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I 孙郁《鲁迅与国学》:“鲁迅的智慧多半来自中国古文明的熏陶。”

文摘   2024-09-06 08:04   日本  

鲁迅先生深味经史旧迹,驻足士大夫文墨,浸于野史乡邦文献,辑校古籍,搜求墓志,留意音韵训诂,一生往来于翻译、创作和整理国学之间,以世界眼光重审旧岁遗产。





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鲁迅研究著作

孙郁先生二十年沉淀之作

《鲁迅与国学》



写作缘起


大约二十年前,《光明日报》的一位朋友找到我,想谈谈鲁迅与国学的话题。我心里没有底,便找来顾农先生,三人作了一次对话。顾先生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对于鲁迅的学问根底有较深的心得。那一次对话,顾先生的话,都说在点子上,我的表述,有时候是隔靴搔痒,并没有指向核心之处。这也刺激我后来多留意此类话题。

这一本书,是对于他的文明观的一点浅薄的认识,主要还是从新文学的角度看其与传统之关系,而一旦触及古代文献,则还是不能像王瑶、林辰、顾农先生这样的学者娓娓道来、自如从容。我知道自己存在的盲点很多,但研究鲁迅,这样的工作不能不做。在一定意义上说,写这本书,既出于好奇之心,也意在补课,试着从另一个角度谈论先生的风骨。年轻时代错过古代文化的学习机会,这是我们这代人的缺失。一旦了解了前人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来源,才知道,仅仅就新文学的背景讨论新文学家,大约是有问题的。





      孙郁,曾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

      长期从事鲁迅和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鲁迅忧思录》《鲁迅与俄国》《民国文学课》等。



专家推荐


·二十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孙郁说:“鲁迅的智慧多半来自中国古文明的熏陶。”信然。这个结论来自孙郁对鲁迅与国学之关系的长期思考。孙郁研究鲁迅与国学之关系凡二十年,这部《鲁迅与国学》即其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在该书中,鲁迅与国学之关系,得到了全景式展现与全方位观照,论述风格依然是孙郁式的流畅、清新、隽永。阅读本书,对于鲁迅、对于国学、对于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化,都将有更深入的理解。

           ——董炳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一部新见迭出、沉稳厚实的学术著作


       鲁迅自小浸润于中国传统学问,及长而反观审思,参以外来文化,善于以科学美术理念研究“国学”,在古籍整理、金石校勘、文集编纂、小说史和文学史撰述等方面均有开创之功。国学乃造就其新文化巨匠的必要条件和坚实基础。孙郁先生《鲁迅与国学》全面梳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和思考成果,彰显其理念,总结其方法,条分缕析,述论并重,是一部新见迭出、沉稳厚实的学术著作。

           ——黄乔生 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内容看点


本书按照鲁迅思想发展演进的轨迹,一方面考察他在金石学、考古学、文字学、文学、哲学、民俗学等国学领域的整理与研究,另一方面考察国学对其写作、治学、审美与思想的浸润与影响,推动了鲁迅研究的丰富与深化。

本书论及其师长章太炎等人、同辈胡适与顾颉刚等人、后学台静农与徐梵澄等人的学术理念与传统学养,展现了二十世纪前半叶学人的治学理路与精神世界。

本书是文学批评的学术化、理论化,亦是学理文章的文学化、艺术化,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思想性与审美性。


设计制作


1


封面与工艺

精装壳封,腰封柿红色与封面岩青色搭配,鲁迅手迹铺底,书名烫印工艺,署名作者手签。

2


开本与版式

经典32开设计,版式舒朗,易于翻阅携带。对开大图、拼接小图结合,再现鲁博珍藏手迹。

3


纸张与印装

封面两种特种纸古沉香与罗莎彩,冷暖色调搭配;内文70克纯质,温润米白;圆脊锁线,180°平摊,提升阅读体验。


精彩阅读




鲁迅与国故


鲁迅(1881—1936)


