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I 黄俊杰:《思想史视野中的东亚》

文摘   2024-10-12 08:01   日本  

黄俊杰:《思想史视野中的东亚》

作者:黄俊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

作者简介

黄俊杰,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欧洲研究院外籍院士(2019),主要研究领域为东亚儒学、史学史与方法论、战后台湾史。曾获台湾教育部门“国家”讲座、学术奖、台大学术研究顶尖专书奖、中山学术著作奖、胡适纪念讲座、杰出人才讲座等。学术代表作包括《东亚儒学的新视野》、《孟学思想史论》(一、二、三卷)、《深叩孔孟》、《东亚儒家仁学史论》、《东亚儒家人文精神》等。

内容简介


《思想史视野中的东亚》分析了17世纪以来儒学思想在东亚各国的传播,指出儒学东传后,异域学者研读经典、提出新诠,在将儒学作建构自我身份、政治合法性的思想资源的同时,也丰富了对儒学的理解,并且时至今日,儒学仍是东亚文化圈重要的思想资源。

简体中文版序言


《思想史视野中的东亚》这部书所收的论文,大多是我写作《东亚儒家仁学史论》一书过程中,为了解决所触及的个别问题,而做的小研究。这部书2016年10月在台湾大学出版,现承蒙东北师范大学韩东育副校长与董灏智院长的协力,出版简体字版,我非常感谢。我想趁这个机缘,就21世纪东亚研究的相关问题略申管见,以就教于广大读者。

本书各章所探讨的主题虽各不相同,但都采取东亚的视野,将各个议题置于东亚的脉络中加以探讨,并衡定其意义。因此,我想从21世纪东亚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愿景开始讨论。

居21世纪而思考东亚研究的必要性,必须从历史视野出发思考。首先,17世纪以降中国外围地区如朝鲜与日本,主体意识日益苏醒,至18世纪臻于成熟。但中国因广土众民,自古以来就发展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Sinocentric world order)。古代中国人将周边地区的人,视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而中国居世界之正中,不仅是地理的中心、政治的中心,更是文化的中心。中国自古以来之所以形成这种世界观,实因中国雄踞东亚,地大物博,正如18世纪下半叶日本儒者、宽政三博士之一的尾藤二洲(1747—1813)所说:“汉之为国,土地广大,人民蕃庶,文物典章之备,诸国莫与为比,其称为华为夏,是实然之名,非其人自私张大其号也。”“中国”是“实然之名”,尾藤二洲之说得其情实。

所以,中国知识人对韩、日等邻国社会文化的兴趣极少,可以说18世纪以降的东亚各国之间,实处于互为陌生人的状况。18世纪兼摄考据与义理之学的戴震(1724—1777)虽然对地理之学颇有兴趣,有《水地记》等地理著述,但他的眼光始终未出中国本土。到了19世纪末的1884年(日本明治17年、清光绪十年),日本学者冈千仞(鹿门,1833—1914)游历中国,曾对李慈铭(1830—1894)说,“我邦学者无不涉中土沿革,而中土学士蒙然我邦沿革”,这是完全符合当时实情的说法。

接着,历史进入狂风暴雨的20世纪,东亚各国都受到西方帝国主义的侵凌,而亚洲新兴的日本则侵略了朝鲜与中国。20世纪上半叶日本对中韩两国的侵略与殖民,造成中韩两国人民用血泪写历史的伤痕,至今尚无法完全愈合。

站在21世纪历史的地平线上,盱衡寥廓世界,眺望苍茫大地,如果我们有心于建立新时代的“东亚文明共同体”,不仅20世纪东亚历史的伤痕必须愈合,而且更重要的是21世纪东亚各国必须走向“和解”。所谓“和解”包括各种层面的“和解”,例如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和解”,不一而足,但是,我认为,最为重要并最为关键的当是各国人民之间“心灵的和解”。“心灵的和解”是世运兴衰、人物奸贤的温度针,只有通过人民之间“心灵的和解”,东亚各国才能在21世纪完成“重新的和解”(reconciliation),实践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演讲时所提出的以“王道文化”为底蕴的“大亚洲主义”的理想。1925年青年毛泽东曾提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大哉问,在21世纪舆图换稿的新时代里,遵循儒家仁学,遵循中华文化的“王道”精神,才是追求亚洲与世界的和平的坦途。

