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 I 大卫·格雷伯:《人类新史: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

文摘   2024-09-27 00:01   日本  


《人类新史》

作者:[美]大卫·格雷伯、大卫·温格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副标题:一次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
原作名:The Dawn of Everything :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

译者:张帆、张雨欣
出版年:2024-9
页数:560
定价:128.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智慧宫
ISBN:9787522527949



内容简介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作者简介



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1961—2020),美国知名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占领华尔街”运动的领军人物,生前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教授。出版有《债:5000年债务史》、《毫无意义的工作》、《规则的悖论》等著作,其中的“狗屁工作”等概念引发社会热议。


大卫·温格罗(David Wengrow),伦敦大学学院比较考古学教授,曾在非洲和中东多地从事考古发掘工作。他在牛津大学接受考古学和人类学训练,并在那里担任初级研究员,还曾在沃伯格研究所、弗莱堡大学和纽约大学艺术学院任访问学者。著有《何以文明:古代近东与西方的未来》(What Makes Civilization: the Ancient Near East & the Future of the West)和《怪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Monsters)。



名家推荐

◎《人类新史》应当成为所有关于这类宏大主题的后续作品的起点。那些日后登上此船(“二大卫号”)起航的人,将有两位无与伦比的领航员。

——[美] 詹姆斯·C. 斯科特 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荣休教授、《弱者的武器》作者


◎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场思想盛宴。书中没有一个章节不在(玩世不恭地)颠覆根深蒂固的思想信念。它既有深度,又轻巧地打破常规,言之有据,值得一读。

——[美]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黑天鹅》《反脆弱》作者


◎……两百多年来学者用人性的一部分来充当人性的全部的做法是错误的。在作者看来,如果非得历史地追溯人性,那么,我们便先要认识到,并不存在单面人性,一开始,人便具有人性的丰富性。

——王铭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兼具高度不确定性和崭新可能性的时代。在此时此地读此书此主题,可谓恰逢其时。大胆的设想、不同方向的探索与严肃的学术争论,正是作者倡导的返回“自由”的第一步。

——周雪光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如何用新的眼光看待人类的过去,这是作者写作此书的主旨和目标。通过对人类历史演化中一些基本问题的考察,作者在起源性的追寻中努力破除现有的成见,提出自己的新解。阅读此书,将会扩展人们的视野,激发起我们的深思,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探寻未来社会变革的可能路径。

——李宏图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书是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和考古学家大卫·温格罗思想碰撞的结晶,他们利用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开创性研究,带领我们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理解。他们抛弃过去占主导地位的那种宏大叙事,利用清晰、有力、有趣、丰富的考古学和民族志的细节,提供了一系列崭新而且引人入胜的见解,揭示了我们过去对人类历史理解存在的极大的误区。在优美而且通俗易懂的散文式的描述中,人类多种形式的存在和进化的故事徐徐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王笛 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席教授


目录

第一章 告别人类的童年
或言,为什么这不是一本关于不平等起源的书
第二章 邪恶的自由
原住民批评与进步神话
第三章 解封冰河时代
锁链内外:人类政治的多重可能
第四章 自由民、文化的起源和私有财产的出现
(未必循此顺序)
第五章 多季以前
为何加拿大觅食者蓄奴而他们的加利福尼亚邻居却没有;或言,“生产方式”问题
第六章 阿多尼斯的花园
从未发生的革命: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如何避开农业
第七章 自由生态
农耕最初是如何跌跌撞撞、虚张声势地走向世界的
第八章 想象的城市
亚欧大陆第一批城市居民(分布于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谷、乌克兰和中国),以及他们如何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建起城市
第九章 视而不见
社会住房和民主在美洲的本土起源
第十章 为何国家没有起源
主权、官僚制和政治不起眼的开端
第十一章 回到起点
论原住民批评的历史根基
第十二章 结 论
万物的黎明


书讯 I 孙郁《鲁迅与国学》:“鲁迅的智慧多半来自中国古文明的熏陶。”

批评 I 蛋先生:即使是直接的师徒之间,也不必然存在所谓的学术传统

书单丨开学·《近代早期海洋文化史》《实验之火:锻造英格兰炼金术》《本雅明书信集》

书讯 I 樊锦诗《敦煌石窟守护杂记》自序

亚洲 I 個體的鬥爭 共同體的反省——訪問櫻井大造

学人 I 余一泓:柳诒徵崇古思想探论

视野 I 陈云昊:以“报刊史料”重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


预告 I 野战之月帐篷剧 · TOKIOネシア博物誌 阿Qゾーン

帝国 I 苏哲安:“美国例外论”与法西斯紧急状态

人间 I 黄灯×滕威×林峥:重新发现“附近”,看见隐匿沉默的大多数

书讯 I 周游:《唐宋八大家与清代古文研究》

哲人其萎 I 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哲学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去世

亚洲 I 中岛隆博、丁乙:世界哲学视域下的中国美学——东京大学中岛隆博教授访谈录


编辑:陈云昊

排版:高靖怡

文学思想史
人们越是表现伟大的性格和强烈的情感,就越要放进去一种高贵而热心的朴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