传统的文化被他在认识论、知识论、情感论三个方面以不同方式呈现着,于是有了另类的结果:就认识论方面说,鲁迅看到了旧文明的有限性,他的批判思维穿透了其间的屏障,照出旧文明的畸形之状;而在知识论层面,鲁迅意识到传世文献的内在欠缺,以考古学与文献学的视角,重新寻找精神原态;此外,鲁迅最为重视的是审美的翻新,在情感论的层面发现了传统文化珍贵的遗存。


鲁迅由旧学而得以染习新知,后由新知而反观国故。这个过程,由艺而学,即从艺术出发而进入学术思考,激活了某些遗产,也唤来了新的思想。对于学界而言,他是新文人,乃小说家者流。但其思想高于诸多国学研究者。就新文学写作来说,他又带有国学研究的意味,其文本在诗意的灵光里,又多渊博的学识在。他不仅挑战了学衡派、疑古派和京派,也挑战了新文学的批评理念,于是横跨于时代的诸多领域,又不属于它们中的任何一员。同代颇有影响力的学者如胡适、蔡元培、郭沫若,对于其旧学修养,都是颇为佩服的。一个作家和翻译家背后的国学修养如此深厚,也证明了新文化建设者的内在丰富性。说他们是以新知刺激了国故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化,大约是准确的吧。

——《从新知到国故》





鲁迅与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 


晚清的排满运动,到民国期间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复杂的时期。鲁迅的思想恰是复杂环境下的复杂心境的反映。而章太炎遗产对于他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周氏兄弟与章太炎渐行渐远, 其实是彼此寻路的目标不同所致。章太炎追求的是民族自立,恢复旧文明最为灿烂的一面。周氏兄弟是要吸纳域外文明的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传统。他们以翻译为主业,思想与域外学术有互动的可能。而章太炎后来的思想,还在晚清的语境中黏滞。这种不同使现代人文主义出现了岔路。

章太炎的遗产也分化成多种形态留在后人的思想里。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在学术中延续着章氏的精神,而周氏兄弟则在新文学创作里发扬了章氏的文明批评的思想。他们把知识用于现实的批判之途,从现实感出发去发现古人,都在大的现实语境里。而太炎先生其他弟子做的是类似古典学研究,和现实文化的距离显而易见。民国期间,知识人日趋分化,激进者有的与政治文化纠缠在一起,保守者则多在书斋里自我吟哦。而像章太炎那样学问也来得、革命也奋力的人,少之又少。他不是在历史的外面,而恰是在时代的洪流之中。鲁迅对于自己老师的念之又念,实在是一种心以为然的感激。

——《对章太炎学识的取舍》



书讯 I 金晓宇最新译作《本雅明书信集》

书讯 I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第二卷):社会场境论中的市民社会与劳动异化批判》

书讯 I 沈卫威《古典与现代 : 民国大学的潮与岸》(民国学志·文脉)

书讯 I 史力竹:《第三重文本——中国早期电影思想史研究(1896-1937)》

书讯 I 曾攀《新南方写作:地缘、经验与想象》出版

书讯 I 肖铁《群众: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与想象》

书讯 I 樊锦诗《敦煌石窟守护杂记》自序


青衿 I 2024年1-6月阅读记录(2022级樊冬婉)

东京街头 I 来日本一年后我决定放弃艺术留学

亚洲 I 中岛隆博、丁乙:世界哲学视域下的中国美学——东京大学中岛隆博教授访谈录

对谈丨陈映真x樱井大造: 从《台湾浮士德》到“公共性”的痒

视野 I 陈云昊:以“报刊史料”重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

青年 I 赵雅炅:“弃文从话”——周作人的文体革命与“文学生活”创造

视野 I 齐泽克笑话一则:文化研究的现状


排版:高靖怡

文学思想史
人们越是表现伟大的性格和强烈的情感,就越要放进去一种高贵而热心的朴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