标本,选择适宜的病原学检测技术,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止呼吸道传染病在院内和社区进一步扩散。目前,需要重点评估的是我国存在和可能输入我国的呼吸道传染病,如COVID-19、流感、禽流感、肺结核、肺鼠疫、肺炭疽、不明原因肺炎和输入性呼吸道传染病等。
图4. 不明原因肺炎的定义与诊断要点
图5. 发热伴呼吸道症候群诊疗流程图
还有,抗原检测假阴性率较高,流感流行季节,阴性不能排除流感。现实是,常规抗原和核酸检测,门急诊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阳性率不高,不利于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菌药物。我们在对北京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期间的1,250例发热呼吸道症状患者中,通过对呼吸道标本靶向测序发现,tNGS阳性率80.80%:RNA病毒76.24%、细菌53.76%;流感病毒(45.84%,573/1250):316(25.28%)例乙型流感(IBV)、277(22.16%)例甲型流感(IAV);新冠病毒130例(10.4%);流感嗜血杆菌(25.68%)、肺炎克雷伯菌(11.44%)和金黄色葡萄球菌(8.64%)。
多病原检测对少见/新发病原体的及时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对已知病原体的诊断能力得到提升,才有可能做到发现未知病原体。
应对“X疾病”的切入点在于确保及时且适度的反应,以避免反应延迟或过度。日常需要实施多点监测预警系统,以便及早发现并应对潜在风险。而在医疗机构层面应建设传染病预检分诊筛查体系,针对传染病“三环节”进行医院感染控制,动态调整人员、病房、物资等,重点在于确保标准预防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关注门急诊和病房的隔离条件、提升救治能力、规范医务人员行为,并加强平急转换的功能、机制及速度,确保在面对突发或新发传染病激增挑战时能迅速而有效地作出反应。
蒋荣猛 教授
END
感染在线InfectionOnline征稿邀请
征稿内容不限于:研究进展、团队科研成果、临床用药经验分享、典型病例解读、疾病诊治经验、人文故事等。
投稿联系人:张老师 15699612502
投稿邮箱:ganranzaixian@lbmedtec.com
学术报道 | 商业合作联系人:段老师 13149848940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