东亚各国之间文化的相互理解与认识,正是各国国民“心灵的和解”最重要的础石。几十年来我对于通过人文研究,而追求亚洲的和平与繁荣的理想,不胜其向往之情,忘了自己的鄙陋,有心于拓展中国人文研究的东亚视野,虽然用心良善,但绠短汲深,所见者浅,谨待读者诸君子之审正。

黄俊杰

于台北文德书院

2021年10月15日

目  录


第一章 东亚近世思想交流中概念的类型及其移动/1


一 引言/1

二 东亚思想交流中的接受者主体性问题/2

三 东亚思想交流中概念的类别及其移动之效果/10

四 结论/19


第二章 从东亚视域论中国历史思维的几个关键词/21


一 引言:东亚历史思维与史论传统/21

二 历史研究的目的:“通”与“经世”/24

三 历史发展的动力:“势”“理”“礼”/26

四 历史运行的法则:“道”与“心”/32

五 历史上的“黄金古代”:“三代”/34

六 结论/35


第三章 中韩历史中儒家知识与政治权力之关系/37


一 引言/37

二 儒家知识与政治权力的不可分割性/38

三 儒家知识与政治权力的紧张性/44

四 结论/49


第四章 朝鲜时代君臣对话中的孔子与《论语》——论述脉络与政治作用(14—19世纪)/52


一 引言/52

二 政治脉络中朝鲜君臣的《论语》论述及其得失/55

三 古与今的对话:《论语》在朝鲜宫廷中的政治作用/65

四 结论/70


第五章 从东亚视域论德川时代日本儒者的伦理学立场/73


一 引言/73

二 “功效伦理学”视野中的“功业”优先论/74

三 “功效伦理学”视野中儒家的“仁”与“道”/81

四 德川实学思想脉络中的功效伦理学及其问题/85

五 结论/91


第六章 石介与浅见斋的中国论述及其理论基础/94


一 引言/94

二 石介的中国论述及其宇宙观与世界观/96

三 浅见斋的中国论述之重要命题/102

四 东亚近世两种中国论述的比较/108

五 结论/113


第七章 东亚儒家教育哲学及其对21世纪的新启示/116


一 引言/116

二 什么是教育/117

三 教育何以可能/125

四 如何进行教育/131

五 结论/145


第八章 王道文化与21世纪大中华的道路/150


一 引言/150

二 “王道文化”的内涵:从孟子到孙中山/151

三 “王道文化”是21世纪中国的道路/155

四 霸者必亡:历史的教训/158

五 结论:“王道文化”在21世纪大中华文化圈的实践与传承/161


第九章 孙中山思想及其在21世纪的新意义与新启示/164


一 引言/164

二 历史东亚与现实东亚:从危机到转机/164

三 孙中山“大亚洲主义”的内涵及其历史背景/172

四 王道精神与21世纪东亚的道路/179

五 结语/183


第十章 从思想史视野论东亚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山室信一理论的再思考/186


一 引言/186

二 山室信一的出发点与理论基础:若干问题的思考/187

三 山室信一理论的展开及其内部问题/194

四 结语/200


附录一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的方法论立场及其创见/202
附录二 《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日文版序/210
附录三 《中国孟子学史》韩文版序/217
附录四 《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越南文版序/226
引用书目/230


书讯 I 孙郁《鲁迅与国学》:“鲁迅的智慧多半来自中国古文明的熏陶。”

书讯 I 金惠敏著《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增订版)》出版

书讯 I 伊恩·瓦特 《小说的兴起》新版

书讯 I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新版(渠敬东译)


青年 I 曹羽翔:“沉默的充实”——论《野草》的“沉默诗学”与现代言文创出

人间 I 黄灯×滕威×林峥:重新发现“附近”,看见隐匿沉默的大多数

帝国 I 苏哲安:“美国例外论”与法西斯紧急状态

亚洲 I 中岛隆博、丁乙:世界哲学视域下的中国美学——东京大学中岛隆博教授访谈录


排版:王博

文学思想史
人们越是表现伟大的性格和强烈的情感,就越要放进去一种高贵而热心的朴素。
 最新文章